时代精神歌颂生命新歌--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唐山”_文学论文

时代精神歌颂生命新歌--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唐山”_文学论文

传时代精神颂生命新曲——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唐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唐山论文,报告文学论文,时代精神论文,长篇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两种性质,并以新闻性为其主要属性。因此,切近时代并迅速而真实地报道和说明社会现实生活真相成为报告文学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宗旨与职责。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必然时刻感应着时代的脉动,指称时事,评议现实,唤起人们改革的理想激情,充分发挥着其教育人、鼓舞人的社会功能。刘晓滨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唐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正是这样一部令人亢奋、催人进取的优秀之作。

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唐山大地震二十年来变化发展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而又深入系统地记录了唐山人民面临大地震造成的废墟和荒芜,以坚韧的毅力,百折不回、栉风沐雨奋起重建新唐山的历史进程,展示了在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中龙腾虎跃、巍然屹立的当今唐山的宏伟景观,从中讴歌了贯穿于二十年之间的患难与共、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翻开《唐山,唐山!》,我不禁为唐山人民艰辛创业的恢宏气度深深触动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在短短几秒钟之间便将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重工业城市瞬息夷为一片废墟,但唐山人民并没有成为废墟中的废墟,满目疮痍的现实驱使着他们迅速擦干身上的血迹,包扎住心灵的创伤,去和命运抗争,去为未来搏击,为不使唐山成为东方的庞贝城,为使唐山以崭新的姿态再度屹立于世人面前,唐山人抒写了一支支生命中最为辉煌的新曲,传达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最为强烈的时代精神。二十年艰苦卓绝的抗争带来的是再一次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五光十色的现代建筑群,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崭露头角,甚至争金夺银、蟾宫折桂的新唐山的万千气象。唐山人所贡献的不仅仅是名扬四海的陶瓷、钢铁、煤、原盐、水泥、京东板栗……,而且还有那一种气吞山河、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昂然挺立、顽强创业、锐意进取的抗震精神。书中所描述的那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面,一幕幕壮阔的奋斗场景,读之令人心潮澎湃,思绪翻滚。我不由得想到:唐山在这业已逝去的二十年间走过的艰辛创业的历史进程,不正是共和国成立至今百废待举、万象更新的历史进程中的有机一环吗?二十年来唐山的历史是一种浓缩,其中所体现的抗震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把祖国建设得更为繁荣富强,更瑰丽多姿的时代精神的写照。

本书的第一卷《劫难》,乍看起来给人以一种沉重、憋闷的感觉。作者对人们在大地震前的预感、自然界的种种异常及其在人们心里所激起的几近于无的反映所进行的冷静描述与着意渲染,其目的不在于纯粹地烘托一种悲剧气氛,而在于:在暗示这场大地震沉重灾难的同时,表现唐山人民震后大悲无泪、大智大勇,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再创辉煌的顽强不屈的抗震精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悲苦愈深,灾难愈重,愈能磨砺人,愈能显示出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与以后几卷(《奋搏》、《日月丽天》、《镂刻唐山的人们》、《走向新世纪》)相比较,《劫难》更显得独立成篇,但又与其他几卷有机相联,相辅相成,其精神主旨皆殊途同归,都给人一种昂首奋进的鼓舞力量。

作者刘晓滨之所以能够写出这部撼人心魄、感人肺腑的优秀作品,绝非偶然。他为此付出了不知多少心血与汗水。正如作者在该书《后记》中所表述的那样,他写这个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向世人全面展示唐山的今天,全方位地展示唐山人的精神风貌和那撼人心魄的昂立过程”。为了此心愿,他白天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到处采访,晚上趁热打铁地整理笔记,参阅了大量的有关地震、文史、唐山建设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苦苦思索,努力发掘其中最精粹的部分。就这样,刘晓滨怀着一颗对这块圣洁土地的拳拳之心,在创作激情的推动下犁波切浪地完成了这部饱含希望和理想、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说明惟有脚踏实地去了解、洞悉现实生活题材并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深思慎取,不断发展提高,才能写出颇具分量或影响的作品;惟有对笔下所描述的对象满怀真诚与热望,才会产生字字真切、句句感人的有价值的动人篇章。

一部有力度、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在有效地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突出良好的社会功能的同时,还必然要处理好“新闻性”(报告)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和比例,努力做到“新闻性”与“文学性”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协调。很难设想一部缺乏艺术锤炼的报告文学作品会产生经久不息的强烈的社会效应与艺术感染力,报告文学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艺术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唐山,唐山!》在“文学性”与“新闻性”的结合上应该说是较成功的。

这部报告文学在艺术上有两个较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首先,在对社会生活作宏观综合式追踪报道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由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物组成的社会心态与大众情感的真实展露和表达,而并不刻意去追求与矫饰,一切显得浑然天成,真实可信。驻唐山空军某部通信营二连电话守机员、22岁的高东丽,在地震降临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必须和上级保持通讯联系通报这里所发生的情况。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在营区内的房屋开始倒塌的那个可怖的瞬间,她以极快的速度插上了一个塞子,接通了一条线路,就在准备通话的那一刻,房梁无情地朝她砸了下来……她扑倒在地,头上还带着耳机,左手臂仍固执地向前伸去,已经永远不会发话了。”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不但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跃然纸上,而且还写出了地震降临时普通人面对灾难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颗颗心灵的呼声汇成了这个社会的共同心声。像高东丽这样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在书中不知有多少,常来、李连芳、王俊业……他们在二十年来的唐山历史上不断地谱写着一支支感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交响曲。“诗意化”的叙述笔触,是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又一显著艺术特色。所谓“诗意化”,此处指的是作者努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使文本增添诗的意境与亮色,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唐山,唐山!》几乎通篇都散发出一种诗意,得益于作者在选词造句组句上的深厚功底。如这样的句子:“生活之舟是永远动荡不定的!就像行驶在浩瀚无际的大海,平静只是表象的暂时,而涛声裂耳却是永恒,只要有目标,就会有排山之浪腾腾涌涌来阻隔;只要有追求,就会有倒海之涛轰轰劈头盖脸砸下来……”。生活之舟是前进的,而不是固态的风景!前进便是风险,前进便是奋力划桨、奋力扬帆”。都采用了多种修辞技巧,不但富有哲理思辨色彩,而且层层递进,声势夺人,艺术感染力极为浓郁,可读性强。文中诸如此类的语句随处可见,不一而足。另外,作者还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一些较短的散文或诗歌篇什,在某种意义上也使得这部报告文学变得更为生动感人,艺术欣赏的效果更为引人注目。

标签:;  ;  ;  

时代精神歌颂生命新歌--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唐山”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