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论式教学在政治课堂中运用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堂中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式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组织专家撰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一书指出,让高中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当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毫无疑问,面对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策略,真正将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从上述认识出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辩论式这一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现就如何在政治课堂中实施辩论式教学及其意义谈几点体会。
一、辩论式教学的内容与过程
辩论式教学旨在探索如何将辩论引入课堂,使之转化为适用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通过讨论、质疑、资料搜集与小论文撰写等训练,达成让学生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产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教学目的。
本人在听一些政治教师的公开课时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的形式上可谓“煞费苦心”,尝试着在45分钟课堂中引入辩论课堂,但最后评课时,这部分辩论式教学却往往成为全课的败笔。为什么会这样呢?本人认为,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无可厚非,但教学课辩论,不同于辩论比赛,课堂中的辩论是有明显的教学目标指向的,要有效实施须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
要符合辩论式教学的主旨,达到预定目标,选题很关键。首先,难度要适中。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难易适中,切莫艰涩难懂,拔苗助长,否则别说排疑解难,连能否辩起来也会成问题,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辩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作为辩题,除了能取得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和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教学始终围绕重点、难点,不断掀起高潮,涌动活力。再次,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就时曾说,“成功秘诀在于兴趣”。只有选择富有新意、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创造性。
在具体教学中,辩题选择错综复杂。如面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的辩题,学生思维敏锐,主动积极,应付自如;但对“经济全球化是鲜花还是掌声”的辩题,学生的辩论就不甚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对现阶段中国突出的就业问题,学生平时还是有所闻、有所睹的,也是非常关注的,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同样面临择业问题,容易产生共鸣,由此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顺理成章地突出了这一重点、难点。而后者涉及的却是全球性问题,这对高中生来讲,难度相对较大,而课堂时间明显偏紧,在短时间内无法充分辩论,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不如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维护公平还是必须讲求效率”这一辩题,以真正发挥辩论为教学服务的作用。这当然不是说复杂的辩题教师就不能选择,只是它不适合45分钟的课堂教学。总而言之,课堂辩论的选题须经教师考虑,应跟课本重、难点紧密联系,又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认知特征,且学生可能产生浓厚兴趣的选题,以免脱离实际,劳而无功。
2.辩论的组织
一旦确立了合适的辩题,接着就涉及辩论的课前和课中组织问题了。
首先,辩论的准备。课堂辩论,不仅要围绕教材重、难点确定论题,而且还要查找许多资料支撑论点,这就需要课前的组织。为了使辩论顺利进行,教师可指定辩题。比如,在确立“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的辩题后,教师可在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前面3排为一组,辩题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后面3排为一组,辩题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这种由教师直接确立双方辩题的方式,虽然使人感觉带点强制性,但它克服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位置移动、人员流动和时间限制等问题,更适合现在班级人数多、教室空间小的实际情况,组织起一个团结向上、目标一致的班级“学习团队”,从而为辩论式教学成功进行提供最为便捷的途径,使直接辩论的参与人员达到最大化。比如学生“智囊团”,其成员虽未必直接参与辩论,但资料搜集、观点确立、辩词撰写等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良好的辩论准备,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共享信息和资源,学生在一个快乐的群体中实现了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提高了思维能力,培育了健全的人格。其次,辩论组织。当辩论准备工作完成后,辩论赛就可以开展了。一般来说,从时间上讲,这种课堂小型辩论会,在时间上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从形式上讲,采用自由辩论较为合适,以让更多的学生围绕辩题参与其中;从内容上讲,辩论者须具备扎实的书本知识,以保障探究和合作内容充实;从主导作用讲,教师应成为辩论的组织者,以“主席”的身份调控辩论的气氛和节奏,及时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最后,辩论总结。临近辩论尾声,教师还须花5分钟时间“点评”,作最后的总结陈词。但要注意的是,与一般辩赛不同,总结陈词既不代表任何一方的观点,也不仅是分析赛情,而是对一节课的教学总结。因此,教师的总结陈词至关重要,关系一节辩论课的“收官”效果。
在笔者曾组织的题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辩论中,正方观点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反方观点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双方围绕“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主要靠谁”展开了辩论。为了解决问题,辩论双方都努力查找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资料和实例,驳斥对方的“谬误”。通过辩论,学生的认识逐渐趋同,加之笔者的总结,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党和政府以及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辩论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教学收到了明显效果。
二、辩论式教学实施的意义
据《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2期刊登的日本学者佐长健司《论社会科辩论式教学中反驳的指导方式》一文的介绍,日本社会科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学始于1990年前后。由于辩论能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有效地展开讨论,探究社会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显现出巨大的活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本人的实践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辩论式教学,确实对高中政治课堂的革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1.辩论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的素质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论式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使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互动基础上,以导促学,以情激学,以教辅学。另外,短兵相接的辩论,有利于学生表现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和较强的表达等能力,进而通过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触类旁通、不断创新,使课堂教学多了活力与生机,多了观点的碰撞与问题的解决途径,多了主体的参与和探索的快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2.辩论式教学优化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教师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辩论式教学为教师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在教学理念上,辩论式教学使广大教师进一步认清,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内涵,课堂是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的场所,教师的目光应着眼于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获得新的突破,诸如突出目标境界,实现三维突破;强调素质培养,达到乐于学习;强化大众教育,提倡个性展示;呼应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日益成为教师共同追求的教学境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教育家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把辩论引进课堂,既丰富了高中政治课堂,又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标签:辩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