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旅游城市论文,评价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01-0170-07
19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广州、北京、杭州、天津、厦门、大连、三亚、桂林、南京、苏州、西安、青岛等城市相继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大都市”或“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由于缺乏经验,在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实践中,顾此失彼的情况时有发生,如片面重视景区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的扩大和升级,城市建设管理投入过少,忽视旅游服务软环境建设等,迫切需要相关标准体系指导。
1 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关于国际城市和城市旅游的研究成果颇丰,二者已成为城市学和旅游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内部形成多项研究门类。然而,作为国际城市和城市旅游的交叉领域,国际旅游城市类研究文献仅有数十篇,以旅游界学者研究居多,主要围绕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义、条件、与国际城市的关系、建设方向四方面展开。周玲强认为国际旅游城市是经济社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品位高级,具有超国界吸引力,城市综合环境优美,旅游设施完善配套,旅游产业发达并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城市[1],是相关研究中最全面的定义。条件方面,学者们观点不一,提法各异,崔凤军指出包括城市国际化、旅游热点化及国际标准化三项[2],李志刚等认为发达的旅游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环境三项较突出[3],罗明义提出应具备国际知名度高、经济开放度大、城市功能强、旅游业发达、城市管理水平高五项[4]。学者们多认为国际旅游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重要类型,较有代表性的有周玲强、崔凤军和林巧[1-2,5]。不少学者结合案例地探讨了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塑造、发展战略、SWOT、社区旅游、竞争优势等问题,为实践提供了启发性思路[6-10]。少部分学者研究了国际旅游城市的评价指标,但多限于概念性研究,未细化指标量化方法和参考值,甚少用于实证。周玲强探讨了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标准[1],李志刚等研究了桂林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理论标准[3],阎友兵等归纳了国际旅游城市的27个指标[11],遗憾的是均未做实证研究。林巧研究了国际旅游城市功能标准,独特点在于以杭州为例进行了量化,提出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局限点则在于数据主观性较强,且耗时耗力,研究方法不易推广[5]。
在国外,R.Maitland等聚焦于国际旅游城市颠覆传统模式让游客获得全新体验的能力,分析了柏林、纽约、伦敦、巴黎、悉尼等城市的旅游开发实践,研究颇为全面深入[12]。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学者们侧重于国际城市[13-15]、城市可持续发展[16-18]、旅游竞争力[19-21]和旅游可持续发展[22-24]等相关领域研究,直接针对国际旅游城市的文献有限。从指标体系构成来看,国际城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较多样,研究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此外还涉及公共设施、制度政策等,旅游竞争力评价涵盖资源禀赋、接待能力、产业实力、环境支持力等方面指标,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则主要侧重于旅游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测评。本文拟从我国城市建设实际出发,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经验,运用AHP法构建一个导向明确、客观易行的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指标参考值,提出简便有效的指标量化方法,并通过南京、苏州两市的实证研究验证其科学性。
2 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层次性、简约性和指导性原则,构建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为便于科学评价,我们把体系设计为三层,越往上指标越综合,越往下指标越具体。其次,为提高操作性,我们侧重选取那些直接体现城市旅游国际化水平的标准,用尽可能少的指标涵盖主要内容。再次,为供相关城市建设实践参考,详细列出各指标量化方法和参考值。
2.1 评价体系各指标的确定
2.1.1 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分析。国际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的共同产物,二者缺一不可。旅游者在目的地城市旅游期间不仅会接触旅游产业各要素,还会或多或少接触城市生活诸方面,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语言环境、交通体系等。与旅游要素相类似的,城市环境也是旅游者体验的重要部分,因此对国际旅游城市的评价应包括旅游业国际化和城市环境国际化两方面的考量,其评价体系应分解为两个子体系(表1)。
①城市旅游业国际化竞争力体系。该体系反映城市的旅游特征,检验旅游功能在城市总体功能中的地位,从能级上检验城市旅游功能在国际上的辐射程度。评估城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既要测度其外在表现,即国际旅游竞争业绩,也要探讨其内在动力,即国际旅游竞争潜力。
②城市环境国际化支持力体系。国际旅游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重要类型,城市整体环境为其旅游业发展提供外部支撑,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水平,因而国际化城市环境是国际旅游城市的应有之义。其中,有活力的经济环境是城市旅游国际化的物质基础,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起保障作用,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营造良好旅游氛围,而强大的国际交流能力则是助推器。
2.1.2 各指标及参考值的确定。据前文构成要素分析,可得到国际旅游城市的二级指标体系。
国外在国际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研究方面已形成部分常用指标[16],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这些指标引用频率较高、量化方法简单、参考值明确,学术界认可度高,我们将其列为备选三级指标;在旅游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定性指标多、官方统计指标少的特点[24],指标代表性好但数据获取难度大,如员工技能等,我们本着易量化原则加以简化调整,亦作备选;除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13-24]外,我们紧扣城市国际化和旅游国际化,结合我国常规统计指标,增加了一些特色备选指标,如百强国际旅行社比重等。根据AHP法,我们将备选指标征求意见表①分别寄给19位专家②,经过反复沟通与调整,最终获得了70个三级指标(表1)。
2.2 指标权重和量化方法研究
2.2.1 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AHP法和德尔菲法获取评价因子权重的数值,即依照层次分析法的标定系列[26](表2)对A~B层指标、B~C层指标的权重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我们请前述19位专家独立地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经多次反馈沟通,最终算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权重(表1)。
2.2.2 指标参考值的确定。本文以国外著名旅游城市为蓝本,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数据,结合我国旅游城市实情对部分指标进行修正,最终得到各三级指标的参考值(表1)。指标参考值确定方法如下:①指标研究成熟度较高、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的,参考相关研究结果[1,13,18,20,27-28],参考值标号为“a”;②指标缺乏现成标准值的,借鉴巴黎、纽约、新加坡、香港等旅游发达城市的数据③,其中参考值标号“b1”表明按以上城市平均水平拟定,考虑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b2”表明在以上城市平均水平基础上略低10%—20%,“b3”表明在以上城市平均水平基础上略高10%—20%;③指标通过游客调查或评分标准量化的,参考值为满分1000分,标号为“c”;④指标无直接研究结果或国外城市数据支持的,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主要城市多年统计数据,征询专家意见,尝试估算参考值,标号为“d”,以期共同探讨。
采用2005年数据[29];④等6个定性指标数据来源于对南京和苏州国际游客的调查,发放问卷各300份,分别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和226份,有效回收率为70.33%和75.33%。为增强调查有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来了自各主要客源国、即将离开南京或苏州的国际游客,他们对两市的旅游环境已形成较完整的印象与感受,能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基于对受访者的甄选、旅游者行程安排紧凑、语言交流要求高等原因,本次问卷调查规模较小,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游客对两市相关指标的评价。
结果显示,南京、苏州总得分均略大于600分(分别为605.45分和647.95分),可见两市相关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初步达到旅游国际化水平,但实现全面旅游国际化仍然任重道远。从二级指标得分看(图1),南京旅游国际化程度与苏州存在一定差距:除旅游技术人才指标得分上苏州比南京少32.4%外,城市经济环境指标得分上苏州比南京多21.3%,其余指标得分上南京均比苏州少,差距在15.8%以内。作为省内人才高地,南京人力资源供给比苏州充足、优质,旅游技术人才优势明显,而苏州外向型经济全国领先,经济环境国际化程度胜于南京。苏州旅游国际化多项竞争力高于南京,表明两市差距是普遍存在的;得分差大多控制在15.8%以内,反映出两市差距的有限性以及优劣势的一致性,值得深入研究。各二级指标得分参差不齐,体现出两市旅游国际化诸要素发展的不均衡性。
第一,总体看来,两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略逊于城市环境国际化竞争力。旅游产业方面,两市多项指标在江苏省内数一数二,资源丰富且品位度高,客源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快,其中南京旅游技术人才优势突出。然而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省外城市相比,两市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处于劣势。以2009年为例,苏州与南京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仅排名第7位和第10位,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明显。城市环境方面,两市经济繁荣,市容干净整洁,居民温和友好,文化独树一帜,其中苏州外向型经济更是领跑全国,这些本身就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将有力推动两市旅游国际化进程。相比之下,两市旅游国际化进程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旅游产业本身。
第二,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各指标得分看,两市国际旅游业总体特征可概括为“一流的资源,二流的服务,三流的营销”。两市旅游资源与产品独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具有超强吸引力,国际旅游业绩显著,基本达到国际化水平;两市旅游经济实体运营平稳,发展态势不温不火,国际市场拓展能力欠缺,其中苏州旅游人才国际性有待提高,故两市旅游接待服务仅初步符合国际化要求;与国内很多城市类似,两市国际旅游营销投入少,收效相应有限,远未达到国际水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旅游竞争日趋白热化,这种竞争已不局限于旅游资源和产品,而是扩展到旅游接待、国际营销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恰是两市旅游业软肋所在。
第三,从城市环境国际化竞争力各指标得分看,两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已基本符合国际标准,而国际交流能力较薄弱,尚不具备竞争力。国际旅游城市应具备满足国际游客活动的环境,这就要求城市在经济水平、基础设施、语言环境、市民素质、生态状况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目前两市城市环境已基本具备国际化接待能力。南京、苏州作为省辖市,没有首都、特区、直辖市那样得天独厚的对外交流平台,对国际人流、信息流、科技流的聚集能力受到限制,更谈不上借此渠道宣传城市旅游业、招徕国际旅游客流了。如何通过频繁的国际交流向世界展示城市与旅游,借以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将成为两市今后的重要课题。
综上,南京、苏州旅游业发展已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在国际化道路上继续前行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在旅游产品和城市环境日臻完善的条件下,如何培育国际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流旅游服务,形成国际化营销和交流能力,把旅游产品完美推向国际市场,是两市共同面临的挑战。此外,苏州还应提高旅游人才国际化水平,南京则应提升经济环境国际化程度。
4 结论
图1 南京与苏州旅游国际化二级指标得分汇总图
Fig.1 Collection of scores of second grade indexes on tourism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Nanjing and Suzhou
第一,本文着力构建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城市旅游国际化系统评估:分析总得分和二级指标得分,可整体把握该城市旅游国际化程度和主要优劣势;检验三级指标得分,可找出该城市差距的具体症结点,从而有助于制定针对性措施。在70个三级指标选取时,以客观数据指标为主(占指标总数的91.4%),指标量化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避免分析结果过分依赖原始数据,提高了体系的可操作性、公正性和可靠性。
第二,以南京、苏州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较全面客观的结果,与两市旅游发展实际基本吻合,可见该体系是一种可行的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方法。将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国际化,表明了国内相关城市适应国际旅游经济发展大趋势、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魄力和决心,本研究对它们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三,受数据采集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小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尚不足以对6个定性指标下结论性意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仍需大量案例城市数据佐证等,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化。此外,本文实证研究,囿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评析南京、苏州三级指标得分,探讨两市旅游国际化实施战略,旨在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请指正。
致谢:本文得到了江苏省旅游局吴群蔚处长的热情协助,南京市旅游局和苏州市旅游局为本文提供了部分数据,谨致谢意!
注释:
①将指标征求意见表寄给各专家前后共四次,最终形成专家们均较为满意的结果,三级指标数量由最初的45个增加至70个。
②19位专家中7人来自旅游高校,6人来自旅游行政管理部门,6人来自旅游企业。
③数据来源:《2009年香港旅游业统计》、《Yearbook of Statistics Singapore,2010》、《2009 New York State Statistical Yearbook》、《Paris Region Key Figures 2010》,以及GOOGLE、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新加坡统计局、法国统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