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民间筝乐的发展论文_朱梦斐

浅析宋代民间筝乐的发展论文_朱梦斐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壮大,宋代民间俗乐得到了繁荣发展。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筝的形制、演奏技法等与前朝相比有了较大的突破,瓦兹、勾栏等场所踊跃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筝人,文人骚客更是借筝抒发内心的诸多情感。宋代筝乐不仅丰富了古人的生活,还推动了筝乐的传承,为后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宋代;筝乐;文人

宋代时期大都市的出现使得国家经济繁荣昌盛,并且推动了娱乐业空前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对自身的精神享受也极为重视。宋代音乐从宫廷的燕乐寺庙的雅乐下移到了民间,音乐不再是位高权重者的专享,市民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筝在当时也受到了各个阶层的喜爱,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有爱筝之人。

一、宋代筝的形制特点

(1)筝的弦数

宋绍圣间进士陈旸编撰的《乐书》中提到“今教坊无十二弦,本朝用十三弦筝。”在许多文人的诗词中也提到了筝的弦数,如晏几道的《菩萨蛮》有一句写道“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唐朝大多用的是十二弦的筝,而在宋朝盛行用十三弦的筝进行演奏。

(2)筝的命名方式

在唐朝时期,筝的雕刻工艺、装饰纹路等方面的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准,在命名上更是丰富多样。宋朝基本沿用了唐朝时期的命名方式。有的根据筝的弦数命名,称十三弦筝。有的根据筝的装饰纹路来命名,如“玉筝”、“银筝”。还有根据情感命名的如“哀筝”等等。还有很多命名的方式,如演奏技法、制作材料等,且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命名方式。通过命名方式的种类可以看出在唐宋时期,人们的制琴造诣不断的提升,演奏技法也日益丰富。

(3)琴架的出现

宋代筝的一重大突破则是琴架的出现,虽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但是在宋温县王村散乐图中可以看到一副放琴的琴架。由于音乐的下移,筝的演奏场所不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典雅幽静的府宅,而是民间用于娱乐的瓦子、勾栏等。宋代民间人口具有流动性,民间艺人在各地的瓦子勾栏等场所演出。原先弹筝者在宫廷演奏时,均将筝放于地下或放于低矮的桌子上坐弹,又或者是将琴头置于腿部琴尾置于地面弹奏,这种演奏方式不适用于民间娱乐场所。民间的演奏活动丰富且场所不一,故演奏者需带乐器奔波于各个场所。琴本属于我国较大型乐器,连同矮桌子携带会使行动更不便携,坐于粗糙场所演奏略显不雅且对筝造成较大的损耗,所以琴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的趋势,有利于弹筝者的携带和演奏。琴架在北宋时期开始兴盛,直至今日,古筝在演奏时仍用琴架安置固定。

二、民间筝人的商业化与传承性

(1)民间筝人的商业化

由于宋代音乐的世俗化,音乐不再是宫廷的那些华丽的大型雅乐套曲,而是更贴近民间生活的戏曲。民间俗乐具有丰富的戏剧性,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且处处带有滑稽的色彩,使得市民整日聚集在娱乐场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市民音乐不仅可以满足许多人的精神需求,也让很多人以音乐艺术作为职业而谋生,所以宋代的民间音乐呈现出了商业化的性质。民间艺人若想得到一份可观的收入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不断的对演奏技巧加强提高,并且对音乐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而筝在民间也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在民间的器乐合奏中和器乐独奏都能看得到它的影子。一批优秀的民间筝人在瓦子、勾栏中涌现出来。筝多半用于杂剧、南戏和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民间娱乐音乐的竞争激烈使得民间筝人对筝的造诣不断加强,造诣高者方可在勾栏、青楼等场所提升名气,从而增加自己的收入。

(2)民间筝人对传承的推动

在许多宋代文人的咏筝词中不仅描写了筝的形制,还描写了当时演奏筝的民间艺人。从他们的诗词中可以了解到民间弹筝的艺人大多以女性为主,且部分为筝妓。筝的商业性和传承性是相互作用的,筝人为了谋生需提升个人的演奏水平,而民间俗乐的激烈竞争使筝人需不断强化演奏技法和对音乐的创新。且民间艺人常被邀请到宫廷内进行表演,与此同时,民间艺人的演奏水平有所提高。故民间的筝人对筝乐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三、文人宋词中的筝乐艺术

(1)从文人词中参详演奏技法

古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筝乐的不多,对于筝的演奏技法的文献史料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诗词作品的记载从侧面了解到宋代时期的演奏技艺。宋代有的文人不仅抚弄古琴,对古筝也颇为喜爱,甚至在家中摆放筝来装饰点缀。在宋词中提到了许多演奏技法如:促、按、揉、滑、移、拨、抚等等。例如陆游的《真珠帘》写道:“想闲窗深院,调弦促柱”,其中用“促”字描写筝的转调;贺铸的《倚香金重》“双按秦弦呈素指,宝雁参差飞不起”中看出当时的筝的技法已经出现了左手双按技法,且用此技法形容个人内心蕴含的情感;通过对文人的诗词了解可以看出宋代民间筝乐的演奏技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筝的旋律也更加优美动听。

(2)文人借筝乐抒发情感

筝是古代俗乐之一,它秉承着雅俗共赏的性质。在宋代,文人描写筝相关的词有将近200首之多。有文人借助筝乐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操,有文人用筝乐表达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也有文人用筝乐表达自己的报国忠心,也有文人用筝乐夫妻姻缘情爱等。文人中当属诗人苏轼对筝乐甚有了解,推崇古琴的同时,也不失对筝的喜爱。如晏几道的《蝶恋花》写道:“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主人公缓弦产生上下滑音发出哀音,思绪愁苦使筝柱都移破了,晏几道是借助筝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只要谈及和筝有关的都与哀字有关。如《蝶恋花》中“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恰似哀筝弦下齿”。他借助筝的音乐来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用哀筝来寄托他抑郁苦闷的心情。

结语:

宋代朝廷政策的开放,使筝乐在宋代民间得到了活跃的发展。筝在形制、演奏技法、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筝的传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给后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宋朝的筝乐更是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2011年

[2]刘心韵.论宋代音乐文化在民间的繁荣发展.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

[3]周云剑.《宋代筝乐研究综述》.民族音乐.

论文作者:朱梦斐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  ;  ;  ;  ;  ;  ;  ;  

浅析宋代民间筝乐的发展论文_朱梦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