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止痛药的分类
止痛药虽然可以止痛,但是吃错了、吃多了也是会伤身体的。现在市面上有那么多的止痛药,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1、解痉止痛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有阿托品、山莨菪碱、普鲁本辛等。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胃肠以及其他平滑肌出现的痉挛性疼痛。例如:胃肠、泌尿道、胆道等出现的绞痛等。
2、非甾体类抗炎药:生活中常见的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罗非昔布等。此类药物的止痛效果一般,但是确实大家比较常用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常见的发热、肌肉酸痛、神经痛、疲劳性头痛、感冒等。
3、中枢性止痛药:多见于曲马多,该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物。其止痛作用要比一般的止痛药强些,止痛效果是吗啡的十分之一。主要用于治疗疼痛程度中等的各种术后疼痛、急性疼痛等。
4、抗焦虑类止痛药:常见的为安定。此类药物主要治疗头痛,而且此类头痛患者常常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而且由于面部肌肉紧张的原因,常会加重头痛情况,所以,采取此类药物可以缓解其情绪,使其肌肉放松,从而改善头痛。
5、麻醉性止痛药:常见吗啡、可待因、杜冷丁等,包括强阿片类药物以及弱阿片类药物,该种药物的止痛效果很强,但如果长期使用会有依赖性。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癌症的患者,而且该类药物的使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中,较为常见的是解痉止痛药以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于这两大类药物是在各大药店都可以买到的,所以也容易造成大家的滥用,从而对身体带来伤害。那么滥用止痛药对身体都会带来哪些伤害呢?
二、滥用止痛药的危害有哪些?
1、产生依赖性:目前,多数的止痛药,特别是高效止痛药,长期使用都会形成药物成瘾,导致产生依赖性。
2、误诊:想必大家都清楚,医生在给我们诊断时,主要是看疾病本身的症状,而当我们在滥用止痛药后,是可以掩盖疾病本身症状的,这样就会给诊断带来难度,而且还会导致我们出现疼痛减轻的假象,从而引发严重后果。
3、过敏:较为常见的药物过敏多为解热止痛类药物。如:荨麻疹、哮喘等。
4、消化道:如长期使用止痛药或大量使用止痛药的话,容易导致胃粘膜受损,特别是阿司匹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对造血系统带来损害:例如阿司匹林,如果长期大量服用,则容易损害血细胞以及造血肢系统,甚至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6、肾脏:如果长期大量服用解热止痛类药物(含有非那西丁),可导致肾脏受损。
7、听觉:容易引发眩晕、耳鸣或听力下降等。
8、如孕妇滥用的话,对自身以及胎儿均会带来损害。
三、止痛药的使用误区
1、自行服药:有些患者,一旦发生了疼痛就自行服用止痛药,当发现没有止痛效果后才进行就诊,结果就是耽误了病情。比如:本来应该吃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却偏偏吃了止痛效果较强的吗啡。所以,再此要提醒各位,服药要对症,哪怕止痛效果再强也无法有效的止痛,而且还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2、痛了才吃:按时用药是治疗的原则,只有按时用药才能让疼痛的现象得到控制,直到疼痛得到控制后,方可逐渐停药。但是在我们的日常中,多数的人却是等到痛时才吃。例如:阿片类药物,如果随意停药,则容易导致疼痛情况加重。而且自行加减药量还无法使疼痛得以控制,甚至诱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3、害怕出现不良反应,不敢服药:其实除了便秘的情况以外,其他的不良反应会因为用药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或者因为用药时间长而产生耐受。如果担心用药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大家可以在用药的期间,随时观察自身情况,并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4、用药还喝酒:据研究显示,在用解热镇痛药期间还喝酒的话,是会导致不良反应情况加重的。比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都会导致胃粘膜受损,再加上酒精的刺激,则更加容易导致胃出血、胃溃疡等现象的发生了。
四、服用止痛药的注意事项
1、一般疼痛:一般情况下,疼痛不是很严重的,就采用一种止痛药就好。
2、遵医嘱用药:大家在服用止痛药时,一定要遵医嘱用药或按照说明书用药,使用药物的剂量要从小至大,切勿自行增减药量,并且要按时用药。
3、中、重度疼痛:针对疼痛情况较为严重的,可采取两种以上的止痛药进行止痛,但是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用药。
4、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止痛药。
5、避免空腹使用,以免对胃肠带来刺激。
6、在服用任何药物期间都不宜饮酒,含有酒精的饮料也不可。
上述就是关于止痛药的一些相关知识啦,另外还需大家注意几点,(1)不管你是哪里痛,如果疼痛的情况超过了十天,要立即就医处理;(2)不管是那种止痛药,吃多了都会有耐药性的,如果长期使用该类止痛药后发现止痛的效果不好时,要根据医生的指导,交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止痛药;(3)针对本身就有消化道疾病、胃部疾病的患者,切勿自行选择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胃部刺激小些的药物。
论文作者:周平华
论文发表刊物:《生活与健康》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止痛药论文; 药物论文; 疼痛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常见论文; 效果论文; 情况论文; 《生活与健康》2020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