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_经济增长率论文

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_经济增长率论文

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经济增长率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对比关系,是揭示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一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中,这组指标呈现较强的起伏变化。如何认识这个现象以及与此相联的其它有关问题,对于正确评价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海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的阶段特征

从纵向看,以年环比指数为依据,自1978年以来,上海物价上涨率为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变动关系,显现出四个不同的组合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商品零售价格年上涨率除个别年份外,一般在3个百分点以内,而GDP年增长率则平均为7至8个百分点, 可以称作为低通胀、 中速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为1985年至1991年。这一阶段,商品零售价格年上涨率参差不齐,平均为12个百分点,GDP年增长率平均约为7个百分点。在这一阶段,两者关系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因此,可以称作为低通胀伴低速经济增长,并逐步转向高通胀伴中低速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1992年至1995年上半年。这一阶段,商品零售价格年上涨率与GDP年增长率基本持平, 平均为14个百分点左右,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高通胀、高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第四阶段为1995年至1997年初始。这一阶段,商品零售价格年上涨率回落到5至6个百分点或更低,GDP年增长率保持在10 个以上的百分点,可以称作为低通胀、高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可见,在这四个不同阶段中,第四阶段为最佳组合状态,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发展阶段。

将上海与全国平均水平作比较,其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的运动趋势是大致吻合的,但在不同时期的变动幅度有所差异。

二、上海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从横向比较, 仍以上述口径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再作一些分析。 自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较全面的价格改革之后,在通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方面,上海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出现较大的波幅反差。全过程又大体划分为两大时段。

第一时期为1985年至1991年。这一时段,上海年通胀率高地全国平均水平,而年经济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处于相对劣势。在这7年里,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年平均上涨8.85个百分点, 上海平均上涨9.7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近1个百分点;全国GDP年平均增长8.84个百分点,上海平均增长6.9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去近2个百分点。 第二时段为1994年至1996年。第二时段出现了与第一时段完全相反的走势,上海年通胀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年经济增长率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处于相对优势。在这3年里,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年平均上涨14.02个百分点,而上海平均上涨11.1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了2.85个百分点; 全国GDP年平均增长10.96个百分点,而上海平均增长13.80个百分点, 比全国多增长2.84个百分点。

在第一时段向第二时段过渡的1992年和1993年,上海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波幅相当,可称之为相持转折时段。

三、上海与全国平均水平波幅反差的主要原因

其主要原因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价格体制改革上的原因。从历史看,上海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改革之前,政府对于价格的控制与干预相对较强。在整个市场价格体系中,属于政府定价的品种多,范围广,所占比重相对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反,属于市场调节价的品种少,范围小,所占比重相对小于全国平均水平。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处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环境,在价格逐步放开由市场调节的同时,上海地区的价格水平受到了较之于全国更为明显的推动。

二是经济政策开放上的原因。从全国看,上海实施经济开放政策时间上后于其它大多省市。对于原本经济实力基数较大的上海来说,经济开放上的时滞,必然会更加影响其相对的经济发展速度。再联系价格体制改革上的原因,上海在第一时段内,还需要随由价格水平上涨相对过快所带来的成本扩张的压力。由此,这一时段的经济增长比较缓慢便在情理之中了。

在第二时段,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各自走向了反面。到1995年末,上海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已达到85%以上,价格开放的规模接近全国平均比例。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上海改革开放的步子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此外,第一时段较高的价格水平基础,为第二时段价格涨幅相对回落奠定了基础;而第一时段偏缓的经济增长状况,又为第二时段经济增长相对加快创造了条件。

四、对上海近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回落较多的认识

首先,这一类指数属于年环比指数,前期较高的涨幅必然影响到该指数赖以比较的上年基数。基期底数大了,又必然影响到报告期与基期的比值。所以,上海前期较高的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是导致近年该指数较快回落的重要原因。其次,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分类构成看,不少属于一般工业品的类指数价格相对平衡甚至还出现回落。这是因为近年全国市场一般工业品总体供给充裕,有的还供过于求。上海作为我国传统工业的老基地,在这方面自然受到更多的价格冲击。

有些同志认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低就是价格总水平低。这种认识似乎有失偏颇。其一,如前所述这是个物价统计口径的问题。环比指数与定比指数的计算基础不同,两者的数值如果不加说明可能会得到相悖的分析结论。例如,尽管上海近年来的年环比指数较低,但若以1984年为基期,到1996 年上海的定比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仍累计比全国高出73.5个百分点。即使在1994至1996年的3年里, 以定比方法计算的上海零售价格水平依然比全国多上涨了6.16个百分点。其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仅仅是衡量价格总水平的一个方面的依据,不能以偏概全而忽视了对其他指数的研究。这几年常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是估测价格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1985年至1996年的12年里,上海的居民消费价格年环比指数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0个百分点,而同期上海的商品零售价格上环比指数比全国高出1.91个百分点。再以最近5年的数字举例, 上海居民消费价格年指数要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76个百分点。这说明,上海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要比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得更快一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更加贴近公众对于市场价格水平的亲身体验,这也是国务院已决定将此列为价格控制首要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几点启示

1.努力保持“低通涨,高增长”的发展势头。从总体指标分析,上海近3年已持续呈现了价格涨幅回落而经济增长稳步快速的态势, 这是一个好的态势。高通胀或者低增长都存在诸多弊病,因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理想选择。我们曾经企盼出现“低通涨,高增长”的格局,现在不能有了这种格局反而叶公好龙起来。要从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分析内部结构及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总结经验,巩固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确保上海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2.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的指示作用。当前价格总水平相对平稳,今年一季度的月环比价格指数稳中略降。稳定的价格水平增强了价格反映市场供求的准确度。在总水平稳定的同时,分类的价格指数却会有增有减,其增减趋势有些已相持较长时间。因此,梳理分类指数及具体价格的涨跌走势,并结合其它因素的分析,可以为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3.把握机遇,稳步推进价格改革。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深化价格改革创造了有利的空间。要按照价格改革的总体目标,对上海的现行价格结构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继续有重点有步骤地调整或放开价格。当然,也要注意避免集中出台,防止操之过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促进经济发展,是稳定价格水平、改革价格结构的根本目的;而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也是确保经济顺利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标签:;  ;  

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