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现代校长的钝感力修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养论文,校长论文,钝感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成功校长的素质和修养,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优秀校长类型与标准。但通过对众多校长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优秀的校长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也不一定是最能干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以最合适的状态及心境来应对一切变化。他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面对表扬还是批评,都不会轻易动摇自己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优秀的校长是同事眼中的顽固者,是上级眼中的反应迟钝者,但他们最终能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获得管理的成功,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这种貌似迟钝、对周遭事务不敏感的能力和修养便被称为“钝感力修养”。钝感力修养不仅是现代中小学校长生存的智慧和风格,还是现代中小学校长管理实践中的一种高超的管理境界与管理艺术。
一、校长钝感力修养的内涵及意义
“钝感力”一词最先由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提出。在渡边淳一看来,“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这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像一种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它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难境遇的一种忍耐力和坚持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智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为一校之长,必定要承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打击,俗话说,“不痴不聋,难做家翁”。事实上,在许多成功校长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只要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坚定不移,校长在面对外界的各种压力或打击时,都可以泰然处之。其实,有时“慢一拍”也是成功的节奏,正如《孟子·公孙丑上》所讲的“揠苗助长”的故事,今天我们常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道理。总之,“欲速则不达”,钝感力是现代校长的一种生存智慧与管理风格。
具有钝感力修养的现代校长,更容易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求得自身的心态平衡及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从而取得管理上的成功。作为校长的个人修养,钝感更有助于低调做人。我国传统文化主张君子不仅要修养其“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还要修炼至“呆若木鸡”的境界,此为“王者之道”,这也正是强调了钝感力修养的重要性。钝感力赋予了“难得糊涂”、“以柔克刚”、“以退为守”、“以静制动”、“韬光养晦”、“后发制人”、“养精蓄锐”和“大器晚成”等词语以新内涵。事实上,“拙愚亦是大智大慧”、“退为钝之盾”,钝感力不是愚钝,更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吹尽黄沙始到金”、“退后一步天地宽”的缓冲力,是后发制人的爆发力。而这种力量来自于个人修养与品格。从这一意义上来讲,钝感与缓慢亦是一种神圣的节奏。
但凡怀有宏图大志者,想要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具备钝感力修养,做一个“大智若愚”的开拓者。孔子讲过:“刚、毅、木、讷近仁。”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刚强、质朴、谨慎,那就具备了接近“仁”的品德。其实,这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品格正是钝感力的另一种表现。正所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现代校长也概莫能外。
二、现代校长钝感力修炼的策略
现代校长的钝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其管理实践的锻炼和修养。例如,校长需要锻炼自己的“耐性子”。在该迟钝的时候要迟钝,不便当场表露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急着去表露。又如,校长需要锻炼自己“慢半拍”的能力,人都有敏感的反应,但很多时候,人的行动不必太敏感,特别是在重大决策前一定要冷静判断,想好了再行动也不迟。另外,校长还需要锻炼自己“答非所问”的能力。总之,现代校长钝感力素质的修养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智慧与策略。
(一)深度的思考与慎独
常见一些新校长血气方刚、踌躇满志,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搞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往往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新任校长由于缺乏“钝感力”的修养,没有通过冷静、细致的观察与深入到位的思考,对学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没有清楚的把握,鲁莽行事。成功校长的钝感力修养则来源于其对学校管理问题长期的深度思考。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君子慎始”是冷静者的哲学。作为一名校长,经常保持这种慎独品格和反思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成功者不在于心急如焚,而在于心静如水。新官上任先“拾柴”是为了更好地“放火”。当然,这与提倡校长要具有大胆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并不矛盾。这是因为开拓和探索必须建立在尊重实践与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成功的校长不仅要“有胆”还要“有识”,不仅要“勇于”还要“善于”,惟其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负师生员工的期望。
“慎独”讲究一种“悔后制己”的功夫,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悔”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感觉,是良心发现之后的自我谴责,是叩问自身的一种心态,是趋吉避凶的重要前提,是道德力量的自觉回归。弥天的罪过,挡不过一个“悔”字;超群的智慧,敌不过一个“悟”字。“悔”、“悟”二字,是“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作为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决策失误之时,如何在失败中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失误,如何以宽恕的心态来面对过去的对手,赢得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悔中求悟”正是人生之法宝。反思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只有善于从悔悟中觉醒,才会以新的热情、力量和乐趣去拥抱美好的明天,这是现代校长形成钝感力修养的明智选择。
(二)“如理乱麻”的理性和“大度能忍”的胸怀
钝感力修养切忌“快刀斩乱麻”的风格,尤其是在新时期,学校管理工作日益复杂,需要校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均随之改变。乱麻当“理”不当“斩”。乱麻的特征是矛盾多、头绪乱,常常是真真假假绞在一起,是是非非各执一端。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挥刀一斩,结果只能是使一团乱麻变成了两团乱麻,真可谓越斩头绪越乱、越斩矛盾越多。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常常“斩”错了事情,酿成了冤假错案,埋下了不幸的种子。可以说,“斩乱麻”是感性行为,“理乱麻”是理性行为;“斩乱麻”动手,“理乱麻”动脑;“斩乱麻”靠敏感力,“理乱麻”靠钝感力。相对而言,“理乱麻”比“斩乱麻”要高明得多。而这种善“理乱麻”的钝感力的底蕴则是现代校长的文化、知识和智慧。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能忍的大度和宁静的心态就是一种钝感力。对校长而言,管理学校会遇到一些不顺,甚至会受到一些委屈。如何正确对待这些挫折,需要现代校长修养出一种“能忍”的大度,这也是钝感力修养的一种表现。学会原谅他人、容忍他人,是产生钝感力的原点。当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遇到挫折,或被师生员工误解,或被上级错怪,或身遭厄运、难以自拔时,只要想到“否极泰来终可待”,就一定会心定则神安,神安则气升,气升则力壮,就能化解心头冻结的冰霜,就能迸发出心底埋藏的巨大潜力,增强“恒忍之心”,从而产生战胜厄运的信心和决心,做自己命运的舵手。
(三)“后发制人”的韬略和“以柔克刚”的睿智
对个体而言,性格的轻浮急躁和稳重冷静是相对立的。作为成功校长,切忌心气浮躁,越是复杂的学校管理问题,越需要校长沉着冷静地作出正确判断。因此,校长必须牢记“审慎析疑”,努力培养沉着、稳重、冷静的气质和性格。无论是应对何种情况,校长都应该“三思而后行”,这种“后发制人”的韬略是校长钝感力修养的重要表现之一。
而“柔”是中国古代道家所主张的养生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老子重柔,墨子重兼。中国道家的鼻祖老子,最早在《道德经》中提出人的“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意思就是说兵太强了,就会树敌太多。高大强壮的树木容易引人砍伐,也很容易被大风摧断。烈风可以吹断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却奈何不了一根细细的小草,铁锤可以砸碎硬硬的石块,但锤不坏软软的棉被。软绵绵的太极拳却能无敌于天下,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也应该运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学校是个小社会,师生员工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校长要学会正确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冲突。当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时,校长要坚持以理服人,学会留有情面,学会以柔克刚。因为迂回的、间接的和柔弱的方式完全可以以理服人,而且不至于留下隐患。“柔”本身是一种钝感力,是一种成熟的标志,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成功的校长应该正视它、弘扬它、运用它,将老子教诲世人的“以柔克刚”的处世之道运用于做人和学校管理方面,就是一种钝感力修养的睿智。
(四)“厚积薄发”的积累和“难得糊涂”的心态
作为校长的一种修养,钝感力还强调一种“厚积薄发”的积累功夫。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当事物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这里的积累主要指学校管理的知识和经验的日积月累。学问和技能的积累好比是一座金字塔,基础越广阔、深厚,其塔尖就越高。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校长,校长不仅要积累自己所研究的学校管理的专门知识,还要积累其他学科、其他专业的知识,因为任何知识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正如《礼记·中庸》所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厚积才能薄发,水到才能渠成。同样,当校长的人格、知识和能力素质修养到一定功夫时,一定会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骄人业绩。
同时,由于学校管理纷繁复杂,作为校长,需要有“难得糊涂”的清醒。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客观世界既是模糊的又是清楚的。现代模糊数学理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今,模糊数学在自动控制、癌细胞识别、计算机诊断、能源规划、物理探矿、气象预报、环境保护、小麦亲本分类、河流分类、岩石分类、亲缘与遗传分类、地貌形态和心理模糊性测量等方面都得到了运用。模糊哲学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因为“模糊哲学”常常比“清楚哲学”更准确。因此,可以判断,主观世界“呆头”的人往往并不“呆脑”,反而对客观世界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世间许多“非常的成功”,是以“非常的呆拙的手段”达成的。在生活中“得中求得”,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而真正重要的是在“失中求得”,这需要智慧,也是聪明人与平凡人的不同之处。
(五)“急流勇退”的胆识
当一个校长正处于功高可居、春风得意之时,最容易盲目自信,被胜利和成功冲昏头脑。因为功成名就历来是人生难处的关节,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如自知难以在急流中搏击奋进,不如急流勇退。人生变故,犹如环流;进退得宜,亦悦亦福;势盛则衰,物极必反,当退不退必受其乱。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是生活的规律。因而我们在鲜花、掌声、功名面前不仅要知足,而且要知止,有自知之明;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偃旗息鼓、收帆泊船,并非悲观消极,放弃目标和追求,而是明智地退出矛盾的焦点,从而理智地掌握和操纵自身的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要勇于让出自己的位子,这是为了让后来者脱颖而出。这是因为,退却不是失败,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高明的校长“急流勇退”,一定能开拓出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境界。
特别是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校长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做到适可而止,见好即收。因为急流勇进是一种勇敢,急流勇退是一种智慧;急流勇进固然很难,但急流勇退更加不易,能急流勇退者,实在是大勇大智者。
总之,钝感力是作为现代校长必须修养的一种“迟钝的力量”。正如渡边淳一所说,这是一种可以为现代校长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和手段,是一种优秀的、有利于校长提高生活质量的特质,是现代校长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但它不等于迟钝,它强调木讷迟钝的智慧,强调面对困境时的一种耐力,是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一种心态,是一种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力量。校长的钝感力来自于其自身的学识、修养及在管理学校中展示出的智慧和艺术。练就钝感力修养需要校长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自己,厚积而薄发;需要校长运用积极开朗、平和豁达的心态面对矛盾和问题;需要校长在平凡的每一件小事中修炼自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