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综合”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四个全面论文

“四综合”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四个全面论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布局论文,建设中国特色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全部经验的总结,也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红线。在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全局的地位。如今,习近平又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总结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在新世纪新阶段扎实作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全部经验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全部经验的结晶。为了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一论断,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看一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得来的。

       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主义。从它出现之日起,对这个问题就有各种不同的解答。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从而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既有模式的“复写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反复证明,必须也只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探索出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这段精辟的论述中,两个逻辑的辩证统一至为关键。因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和平统一的历史任务。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与良性互动中,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现了光辉前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境界。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尽管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这两个时期是统一的,既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这两个时期的历史阶段性质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过程,都为实现这个同一目标;探索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因而是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因此,习近平说:“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曾经科学总结过社会主义发展500年历史中经历的六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并在苏联初步实践社会主义。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这六个时间段来看,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曲折与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凯歌高奏的顺境,也有狂风暴雨的逆境。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跨越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也作出了具有扭转乾坤意义的重大贡献。

       有人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列宁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革命党的理论,现在已经过时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执政党所应坚持和发展的社会主义。这种观点,不仅割断了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也割断了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后衔接的历史渊源。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既在于始终坚持,更在于不断发展,而且只有在基于人民实践发展中的坚持才是真正的坚持。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哪些方面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呢?正如习近平谈到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时所指出的:“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由此可见,那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不是老祖宗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话语不能适应当代发展要求而已经过时了的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之中,凝聚着改革开放全部经验的思想理论精华,生动地体现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与良性互动。展望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才能实现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义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层面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义

       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正如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面看是抽象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具有多重的意义。它是一面旗帜,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前进方向。它是一条道路,是党、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决定性选择。它是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当代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围绕道路的伟大实践在思想理论形态上的升华。它还是一种制度安排,既由道路和理论体系所决定,也为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实现提供长久保障。

       从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一种选择、一种探索。这种选择与探索,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作出的。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主作出的选择与探索,同时又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在西式现代化道路选择之外,又提供了一种现实选择。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科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而言,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动摇了就会犯方向性、颠覆性错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对这两点都必须坚定不移,决不能犯“一手软、一手硬”的错误。

       第二,是统筹推进五大建设,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经济建设是基础,是决定性的,但绝不是唯一的,不能搞“唯GDP”,也不能搞经济建设“单打一”,必须注意五大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这里,也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资本主义发展有本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人的主体地位上,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是奋斗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需要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继续奋斗30年,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际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夙愿。

       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这里的关键,在于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哪些方面坚持、又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也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同时,也要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许多关于现代化建设、执政党建设、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国际战略的论述,至今仍没有过时,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例如,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化大生产理论、劳动价值理论、资本基本运行规律的理论、经济平衡理论等,列宁主义中的帝国主义特征理论、新经济政策理论等,毛泽东思想中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军队和国防建设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国际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平外交方针、统一战线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等,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坚持和发展。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重要的发展和完善,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平衡发展、协调发展理论,依法治国理论,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正确看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同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决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因此,我们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当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也一定要坚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两点论和统一论。不能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就武断地得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过时了和无用了的错误结论。

       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形成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以及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今天,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层面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说,道路、理论、制度解决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撑点问题,即道路支撑、理论支撑、制度支撑,那么,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解决的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问题。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超越现实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不可逾越的初级阶段。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我们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第二,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用长期实践的成功经验与沉痛代价换来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我们在实践中要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

       第三,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清醒认识国情与世情的阶段性发展变化。要看到,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没有变的情况下,也会发生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的出现,是这一历史阶段呈现阶段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却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2.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

       第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认识,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集中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针对“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概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协调推进的新情况,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改革和建设的同时,社会建设及其体制机制问题也日益突出。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纲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立,使得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成熟、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原则。

       第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贵在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我们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

       第一,总任务的确定,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

       第二,及时确定总任务,提出激动人心的动员口号,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

       (三)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基本要求的层面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深刻把握这些基本要求,才能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规定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信心,牢固树立“三个自信”。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要点。

       第一,坚定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以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所以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这些基本要求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就不会改变,根本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就能够避免发生颠覆性的失误。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这些基本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的十八大对各项工作的谋划和部署都是遵循和体现这些基本要求的。抓住了这些基本要求,就能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这些基本要求的概括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进一步发展,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第四,关键在于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从严治党要求,既是着眼于继承和弘扬我们党90多年来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提出来的;又是着眼于顺应和应对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来的;更是针对当前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严惩腐败、反腐倡廉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更为繁重、更为紧迫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我们要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立起来、挺起来、严格起来,“三严三实”、从严管党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三、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呈现加速发展的局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此应运而生,它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同时也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以其为依托,也正是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系不断推向发展新境界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主线,有了全面协调推进的战略总框架和战略总抓手。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条红线。正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主线,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的大格局,形成了揭示基本规律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形成了管根本、管方向的八项基本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又从战略总框架和战略总抓手的层面作出重大补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有实践支撑、理论支撑、制度支撑和国情依据,而且有了全面协调推进的战略抓手,把理论与实践、顶层设计与协调推进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三位一体”格局,形成了四足鼎立的态势,共同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首先,它深化了我们对战略布局同战略全局关系的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有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战略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围绕这个中心并为其服务的战略布局。其次,它深化了我们对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关系的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再则,它把马克思主义的统筹论和协调论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化了我们对“四个全面”相互关系的总体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战略目标引领战略举措,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最后,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因此,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把握,努力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对于全面增强治国理政和治党治军的统筹协调能力,进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概括提出,使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础上,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且从更高层面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与此同时,“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也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实现路径和阶段性奋斗目标的双重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战略任务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如今,距离这个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要切实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就必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改革与建设,就必须全面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就必须始终坚持“三个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这就需要我们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勾画出最为完整的改革路线图,把五大改革和建设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在总目标的确立中突破就改革论改革的局限,把全面深化改革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双轮驱动,更好地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要求改革要于法有据、立破并举,提升依法治国在推进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在总目标上高度契合、高度统一,聚焦于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它首次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提供着稳定持久的法治支撑和法治保障。而依法治国同依规治党紧密联系在一起,又为从严治党拓展出新思路,为以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治党治国提供了必要依托。

       全面从严治党,直接关系到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从严治党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加凸显党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极端重要地位和关键保障作用,推动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又进一步形成了从严治党的系统思路,即习近平总结提出的从严治党八项要求: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这些具体要求的提出和落实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保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依据。

       总而言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深度融合的大文章,需要一代接一代地写下去。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四综合”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四个全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