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都匀市广惠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 脑内不同的自律细胞群,产生不同的节律,通过神经调控及不同的传播途径,产生不同的脑电波,对应着脑细胞特征频率,控制脑组织不同的区域,实现不同的生命状态,如:觉醒、睡眠、梦境。试验支持“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有传输信息作用”,他很可能是我们意识的基础,智慧的源泉,他的抑制让人处于梦境状态。缝隙连接常以电紧张形式传递信息;而化学性突触以动作电位传递信息,他们互相制约,完善着细胞通讯,基于该认识,很可能GJIC不是导致“癫痫”的物质基础,而是癫痫发病的生理抑制剂。各脑区相互协调,伴随不同脑电波,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若出现异常,生命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如成瘾。人体生命活动的表达主要由动作电位来驱动,即β波是活跃生命活动必要条件,α波阻断减弱,常反应儿童大脑发育不全。基于心脏起搏器原理,对脑不同区域进行起搏及调控,产生不同的脑电波,而改善我们的生命质量,这值得尝试。
【关键词】 脑电波;意识;梦境;癫痫;缝隙连接
【中图分类号】R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347-02
观察可见:去同步化快波仅反应人体活跃生命活动,不能等同有意识行为的觉醒,如快波睡眠就是无意识的活跃生命活动;而同步化慢波仅反应生命活动减弱,不能等同无意识的睡眠状态,[1]如阿托品阻断脑干网状结构,脑电呈同步化睡眠慢波,但动物行为上仍表现为对新异刺激的探究行为。这与“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功能有关,他控制着人体意识行为,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
1.从脑电波看觉醒。
人体在觉醒时通常存在α、β两种波,我们来分析他们产生的物质基础。[2]实验表明脑电波的节律由丘脑产生,人体的上行激动系统调控该节律,产生β波(去同步化快波),维持大脑觉醒活跃生命活动,当上行激动系统调控减弱,出现ɑ波(同步化波),大脑活动相对平静。实验证实,脑急性缺氧时,脑细胞间缝隙连接代偿性开放,脑电波主要以电紧张形式传播电信号,缺血15秒内,出现α波增多,β波减少,这间接证明了α波主要是脑细胞GJIC(缝隙连接通讯)活动的结果。显然同步化波不是化学性突触活动的结果。化学性突触传递信息需要反应时间,且动作电位存在不应期及细胞的特征频率差异等,让大量神经元产生频率、相位及波形近似相同突触后电位,这可能性不大,而“去同步化波”很有可能才是“化学性突触”活动的结果。脑的β波,很可能就是动作电位叠加在同步化慢波上形成的。缝隙连接常以电紧张形式传递信息,脑电波常较钝圆,频率慢,常为辅助波,他的幅度调节着动作电位频率;而化学突触以动作电位传递信息,频率快,波形不规则,为功能波,即伴生命活动的执行。GJIC和化学突触他们保持正向同步、互相制约,完善着细胞通讯,若出异常,生命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试验可见,生胃酮、巴比妥类药等GJIC阻断剂,低剂量时,出现去同步化快波,大剂量时,脑常出现θ、δ波,并在该波上出现出现棘波、尖波、棘慢波等。基于该实验,那癫痫病的物质基础应该主要是化学突触,很可能GJIC实为生理的癫痫发病抑制剂,癫痫发病后,常有GJIC代偿增加,以缓冲癫痫爆发的动作电位。这值得进一步判断。
从β波产生的基础“皮层诱发电位”[3]来看,该电位通常分为主反应、次反应及后发放三部分。我们先看主反应和后发放,“主反应”为特异性投射系统信息,表明感觉传入的部位,人体诸多功能器官在大脑上都可以找到一一对应区,通过反射弧相互联系、交换信息。间接反应了“运动中枢、感觉中枢等”仅只是人体反射弧的一部分,“语言及记忆中枢”也仅只是“化学突触”化的记忆结构,不应该是人体“智慧”存在;“后发放”脑电波主要在额区及中央区,决定着我们意动、预期、动力和注意等,间接反应了“额区”等联络区才是我们“智慧”的存在,他们对信息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整合,通过共振,寻找出相关记忆,让我们在记忆的基础上去思考、去联想、去解决问题,产生了智慧(这间接反应记忆可能无需动作电位来维持,电突触过度到化学性突触,形成了“长时性记忆”,记忆以结构存在);“次反应”为扩散性反应,可见于皮层广泛区域,在大脑无中心性,刺激无锁时关系;进一步分析,他不仅让大脑皮层神经元处于易化状态,更具有传输特征信息的功能,从神经细胞功能看:亲缘神经元易同步化放电;神经纤维的多少决定着传输频率的范围大小;缝隙连接可通过电紧张传递信息;人体听觉系统可见,听神经纤维都有特征频率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上间接告诉我们,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可携带丰富的信息,这种涵盖丰富信息的脑电波,广泛投射到大脑皮层各区域,产生共振,激活我们的记忆,形成了意识,如轻声呼唤入睡者姓名,很容易唤醒他;婴儿轻声啼哭,很快能让母亲从睡梦中醒来,而强度较高的噪音却不能唤醒受试者,这间接证实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对信息有分化和选择作用,有传输信息功能。间接反应了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才是人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智慧的源泉。如“氯胺酮麻醉”时,出现分离麻醉现象,我们已知:氯胺酮主要抑制弥散的丘脑皮质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功能存在。如视觉冲动和躯体感觉冲动仍可到达皮质区,但由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被抑制,大脑不能解读这些信息,无法对刺激做出恰当反应;出现意识障碍。这间接反应该系统对形成意识的重要,并关联着做梦行为。
从α波的物质基础(缝隙连接)看生命活动,试验证实,脑处于α波时,听觉更敏锐。α波时,缝隙连接充分开放,易与宇宙波共振,部分人在地震前,可出现心神不宁、恐惧等预警行为。另外,缝隙连接受多种神经体液调控,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左右着缝隙连接系统的开关,控制着人体能量及营养物质的分配,从而左右着人体全身器官的兴衰存亡。让人体出现第二选择,出现第二次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2.从脑电波看睡眠
从肠脑功能来看大脑,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存在两个临界膜电位值:[4]机械阈和电阈,平滑肌细胞电位在“机械阈”时主要是电波活动、信息交流,无动作电位;电位在“电阈”上时,平滑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消化道平滑肌出现规律收缩,即胃肠道生理功能得以表达。换一个角度思考,可见“人体生命活动的表达需动作电位来驱动”,可以说没有动作电位(β波),就没有生命活动。如让动物接受麻醉及低温处理,抑制动物的动作电位,可明显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影响动物的记忆;α波抑制减弱常反应儿童大脑发育不全;胎儿在子宫内就有快波睡眠(β波),新生儿睡眠时间长,主要为“快波睡眠”,因“快波睡眠”让新生儿脑细胞蛋白质合成得以增加、新突触联系得以建立,神经系统才能发育成熟,并促进学习、记忆和精力恢复。
从θ、δ波看慢波睡眠。[5]慢波睡眠是由慢波睡眠区诱导产生,抑制觉醒系统,而出现睡眠慢波。另外正如人体心脏一样,除窦房结外,其他部位同样存在自律细胞,当窦房结起搏点被抑制,其他起搏点才能出现起搏节律,并控制一定部位心肌搏动。同理,当觉醒系统受长期抑制,脑桥内潜藏着的自律起搏区得以起搏,通过蓝斑中后部间接投射到大脑枕叶皮层,产生快波睡眠。脑电波对应不同脑区,互相协调,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若出现异常,生命活动异常。
如长期饮酒、吸食苯丙胺及用巴比妥类药,大脑θ、δ波明显增多,并减少快波睡眠,脑功能紊乱。因以上物品直接或间接被证实可抑制GJIC。间接指出慢波睡眠物质基础为化学突触,成瘾与GJIC抑制有一定关系。神经细胞失去缝隙连接系统的营养、调控及转移代谢终产物的作用,出现失控并易受损、凋亡。
从β波看快波睡眠。[6]PGO峰电位(脑桥-外侧膝状体-枕叶峰电位)启动了快波睡眠,这时会出现“做梦”。出现离奇、荒诞、诡异的梦境,这些梦境常突如其来,有频繁角色转换,无逻辑性,让人感到熟悉而又陌生,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及预示性。这很难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来解释。我们已知人体生存环境的诸多变化,刺激着大脑及机体,这些刺激同样作用于DNA中的基因,而让其表达,形成一定的功能结构,以应对和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白天大脑活跃的生命活动,常伴随着新问题产生、营养物质消耗、代谢终产物堆积及脑组织的损伤,大脑需暂时停滞活跃生命活动,来处理、补充及修复。储存在DNA中的信息,针对性表达,通过缝隙连接形成一定的功能结构,这种带有基因信息的功能结构,交织着我们的记忆,一是有了梦境。更重要的是由于睡眠时“上行抑制系统”的作用,丘脑的非特异性皮质投射系统受到抑制,让人处于低意识状态,人体在意识明显减弱状态下,大脑无法作出正确判断,而出现混乱,产生了梦境。如:氯胺酮麻醉主要抑制弥散的丘脑皮质投射系统,导致大脑不能解读相关信息,无法对刺激做出恰当反应;出现意识混乱。另外缝隙连接建立联系的主要目的是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终产物,所以梦境逻辑性减弱。还有缝隙连接蛋白更新速率很快,梦境常随缝隙连接的凋亡而破碎。奖惩系统仅选择部分进行加工,形成稳定结构,我们无法对梦境有清晰的记忆。这还需进一步判断。
3.展望。
不同脑区选择不同脑电波,出现不同生命状态,如由丘脑起搏细胞产生,通过上行激动系统调控出的β波,让人生命活跃,处理问题能力增强;未受明显调控时,出现ɑ波,让人感知力增强;由慢波睡眠诱导区诱导出的θ、δ波,可让人体力得到恢复;由脑桥起搏细胞产生的快波睡眠(β波),有利于人体精力恢复。基于心脏起搏器原理,对不同脑区进行起搏及调控,产生不同的脑电波,而改善我们的生命质量,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就癫痫而言,很可能就是一种心律失常,实验证明GJIC阻断可引起明显心律失常。从心脏电活动给我们的启发,各种起搏器及复律除颤器对心功能的改善已非常成熟。在改善脑功能上,我们可以借鉴。另外不同脑电波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同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一样,可通过脑电图快速诊断脑缺血等疾病,值得进一步尝试。
【参考文献】
[1][5][6]姚泰主编。生理学(第九篇,第三十四章,第二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3]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九篇,第三十四章,第一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4]姚泰主编。生理学(第六篇,第十八章,第一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论文作者:余光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电位论文; 脑电波论文; 突触论文; 睡眠论文; 生命论文; 缝隙论文; 人体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