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_全息论文

全息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_全息论文

全息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息论文,中学语文论文,理论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它以“高速重演”“整体缩影”等观点整体地、发展地看待事物。这种理论无论是与语文阅读教学本身,还是与语文阅读文本、字、词等都有紧密的联系。

1.重视体验性学习,完成高速重演

这里所说的体验性学习主要指将知识置于其发生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回复知识与其所发生的情景之间的本然联系。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应该是对作者创作过程的高速重演。“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领悟过程中,努力建构有意义的理解”。而建构的前提则是对文本的激活,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激活作者,激活其经历、思想感情以及文本的创作过程。

2.资源提炼,寻找全息元

全息元是构成系统或整体的基本单位。它有两重身份: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而且是相对独立的自主发育单位。阅读文本自身具有全息性。当我们把文本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时,构成文本的词、句、段则成了该系统的部分,其内涵和作用必然较以往也随之有相应的扩大,不光能折射知识与内容方面的信息,还能成为“能力元”、“情感元”、“价值元”,且随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而相应变化。我们的教学若能紧扣这样的全息元,就如打开一扇扇最敞亮的窗户,以最佳的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聚焦文本的全部信息,可以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3.追溯创作主题,从“整体”理解“缩影”与从“缩影”理解“整体”

表面看起来,文本都有其特殊性,是独特的“这一个”,但从全息理论看来,它总是按照全息的规律而产生的,是对比它更高一级的系统的“整体缩影”,概莫能外。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交换。文本所承载的信息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穷尽所有信息于一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理解的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填补和适度拓宽,把与课本同一类的文本与课文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教学主题。然后,教师紧紧围绕主题,引领学生与多个文本碰撞交融,进行大量的文化接触,达到精神交汇,促进富有个性的文本意义的创生及教学资源的全息开发,获得生命的成长。

4.全息建构,多角度探究

“信息的提取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一方面需要对新信息的意义加以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全息视野下的文本重构,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已有的工具,注重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实施脑与脑的链接,沟通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超时空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和人类自己的心灵世界,形成兼容的整体。在全息阅读者眼中,文本是一个全息元,读者必须调动所有的体验与信息来读解它,也必须将此看成一个研究主题,将探究的触角向四方辐射,在丰富多彩的探究综合实践中,凭借已有的全息获得更好的全息,让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标签:;  ;  

全息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_全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