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为城市排水系统的发展带来了理论支持。本文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存在的原始资料不足和资金投入不足等现状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善气水生态循环等,从而更好的促进海绵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道路排水体系相结合,更好的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建设;道路排水
引言: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吸水功能,是解决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根据我国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定义,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降雨时不仅能够蓄水、吸水和渗水,而且还能够净水,在防治城市内涝的同时还能对存储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
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以往传统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处在一种从属的地位。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到许多生态、资源、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重地表,轻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当时城市管理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多数地方建设发展经济增进的重点体现在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广场宏大、商业繁荣等大家能看到的东西;而对造价高,隐敝工程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投入建设少之又少。完善改造城市道路规划和地下排水系统,已刻不容缓。
1.1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原始资料不足
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原始资料不全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多头管理和各自投资,缺乏系统规划投资管理,造成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各种管网建设无规可循。分部建设管网而无系统化,一处受阻可能影响整个城市排水。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对于地下管线的问题性和多部门性投入各行其事,加之各单位封闭式管理,互不统协,各自为政,造成相互干扰,屡屡破坏修补,“拉链式马路”比比皆是,缺少有效地规划管理。尽管支撑城市化建设的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但是开发商和相关部门往往忽视城市建设的现状资料。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设施的规模、走向和布局问题,对于基础设施规模的计算一般是通过人口数量与相关指标来直接预测的,这种以满足城市的供需为主要目的,集约高效、生态低碳等理念没有落实到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按需供应的思路往往会导致城市资源的耗费增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1.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行动、改革探索,随着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导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总体投入比例严重不足,城镇市政公用行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化进程,且近些年来城市建设步伐高速发展导致城市面积无限扩大和城市地面硬化率扩大;原有透水地面逐年缩减,阻碍雨水渗入,地表排水流量加大,造成大量积水现象[1]。因此,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
2加强海绵城市生态建设和道路排水体系融合的措施
2.1改善气水生态循环
理想的城市排水系统,不仅建设地下综合排水管廊排水,还应结合生态城市建设,改善气水生态循环。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地表的水泥硬化几年覆盖了全城,成片的不透水地面打破了自然水循环应有的蒸发、径流、入渗规律,造成雨水携带硬化地表的灰尘、油污、农药等有害物质全部流入城市的自然水域系统,这样不仅影响了水质本身,而且给植被和野生生态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造成水源污染,甚至可能造成病毒害疫情[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只有逐渐恢复生态系统,在城市中拆除不必要的硬化地面,尽量利用渗水性材料进行建设,自然之水还之自然。并结合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进行排放,建设海绵城市作为国家战略并结合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使城市原生态化。
2.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随着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瓶颈[3]。首先,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政府应该利用相应的监管制度对资金投入的情况进行监管;最后,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采用融资等形式筹集资金。
2.3加强海绵城市在生态建设和道路排水体系中的应用
2.3.1制定科学的设计目标
海绵城市理论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就目前此理论的实践运用来看,设计目标主要注重两点:其一是生态功能层面的设计。海绵城市的构建目的就是要提升城市道路的生态效应,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生态功能发挥为主开发雨水系统,由此实现城市、人、水的协调发展。其二是视觉形象层面的设计。市政道路的建设需要满足城市美观化的基本需要,同时也要将城市新风貌做具体的展示,所以在市政道路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绿化景观的主体基调以及城市审美完整的融合,这样,市政道路在城市美化方面的效果会更加的突出。
2.3.2重视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在市政道路的具体应用需要确定详细的方案,这样,具体的道路建设才会更符合海绵城市理论。就方案的具体设计来看,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分车绿带的设计。分车绿带在雨水径流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利用生物滞留带做分车绿带。其二是做行道树绿带的设计。行道树绿带的主要作用是随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的雨水做调蓄,所以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自透水下垫面铺装的方式,这样,雨水可以迅速的渗入到基层和土壤层。行道树绿带本身有植物的存在,其可以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其三是做路侧绿带的设计。路侧绿带的主要作用是调蓄汇入绿带中的雨水,在做路侧绿带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其汇流的量,所以在路侧绿带设计的时候要做进水孔的布置,这样能够避免雨水的集聚。其四是做好植物的选择。不同的植物其生长特性不同,能够起到的雨水调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区域实践做具体的植物选择。
结束语:
新型宜居城市建设体系需坚持规划的先进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结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新技术等引领、统筹、推进;基于每个城市的具体条件,科学地对现状进行综合和有机衔接,最终达到创建最佳宜居生态城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梅,黄涛.“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设备工程,2018(07):198-199.
[2]李心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防洪治涝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05):45-48.
[3]肖明,白强林.建设海绵城市的举措与启示[J].绿色科技,2016(08):164-166.
[4]荣冰凌.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滨海地区排水防涝对策探讨——以厦门市海沧北片区为例[J].江西建材,2016(12):18+21.
[5]张亚梅,柳长顺,齐实.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02):20-23.
[6]曾庆红.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相结合的污水零排放新型城市体系研究[J].建设科技,2017(19):108-111.
论文作者:马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绿带论文; 城市基础设施论文; 生态论文; 雨水论文;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