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教学中的“意境”挖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歌散文论文,意境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双基”,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和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基础工程,每个施教者都很注意在该方面下功夫。但是,在强调落实“双基”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一个问题,即对一篇课文尤其文学作品作整体上的把握和全方位的赏析。现代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成个体状态的字、词、句,而且要求教师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审美这个途径去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那跳动于字里行间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须引导学生着力挖掘作品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他称为“境界”)作了这样的解释:“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的构成,要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方面的情与意和客观方面的景与境统一,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和生动的形象,三者缺一不可。意境是诗歌的生命,也是散文的灵魂。写诗讲究意境,同样,“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巴乌托夫斯基语)作家对生活深有体验,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写作功底,把激动自己思想感情的东西经过提炼、加工,从而创造出作品的美好境界。意境既然是诗歌散文创作者所把握的审美价值,那么也就是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审美尺度,是我们在诗歌散文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对诗歌散文“意境”的挖掘,须依据“意境”构成本身的特点进行。王国维“境界说”中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与联系,他说:“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境由实境(真觉形象)向虚境(想象形象)的发展过程,从而构成虚实相生互化的复杂形态,产生完整、深远的意境。由此我们得知,“情景交融”,它只是“有我之境”,还只是走进作品深层次意境的第一步台阶,我们应该由此登堂入室去领略那更妙不可言的境界。遗憾的是,传统的课文分析往往至此就颓然停止,把意境的客观载体——“情景交融”及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等表现形式及它们的有机结合从文章中抽出来,当作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抽象的分析和生硬的总结这种肤浅、外科手术式的教学,造成课文分析的公式化,导致作品“神”与“形”的游离,容易使诗歌散文失去特有魅力。
即么,诗歌散文特有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意境说”的第二个台阶上,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上。教师要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怀与作品的喜怒哀乐合拍,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理解,接受作品的感受,唤起同样的爱憎,被作品中美的意境所感染,产生共鸣,获得审美享受,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生活和艺术鉴赏经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
要跨上这个高度,我们既要从推敲关键词句入手即把握住“双基”,循序渐进,又不能停留在表现形式的解析上;既要高屋建瓴地领略审美享受,又不可使赏析变成“空中楼阁”。具体的做法是:以文学欣赏(意境挖掘)为纽带,带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突出课文思想内容。如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长沙》一词,我们就以艺术境界构成的三个秩序“初境——拓境——凌境”,从整体上把握其艺术构思,同时又通过词句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来领会其意境的深远。词的“初境”是上阕向我们描绘的长沙桔子洲一带富有特征、生意盎然的深秋景色图,这图景正是当时全国特别是湖南广东兴起的革命高潮的大好形势的艺术写照。在此基础上,诗人提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与发问,把词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构成“拓境”。词的下阕回忆往事,对“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斗争精神和坚强勇敢的品质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巧妙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从而形成词的凌境。这不断高起的意境,又是通过“立”“看”——“怅”“问”——“忆”等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词,以及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来实现的。教学中,品味词语,学习表现手法,弄清时代背景,体会艺术构思,感受意境,琢磨形象,领悟思想,使人获得多方面收益。
散文教学同样如此。要使学生较充分地理解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作品《我的空中楼阁》中所蕴含的复杂情绪,就必须挖掘“意境”。教学中应扣住作品中的“独屋”、“小山”、“绿树”等字眼,从画面的构成、色彩的搭配几方面勾勒出该文幽雅恬淡、空灵脱俗的意境,再由浅入深地理清作者由哲理——浪漫——超脱,最后到虚幻的心理轨迹。这样,教学中既实现“双基”教育,又培养文学修养,还达到思想品德、情操教育的目的。
挖掘、进入诗歌散文完整深远意境的另一重要手段是想象。想象在审美中具有重大作用。想象伴随着感情,使鉴赏者领悟客体的美,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满足。欣赏活动中没有想象,多么优秀的诗句所运用的文字符号也只有抽象的意义,而无所谓广阔的艺术境界。想象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教学中,可根据文章的体裁、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地使用。
再造性想象是依据语言文字对于社会生活的描述而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它是第一层面的想象,对于学习书本知识,接受别人的体验是很重要的。在诗歌散文教学中,它是我们挖掘意境、把握意境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句,描绘了醉翁亭四季景物变幻的意境美指导学生抓住作家选取的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运用再造性想象,丰富再现其各不相同的画面,既领会了作者的传神笔致,又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教师可以通过绘形绘声、唯妙唯肖的优美动听的艺术语言,同时借助学生的直感生活经验与间接的感受,营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再造性想象。教学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就可以先利用导言及背景介绍,以形象化的语言诱导学生情绪,用富有激情的话语渲染课堂气氛,在不大的课堂营造出“舞台效应”,使学生恍然置身于当年闻先生讲演的会场。一俟学生思想、情绪进入角色,即扣住讲演辞中感情的起伏、人称的变化、声调的抑扬顿挫进行有表情的范读,激动之处,也如闻先生一般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教师忘记了自我,学生也忘记了自我。只一读,闻先生的悲愤情怀,大义禀然的无畏精神,坚持真理的一身正气,听众的热烈、激愤、鼓舞,以及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人民必定取得胜利的信念,早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样,根据作品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形象及思想感情的掌握,而且使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创造性想象更适合诗歌的教学。它是更深层面的想象,不只是再现现成事物,而能创造出新的形象。诗歌的思维特点是跳跃式的,语言极简炼,内涵极丰富,因此,它留给读者很大的审美想象空间。用创造性想象引导学生阅读诗歌作品,易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意境,提高鉴赏水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引导学生去发现、补充、丰富这些“空间”,使学生把作品的艺术美变成自己的收获。《琵琶行》中琵琶女“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用再造性想象让学生描绘再现琵琶女当时的艺术形象并不难,但如果探究琵琶女为何如此,创造性想象的思维机制就被激发并起作用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生活教养、思想感情及欣赏能力,依照作品提供的逻辑线索进行发散推理,充分地理解人物生活的时代、社会、个人的身世遭遇及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理,从而更准确深刻地把握住了艺术形象。同样,在《涉江》中,屈原由于“世溷浊而莫余知”,决习“驾青虬”,“骖白螭”,与重华游”“瑶之圃”——去游仙宫。教学时,就仙宫的景象,让学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结合陶渊明《桃花源记》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及一系列写“天宫”“仙境”的文字作品,按照诗人的感情理想,用最大的想象去揣摩设想,诸如仙宫的场景、仙宫的人物、仙宫的社会结构与人物关系,以及屈原在仙宫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从不同方面详加描术。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充实、非富了诗歌的意境,更全面生动地理解了艺术形象。同时使诗歌教学从识字——朗读——分段——小结的传统模式中摆脱出来,更贴近诗歌自身的特点。
诗歌散文的欣赏需要极大的感情投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历游作品的意境,可以积累大量感性知识与培养欣赏习惯,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理性思考,学生则可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剖析作品,从而真正得到审美感受。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才能称之为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