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过去,再创辉煌--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成立65周年_人民大学论文

发扬过去,再创辉煌--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成立65周年_人民大学论文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建馆六十五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大学论文,继往开来论文,五周年论文,辉煌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秋十月,在热烈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六十五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也满怀豪情地迎来了自己的六十五周年华诞。在这值得纪念的时刻,谨以此文献给为人大图书馆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同仁,并与大家共勉。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是有着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图书馆。它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从革命圣地延安走来,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成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发展壮大。在经历了人背马驮、战火洗礼的初创时期,建国后的成长时期和复校后的大发展时期,人大图书馆已经成为国内馆藏丰富、现代化程度较高、具有先进管理和服务理念以及较高素质馆员队伍的大型研究图书馆之一,为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为人大名师、学子的成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办于1937年的陕北公学图书室。当时,藏书仅有2000余册,主要是马列经典著作、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各种报刊和电讯稿,工作人员只有两名,馆舍是两孔简陋的窑洞。1939年到建国前夕,陕北公学经历了与其他学校两次大的合并,于1948年春成立了华北大学。此时,图书馆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除总馆外,还设有4个分馆,藏书达20余万册。 这一时期馆藏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边区政府的支持、学校的宣传、社会各界的捐助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努力。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曾作“援助陕北公学”的题词。合并后的历任校长成方吾、范文澜、吴玉章等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家都曾为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作出过贡献。当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人背马驮,带着图书资料转战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场,不仅为师生提供图书资料,还经常派人随部队到各地抢救收集文献资料。我馆的一些线装书,如《史记》、《通鉴辑览》、《通鉴记事本末》以及明正统司礼监刻本《五经》、明末刻本《历代明臣奏议》等一批古籍就是这一时期收集的。1946年春,图书馆在群众和地方干部的支持下,在山西赵城(今洪洞县)地区收集到大批佛经——金大定十三年刻《大藏》(通称《赵城金藏》)四千四百卷。1949年,我馆将这一国宝移交北京图书馆珍藏。回顾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怀念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带领图书馆员创业的老馆长:闫林民、吴茵、梅益、肖逸、邵凯、林子明、艾毅根、王禹夫、胡炎和尹达。

建国以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图书馆也得到相应发展,规模初具,仅用了五年时间,藏书量已接近200万册。 这一时期的发展得到了国内许多兄弟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图书馆接收了大量有价值的藏书,包括古籍线装书和旧平装书10余万册,外文书近5万册。其中, 由原朝阳大学和华北学院赠送的元刻邃修本《玉海》,明刻《文献通考》、《奇赏斋古文条编》,以及卷帙浩繁、刊刻精良的康熙仿宋精刻本《通志堂精解》,故宫博物院赠送的《大清会典》、《清实录》、《东华录》、《十三经注疏》、《皇清精解》、《御制通鉴辑览》、《全堂文》已成为珍贵的馆藏。这一时期编制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分类法》,在国内外图书馆界影响颇大。莫斯科大学高尔基图书馆副馆长维林斯卡娅曾在《苏联目录学》1958年第49期发表文章,评介《人大法》。文章说,“《人大法》是以马列主义原理,结合中国民族特点,首次编成的图书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和书目工作者一件毋庸置疑的巨大成就。这部分类法中新的和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解决了苏联分类学家当前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一时期,图书馆在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也多有建树。五十年代中期,图书馆组织本馆一批有较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同志编译了《马恩全集主题索引》、《马恩全集目录索引》、《列宁全集目录索引》、《列宁全集索引》和《斯大林著作目录索引》,同时还编制了《毛泽东著作目录索引》。此后不久,图书馆还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篇名字顺目录》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的编译工作。在此期间,人大馆与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馆开展了馆际互借。互借业务的开展,使各馆实现了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了便利。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十分活跃。1956年到1958年,人大馆与苏联、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朝鲜、越南6个国家的29个图书馆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寄出图书1616册,获得增书2211册。1958年12月,苏联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拉非科夫等一行三人来我馆参观访问。1965年10月,张照馆长应邀访问了苏联。

“十年动乱”,人民大学停办,图书馆工作人员分散到其他单位,藏书也划归首都图书馆管理,直至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人大图书馆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大图书馆开始步入大发展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图书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藏书建设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总量达250万册(印刷型),其中, 中文图书23万种,161万册;西文图书25万种,30万册;中文期刊1.1万种,15万册;外文期刊1800种,4万册;古籍2.5万种,40万册;音像资料2737种;缩微资料12400件;本校硕士、博士生论文约1万篇。以上馆藏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各主要门类,其中尤以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方面的图书收藏丰富。

2.读者服务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在经历了211工程的一期建设后, 发生了质的飞跃。书刊借阅服务:1981年为126953册次:1991年为269500册次;2001年达324492册次。网络化文献资源服务:211工程建设以来, 图书馆购进了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以及光盘数据库管理系统,并陆续购进了一批网络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这些技术与资源的购进,大大改善了读者服务的质量。读者可以在校内任何一处网络终端完成图书的预约、续借手续,或进行网络或光盘数据库的查询、阅读、下载。网络化服务的实现,使得读者同图书馆的联系变得更加便捷,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提交学位论文,推荐图书(包括教学参考书,荐购新书等),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从而进一步拉近了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读者培训: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为了使读者更好的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开展了对读者的教育培训。从1986年以来,开展了各类型的讲座,培训读者近20000 余人次。读者利用现代化设备检索、查询文献信息的能力大大加强,借阅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还有: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定题服务,网络导航服务等。在专业学习和研究方面的服务之外,图书馆还为读者提供外文版视听,学位论文打印装订等服务。近期图书馆将推出咨询馆员制度,加强对读者的主动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3.教学科研

多年来,图书馆不仅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高效便捷的服务,还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图书馆自1984年以来一直承担全校“社科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工作,为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训练学生信息获取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学生对文检课的兴趣与日俱增,听课人数逐年增加。图书馆于1994年起开始招收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7年,人大图书馆和档案学院联合申报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批准。目前,在读的研究生人数为16人。

为提高馆员的专业素养,增强发展后劲,图书馆十分重视业务理论研究,提倡、鼓励图书馆员结合业务工作及图书馆发展进行理论研究,学术研究气氛非常活跃,科研成就硕果累累: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其中影响较大和获奖的有:由戴逸主编,杨东梁、段文桂任副主编的〈近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共39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宋平生主编的《说苑注译》;宋平生、郭慧敏等著译的《历代茶经酒经选译》;武继山译注的《新语译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课题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写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成果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文献情报研究室编写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术著作评论集》;马文峰主编的《社科文献检索》;马文峰编著的《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检索概论》;由张照、程德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集体编著的《图书分类法》各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辑、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和《列宁全集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写的《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等。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1篇, 其中在国际学术会上交流的有8篇。

4.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全面了解国外先进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和整体发展情况,使人大馆尽快接近国外先进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图书馆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图书馆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来访、参观和参加会议的人员遍及五大洲,人数已近500 人。图书馆出访、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近30人次。1993年5月,人大馆正式加入国际图联(IFLA), 成为该组织机构会员。这些,为加强人大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人大馆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2—2001年通过国际交换、互赠方式获得个人赠书2776册,获团体赠书27723 册,获赠刊约6863册,获交换刊3945册,获交换书约2962册。

5.机构改革

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进行机构调整,已成为图书馆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于本世纪初正式提出“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为支持学校教学科研向世界一流水平发展,图书馆及时进行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改革。目前,在以建设一流大学图书馆为目标,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先导的思想指导下,图书馆已初步完成了由传统的以作业流程为主向现代化的以功能为主的机构重组,建立了以资源、服务、技术为一体并适应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机制。以资源部、咨询部、系统部、教研室四个部门组成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建设中心,为今后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在队伍构成、运作方式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6.队伍建设

拥有一只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图书馆通过引进人才、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一支具有先进信息服务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现代化服务技能的馆员队伍正在形成。目前全馆人员学历构成为:博士2人,硕士9人,本科66人,大专57人,大专以下23人。职称情况为:教授及研究馆员4 人,副研究馆员21人,馆员89人,助理馆员20人,其他23人。

7.馆舍变迁

在人大馆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馆舍几经迁徙。从延安时期的图书室,到建国初期的资料室、图书馆,今天,人大馆已建成拥有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设有15个阅览室,阅览座位达到1700 余个,可提供借阅、咨询、检索、复印、装订、音像等多类型多层次服务的图书馆。宽敞的馆舍和现代化的设施为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任重道远;望未来,前程无限。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 先后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65年成就展、文史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在与师生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提高全民素质,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并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建成“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领导的关怀,是对全体人大人的巨大鼓舞。面向新的世纪,面对新的机遇,全体人大馆人正满怀信心、在前人创造的辉煌的基础上开创人大图书馆的新局面。我们将朝着既定目标——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继续做出新的贡献。为此,在“十.五”期间, 我们将努力为实现下述目标而奋斗:

●建成涵盖我校所有专业,并在一系列重点专业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高效、便捷的读者服务与读者培训体系;

●营造一个充分体现民主、科学、团结、进取精神的工作环境;

●培育一支既有先进的信息服务理念,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现代化服务技能的专业队伍,使图书馆成为校内师生信赖、倚重的教学、科研信息保障基地,成为国家教育科研网上一个特色鲜明的信息资源节点。

目前,图书馆正在集中各方面力量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并就相关问题研发,开展技术攻关。当前开展的项目主要有: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科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开发

建设目标:围绕学校“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根据知识用户的需要,对经济学学科知识信息进行有序化、系统化整合,将研究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链接起来,建立动态有效的经济学学科知识资源体系,使知识信息能够全方位、高效地为专业工作者共享,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广大用户提供安全、快捷、准确、完整的信息资源保障服务。

内容结构:由知识资源系统和知识服务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要功能:建成后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科数字图书馆”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1)知识覆盖面较广。应该涵盖经济学学科专业的数据对象, 能够提供全面系统的经济学学科知识。

2)具有知识关联性。在11个基础数据库和6个特色库之间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级次(一次和二次)资源间的链接,建立起图书、期刊、会议、机构、人物等科学研究所需核心资源和相关资源间的整合与链接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3)资源可用度高。 进入经济学学科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应该是经过选择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资源,用户可以从中获得可以信赖的高质量的学术信息。

4)资源获取便捷。11个基础数据库和6个特色库应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和共同的检索方法。

2.OPAC系统资源整合

建设目标: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我馆各种馆藏资源进行有序化、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揭示与整合,用2-3年的时间建成涵盖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所有专业,集题录、全文、 相关资源及多媒体资源为一体的整体的OPAC资源系统。

3.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

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和CALIS 二期数字图书馆规划,针对我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方向,开展对各学科、各专业、各层次用户的多层次、多主题、多方式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形成有特色的社科信息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真正做到“一流的教育与研究有一流的信息服务”。

4.个体化信息定制推送服务

信息定制服务是信息提供方根据用户要求定制用户界面,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从网上的信息源或信息制作商那里获取信息,然后按照用户指定的时间间隔把用户选定的数据自动推送给用户的技术和服务。建设目标:与信息学院合作,开发适用于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系统,拟先开发用户注册子系统和邮件定时自动推送子系统。

5.Unicorn系统进一步开发揭示

通过对“Unicorn系统功能开发”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挖掘Unicorn系统的潜力,使系统具有的功能能在我馆得到充分利用,使国外软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我馆工作中发挥效益,提高我馆自动化管理水平。

6.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及相关标准

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标准规范体系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通过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及相关标准的制定,使我馆的各类资源数据的描述和保存规范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下,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异构系统的互操作以及数据的永久保存。

我们坚信,经过全体人大馆人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业务工作自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文献资源数字化、业务人员专业化的崭新局面将出现在读者面前。

标签:;  ;  ;  ;  

发扬过去,再创辉煌--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成立65周年_人民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