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鹰 李爱红 徐军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上海 201100)
【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诊断性刮宫、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给予其病理检查、超声检查,随机分为两组并分别为其采取诊断性刮宫以及宫腔镜检查,以病理检查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计算超声、诊断性刮宫以及宫腔镜的符合率与操作时间。结果:超声、诊断性刮宫以及宫腔镜的符合率分别为52.63%(100/190)、73.68%(70/95)、92.63%(88/95),操作时长分别为(5.11±1.22)分钟、(15.45±3.24)分钟、(23.21±7.56)分钟。结论:超声、诊断性刮宫操作时间短但符合率低,可用于子宫内膜息肉初检,宫腔镜操作时间长但符合率高,临床应使用宫腔镜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
【关键词】超声;诊刮;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6-0134-02
子宫内膜息肉是局灶性良性病变,患者的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长时间作用下局部增生,引发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经量增多以及绝经后阴道出血等一系列症状[1]。对于此病,传统方法是以超声进行诊断,或是给予患者诊断性刮宫,但是这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漏诊率,为了提高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临床尝试采取宫腔镜检查。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试探究超声、诊断性刮宫、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均采取超声与病理检查。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诊刮组:95例,年龄24岁~58岁,平均(41.23±11.06)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8.63±3.12)个月。宫腔镜组:95例,年龄23岁~59岁,平均(41.29±11.01)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8.53±3.32)个月。为两组患者比较年龄与病程,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可采取统计学对比。
纳入标准:①均有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经量增多以及绝经后阴道出血等子宫内膜息肉的症状表现;②行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膜呈不均质增厚,宫腔内有强回声光影或占位团,有星点状血管。③患者了解研究内容且签署协议[2]。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妇科疾病;②合并有其他子宫疾病[3]。
1.2 方法
在月经结束后3~7日内为患者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尿液排空,经阴道将涂抹有耦合剂、套有一次性避孕套的探头置入患者阴道后穹隆处,不断变换方位,对子宫进行探查。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分别为其采取诊断性刮宫与宫腔镜检查:①诊断性刮宫:刮宫前需确认无感染,若无问题应该刮匙与卵圆钳置入患者阴道,对子宫内膜及息肉进行刮取,获得适量标本后送检进行病理检查。②宫腔镜检查:给予患者静脉麻醉,取截石位,经阴道置入宫腔镜,对患者子宫内膜状况、息肉大小、数量、位置、色泽、血管形态以及蒂粗细进行直视观察。随后,以电切环至基底部切除息肉,送交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计算超声、诊断性刮宫以及宫腔镜的符合率与操作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超声、诊断性刮宫以及宫腔镜的符合率分别为52.63%(100/190)、73.68%(70/95)、92.63%(88/95),操作时间分别为(5.11±1.22)分钟、(15.45±3.24)分钟、(23.21±7.56)分钟,见表。
3.讨论
受激素或验证的刺激,子宫内膜腺体与纤维间质出现局限性增生,形成隆起的带蒂瘤样病变,但是这种良性病变并非是肿瘤,因此患者不必担心会危及生命。目前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方法主要有诊刮、超声以及宫腔镜三种,从结果可知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2.63%、73.68%、92.63%,可见超声与诊刮漏诊率较高,原因在于:超声虽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图像清晰,可以清晰反映出患者的病灶位置、大小及数量,但是其无法直接展现病灶的病变性质,其超声特点可以分为高回声与不均匀回声两种,对于子宫内膜息肉,超声的特异性较低,容易与妊娠残留物或子宫黏膜下肌瘤等其他妇科疾病混淆,并且子宫内膜形态呈周期性变化,对患者检查的时机很难进行准确掌握,检查结果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而诊刮不在直视状态下进行,易出现遗漏,在诊断上具有盲目性[3]。而宫腔镜与二者相比虽然耗时较长(P<0.05),但是其可以在直视状态下进行检查,诊断与定位均比较准确,还不必担心如诊刮那样损害到子宫黏膜,其在诊断的重复性上要明显优于诊断性刮宫。
宫腔镜临床价值要明显高于诊刮与超声,临床应为患者优选宫腔镜检查。
在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上,诊断性刮宫与超声均具有省时的优点,但是同时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并且诊断性刮宫还会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而宫腔镜虽然操作时间长,但是在诊断符合率上却更有优势,因此临床可以在初诊时为患者采取无创的超声检查,在进一步检查上再进行宫腔镜检查。
【参考文献】
[1]郝爱红.经阴道超声及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1):107-108.
[2]张素花.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7,36(36):187-189.
[3]汤佩玲,何志晖.阴道超声及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9):15-18.
论文作者:彭晓鹰 李爱红 徐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超声论文; 息肉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宫腔镜论文; 患者论文; 阴道论文; 病理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