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祖坛经》看禅与文字禅
李存周
(岭南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37)
摘 要:禅作为禅宗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六祖坛经》中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通过其在《六祖坛经》中的具体表现来探讨禅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有助于加深对“禅”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将“禅”之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与“文字禅”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对比,对“禅”的理解将更深刻、更立体。比较可知,禅为内外无执、了了放下,是根基伶俐者的事业;文字禅为因言悟道、执着于种种方便法门,缺少真正禅者的伶俐洒脱。
关键词:六祖坛经;禅与文字禅;比较研究
自初祖达摩一苇渡江,驻锡嵩岳,开演大乘禅法以来,中国禅宗即确立“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为其禅法宗旨。其后禅宗各祖师皆应病投剂,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然时移世易,后世修道者根性较正法时代大为不如,其背本趋末,一落言诠,以文字知见辨高低,随语生解见优劣,执着于种种文字相,产生了后世所谓的“文字禅”。本文拟以《六祖坛经》为研究对象,探究禅与文字禅之不同。
一、禅:内外无执,了了放下
禅,也称禅那,《圆觉经》中对禅的解释是:“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1]一念清净,烦恼、涅槃皆能了了放下,自他身心皆无执无著,即是禅那。宗密将禅那定义为“此云静虑,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 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2]宗密认为禅那是静虑的辩证互动:一为静,了了放下,能使内心无念无杂。二为虑,并非无记,因而能了了分别一切善恶而不执取。因了了放下而生定,因了了分别而生慧。清净无执,了了放下,而定慧双发,此即为禅那。因为禅那原是一种定心之法,故有时亦翻译为定。汉语禅定,来自梵语禅那(Dhyana)的音,汉语静定之义,是一个梵汉复合词。《六祖坛经》对禅定有详细解释:“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3]353禅定即是内外皆不执不染,不散不乱。可知禅就是内外皆无执无著,了了放下。关于禅的起源,有这样一公案:
尔时世尊,着坐其座,廊然拈华。时众会中,百万人天,及诸比丘,悉皆默然。时于会中,唯有尊者摩诃迦叶,即见其示,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正立,有气无言。尔时佛告摩诃迦叶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智无智,得因缘证,今日付属摩诃迦叶。[4]
释佛拈花,迦叶微笑,而得受佛祖衣钵,此为禅之起源。迦叶能得衣钵,皆因其能从佛祖拈花中契见本心,当下了见释佛之心即迦叶之心,迦叶之心即释佛之心。释佛拈花示禅机,迦叶应机而笑,“从座而起,合掌正立,有气无言”,此间并无文字言语之往来,可见,禅之究竟理地见解在于不立文字,禅即不立文字。
何为不立文字?《佛学大辞典》对“不立文字”的注解:“禅家之悟道者,不涉文字言句,单以心传心之玄旨,谓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5]可见,不立文字为悟道者境界,为当下即是之真如境界。文殊师利菩萨言:
世尊,非思量境界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无有文字,无文字故,无所辩说,无所辩说故,绝诸言论,绝诸言论者,是佛境界。[6]
因“无有文字”“无所辩说”“绝诸言论”,所以无思量无来去,此境界即为非思量境界。如黄檗禅师言:
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7]379。
可见,不立文字是超越语言、是非、大小、新旧、有无等一切区别对待,灭诸忆持寄依,灭诸思量来去生灭,超越概念思维分别之当下即是,本来即是之境界。其提出是为了表述何为如来境界,不能仅仅从字面理解不立文字就是要不要文字语言的问题。《祖庭事苑》言:
《内河通航标准》规定了各等级航道的富余水深,也明确了“船闸门槛最小水深不应小于设计船舶或船队满载时最大吃水的1.6倍”。[7]据此得到京杭运河船舶最大吃水允许值见表6。
经书出现于世,只为广度群迷,使其明了自心本来清净,本来圆满,不染不执。因此,诵经须口念心行,“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3]350佛由心做,不由口念,内心无执放下方是心口相应。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徒增贡高我慢,读经越多,执念越重。可见其只是口念心迷,如此欲得清净,无有是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法达内心有执,有我相,有尘劳,因此,不能见自心如来,不能智慧充满,于是,心迷被《法华》所转,不能转《法华》。
因此,不立文字并非“屏去文字以默坐为禅”,若不要文字语言,三藏十二部非文字而何?佛祖说法四十九年,非语言而何?六祖言:“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3]351“世尊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应机设教,皆是应病与药”,[9]语言文字只是“因人而置”,佛祖出世,现种种相,说种种法,其目的为随缘施教,应机接引,语言文字及其他种种法门,皆为广度群品、破执显宗之善巧方便。《金刚经》言:“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10]749语言文字及其他种种法门好比渡河之舟筏、标月之手指,渡河、得月才可一切圆满。为防止学人执迷渡河之筏、标月之指,须得渡忘筏、得月忘指。不立文字并非不要文字,而是不执著于文字、生灭、来去、思量等一切区别对待,乃当体即是、了了放下之非思量真如境界。
参禅者须理事兼济,一要见本心,见本性,明了自心是佛;二须了了放下,清净无执,去除一切区别对待。且看真正悟道者之表现:
弱电网下并网逆变器自适应H∞控制方法//马兴,徐瑞林,陈民铀,何国军,付昂,董光德//(13):189
案例一:(祖)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11]40
案例二:祖(五祖)一日唤门人总来:“吾向你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所救?汝等齐去,自看智慧,取之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3]348
消费者通过共享型生活服务平台购物,与一般的电商平台相比,消费者获得了更为便捷高效的产品服务、更好的消费体验,消费者不愿意再转换至其他平台。平台既满足了消费者即时的生活需求,又获取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和更多的收益。
由案例一知,达摩祖师为传衣钵,勘验弟子悟道深浅、见地高低。前三人皆以言语来表述自己的见地。“至理绝言,教是言辞,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12]有言语、有文字即有思量,有思量即有来去,有来去即有所执,即非明心见性。见性即见“本心般若之性”,“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见性者则绝思量灭来去。由见本性“言下须见”,“思量即不中用”,可知,见本性境界为非思量境界,当下即是,当下无思量、无来去、无分别。前三人执着文字相,未能做到当下即是,心外求佛,觅之愈远,求之愈失。佛由自心做,不从文字言语中得。“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7]379佛与众生本性无别,然众生迷,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执着于世间种种名相,离佛日远。前三人未能与达摩清净无执之心相契合,仅得达摩禅法之皮毛。反观慧可,不为外物所缚,仅个礼拜后“依位而立”,绝思量,少来去,当下即是,不落言筌。“终日着衣,未尝挂一缕丝;终日吃饭,未尝咬一粒米”[11]365之绝一切名相知见,少一切思量攀缘,如此方能与达摩以心传心,心心不异。此是慧可于达摩处得衣受髓之根本所在。
由于驾驶舱发生破孔瞬间,从孔口流出的气体速度非常快,过程进行的时间很短,可以将气流从孔口流出视为一维等熵流动,其伯努利方程为:
二、文字禅:因言悟道与文字葛藤
禅宗虽主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然时移世易,末法时代众生之根性与正法时大不同,并非所有的修行者都能如六祖一般一骑绝尘,直入超地。玉泉宗琏言:“今时人不能一径彻证根源,只以语言文字而为至道。”[11]437对末法众生而言不立文字,当下即是已不可能。因此,后世出现了以语言文字为设施的“文字禅”。如来出世,现种种相,说种种法,契理契机,应病与药,皆为随缘施教,广度群迷。黄檗言:
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设使菩提真如实际解脱法身,直至十地四果圣位,尽是度门,非关佛心。
言语文字也是六度万行中事,也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即随缘施教之善巧方便。可见,禅宗之不立文字即包含不离文字。因此,文字作为接物度生之设施,做为参禅悟道之媒介,也是禅宗修行的题中之义。
何为文字禅?有种种不同说法,周裕锴认为,文字禅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字禅泛指一切以文字为媒介、为手段或为对象的参禅学佛活动,狭义的文字禅指一切禅僧所作忘情的或未忘情的诗歌以及士大夫所作含带佛理禅机的诗歌;[14]陈志平认为,从广义上讲,在“无心”的状态下,一切方便法门都是“文字禅”,从狭义上讲,“文字禅”指“以翰墨作佛事”,主要包括能显“无言之意”的诗文书画;[15]印顺法师认为“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的,口头说的,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哪一样不是文字!文字虽不即是实义,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实义;如离却文字,即凡圣永隔!”[16]因此,如印顺法师所说“凡能表显意义”,不管是文字语言还是动作行为皆为文字。综合以上各家观点可知,凡以文字为悟道因缘,不能彻证根源,不能了了放下者皆为文字禅。
推荐理由:丛书由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组织编纂,以现有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技术、管理资料为依据,组织项目法人、参建单位专家、相关技术人员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提炼,并补充完善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成果,形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总结性全书,全面展现了南水北调工程相关经验和成果,为跨流域调水工程乃至其他战略性基础设施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问师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11]51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大意,其所表的是理事的庄严圆满,内与外的圆融不二,是禅者了了放下的纤毫不执与万德具足。而白氏的“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将其对佛法的无知与轻视暴露无疑。此也可看出白氏对佛法只是从文字字面上理解,将佛法看作一种理论,而缺乏实践功夫,是一种做文字游戏的口头禅,参禅修佛需行解相应,了了行,方可了了解;了了解,所以了了行。白氏之所以见地低下,与其对佛法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其对佛法的态度从《中隐》这首诗中即可见端倪: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17]。
文字禅者之表现:白居易笃好佛道,与当时高僧大德交游频繁,且有多首禅诗传世。《五灯会元》卷四载:“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十五年,牧杭州,访鸟窠法师,有问答语句。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凡守住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11]98可见,白氏对佛法有莫大兴趣,其禅诗也多有契理之作。然看其表现即知,白氏所谓的禅法就是文字禅。如下公案: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互联网+”亲职教育是未来亲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深度耦合,将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变革。可是,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教育模式。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跨界人才的缺乏。
从此诗偈可以看出,处处是实有,处处是名相。身、心、菩提树、明镜台、尘埃皆是名相实有,《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10]749又言“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10]749此时神秀还执着于文字相,其诗偈俗累还重,难言自在。皆因其心有所执,未能了了放下。神秀做了国师之后,派志诚到曹溪听法:
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呵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是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3]355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白居易参禅修佛只是为了“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参禅修佛只是避世求安,逃避生活琐事的手段,出仕是为了月有常俸,生活不用过得太艰难。绝无道者的出离生死,回归本然之心。因此,白居易所谓的禅,仅仅是一种口头禅、文字禅,对此种参禅者而言,参禅只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点缀平常生活的手段,一种逃避现实生活不如意的方法,绝不涉及信、解、行,内有尘,外有尘,尘劳厚重。
第二,学分互认。通过对双方核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比较课程设置,开展学分互认。哈工程核学院结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的工作实际,为规范学生在国外学习课程获得学分的认定及成绩的转换,制定了学分认定及成绩转换实施办法,办法中规定了学分认定与成绩转换的原则和要求、学分认定与成绩转换的程序等,确定哪些课程可以互认,替代学分。学生赴国(境)外高校学习之前,应拟定其在外学习期间的学习计划,经学院审批同意后,在国(境)外高校按照拟定的学习计划学习。学生归国后办理学分认定及成绩转换手续。
从《六祖坛经》看神秀之表现。五祖为传衣钵叫门人作偈,条件是“自看智慧”、“取之本心般若之性”,而能见“本心之般若之性”的条件是“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3]348此时神秀犹豫反复,左右为难,少却禅者的自在轻安,无为放下。在揣摩五祖心思的惴惴不安中作了一偈,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3]348书偈后“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3]348从神秀偈成到书偈廊下以至回房之后的坐卧不安整个过程看,神秀之表现完全没有得道者之风范,“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18]所谓直,不执著为直,中道不二为直,不攀缘为直,欲得直,但莫取一切相。参禅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以直心故,“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以直心故,真正之禅者其心纯粹无杂,无顺无逆,无善无恶,无悲无喜,无是无非,无去无来,如如不动。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何须仿徨、恍惚、流汗、坐卧不宁。可见,此时神秀还执着于文字相,不能自见本性,内心识浪翻腾,生灭不断。再看其所作诗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3]348。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师曰:“你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于身,于理何益。”[3]358
与神秀作偈时相比,此时神秀见地并没有太大进步,仍执着于文字相,有心、静、坐、卧之相可得,未能了了放下,清净无执,仍是文字禅。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传法诸祖,初以三藏教乘兼行。后达摩祖师单传心印破执显宗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往往谓屏去文字以默坐为禅,斯实吾门之哑羊尔。且万法纷然,何止文字不立者哉!殊不知道犹通也,岂拘执于一隅?故即文字文字不可得,文字既尔余法亦然,所以为见性成佛也,岂待遣而后已![8]
再看神会之表现: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你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3]359
当家庭教育无法正常进行,亲子无法正常沟通,家长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就要考虑寻求家庭咨询和治疗,求助于专业人士。为此,注意寻求家庭咨询和治疗,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修复家庭亲子关系,尽快恢复正常的亲子关系。
此时神会应对中有忆持成分,还不曾亲捏亲见,其表现更倾向于文字般若,并非内心真实吐却。佛由自心做,不由文字得,内心未能了了放下,还有些许执相,仍然是文字禅。法达、神会已有信、解、行、忍,但未了了,外无执,内有沾,虽仍属文字禅,但与白居易为代表的文字禅有天壤之别。
三、小结
如来现世,说种种法,显种种相,皆为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然众生见有迟疾,证有先后,皆须应当时机,合当时缘,见机应教,随缘受度。正法时代修行众生,因善根具足,智慧充满,不需要借助外在种种设施,即可自悟自度,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末法众生根性较正法时代大为不如,其背觉合尘,执迷不悟,未能直入超地,一骑绝尘,只能心外求法,性外觅佛,一落言诠,随语生解。因此,禅与文字禅的区别在于能否不执文字、来去、思量等一切区别对待,能否当下即是、了了放下,能否心行一如。
参考文献:
[1](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A].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1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918.
[2](唐)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A].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39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559.
[3](元)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A].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48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
[4]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A].卍续藏 (第1册)东京: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1975-1989:442.
[5]丁福保.佛学大辞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95.
[6](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 境界经[A].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12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108
[7](唐)裴休.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
[8](宋)善卿.祖庭事苑[A].卍续藏(第64册)[东京: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1975-1989:379.
[9](宋)圆悟克勤大师.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A].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212
[10](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
(2)指导委员会从宏观角度进行评估,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研究潜力;②能否以最佳的方式通过该仪器设备获得知识;③能否促进相关科学领域的长远发展;④技术上是否可靠及工程上能否实现;⑤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宏观政策的可实现性。经过上述综合评估,最后由联邦政府在评估结论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11](宋)普济集.五灯会元[A].卍续藏(第80册)[东京: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1975-1989.
以故宫的五彩蝴蝶瓶为例,除去其排版上的失误,译文并没有传达出文物解说词的文化内涵,而是大篇幅描述了五彩蝴蝶纹瓶的外观等自然属性。中国古代瓷器装饰题材极为丰富,大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蝶”与“耋”谐音,“耋”意为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长寿之意。而对相同题材的蝴蝶瓶描述,大都会博物馆则用精炼的一句话描述了其文化含义,象征意义:The Chinese term for butterfly (hudie) is also a rebus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blessings.(Vase with Butterflies)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增地物的出现以及国家重大测绘工程的开展,如海岛礁测图、国家西部测图工程及1∶50 000数据库更新、地理国情普查等,数据字典需要随之进行要素内容的增加、统一和协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负责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在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的标准审查会上,建议将标准名称修改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 000 1∶2 000比例尺》。
[12]少室六门[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375.
[13](唐)裴休.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A].大正 新修大藏经(第48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384.
[14]周裕锴.“文字禅”的用例、定义与范畴[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5):58.
[15]陈志平.“文字禅”名实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0.
[16]印顺.般若经讲记[Z].台北:正闻出版社,1986:8.
[17](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490.
[18] (唐)般剌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106.
2.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工作区域范围。据2017年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的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超过全国增产粮食的95%;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范围的选取只要突出重点,就能有成效实现玉米、小麦、水稻三大粮食作物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由于轨道交通线路上的参比电极数量众多,如果杂散电流监测装置不能对参比电极出现的异常进行告警,则当参比电极出现损坏或本体电位数据异常时,运营维护人员将不能及时了解故障情况,这样将会对线路运营时的杂散电流数据的正确性造成影响。
收稿日期:2019-03-02
基金项目: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禅法智慧与人格的和谐及其对当今大学生的价值”(ZJ16YB08);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科研项目(XM1501)。
作者简介:李存周,男,河南浚县人,讲师。研究方向: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9)02-0009-05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9.02.03
[责任编辑:王政芳]
标签:六祖坛经论文; 禅与文字禅论文; 比较研究论文; 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