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中太华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顺洋,王海滨,王淞,王忠凯[1](2021)在《印度尼西亚Cikotok矿区帕瑟埃拉金矿成因及成矿潜力》文中研究表明印度尼西亚Cikotok矿区帕瑟埃拉金矿位于巽他-班达岛弧的中部Bayah穹隆中,宏观上具有找到大型矿床的地质前提.成矿围岩为始新世末—中新世早期的安山岩,围岩蚀变强烈,分带性明显,金矿脉具有多条近平行产出特征.矿床有4个成矿阶段:石英-蒙脱石-绿泥石阶段,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石英-冰长石-硫化物-含锰矿物阶段,块状石英阶段.矿床成因类型为大洋岛弧型低硫浅成低温热液型,细分类型为"Pongkor型"条带状低硫含金石英锰氧化物矿脉型金矿,其浅表部为热泉型金矿.矿床的深部找矿潜力大,具有大型金矿的成矿潜力.
张振宇[2](2020)在《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福建东洋地区位于闽中、周宁-华安断隆带中段南部及杨梅-东华(NE)断裂与安村-古迹口(NW)断裂交汇处南缘。区域火山岩分布广泛,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区域矿产主要以金矿为主,区内尤溪-德化-永泰金矿远景区被誉为福建的“金三角”。福建东洋金矿隶属环太平洋成矿带,是燕山中期火山运动及大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产物。东洋地区内已经发现德化双旗山金矿、邱村金矿、尤溪肖板金矿等20余处矿床(点),区域深部找矿潜力巨大。近几年针对区域内发现的矿床(点)取得不同程度勘查进展,但由于区域深部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程度较低,区域深部找矿始终未获重大突破。本文选题旨在东洋地区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从区域物性,东洋成矿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出发,研究东洋成矿带深部构造、区域矿产特征分布;通过目前已经发掘研究的的典型金矿矿床(点)的特征,结合东洋成矿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区域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区域地质成矿背景以及区域金矿成矿模式,研究探讨东洋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福建东洋成矿带岩石电阻率普遍偏高,高阻高激化特征可以作为该区域的找矿标志之一。区域位于建瓯-南平重力异常区与连城-龙岩重力异常区的过渡区域上,处于重力梯度带中,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总体北西走向,反映为大断裂通过地段,区域内北西向的两处区域剩余重力异常高,与实测重力剖面探测结果基本一致;区域磁场复杂,幅值变化大,整体以北东向条带状高低相间展布,依据区域磁异常特征,将东洋地区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街面-上涌断隆带和中仙-水口火山断陷带,其分别对应区域寿宁-华安断隆带和福鼎-平和断陷带。东洋成矿带经历了晋宁运动以来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以深或大断裂为主干的构造格架,以次级断裂为辅的错综复杂的构造格局,空间上断裂构造相对集中呈带状展布,形成区内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断裂带。本文依据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结合地面地质,对区域断裂构造、火山构造及侵入岩进行了分析研究,共计推断80条断裂,圈定47处倾入岩体和16处火山构造。东洋成矿带的主要金矿床类型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同时兼有变质热液型金矿。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其分布具有矿带特征,区域内主要金矿(床)点的分布与区内主要北西向构造方向一致,其位于北东向隆起带东侧,从邱村-雷谭一带,再到南东侧岭头坪-岐尾山一带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变质热液型金矿主要是在剪切变形特殊岩性层位和褶皱构造位置形成的金矿,以双旗山、肖坂、山坑等金矿为典型,主要分布在北东向隆起带与北西向成矿构造带交汇部位,是变质热液与岩浆热液及后期构造影响共同形成的该类型矿床(点)。东洋金矿成矿在时间上主要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有关,在空间上,主要受大型火山构造边缘控制,矿点主要分布在深大断裂边缘、小岩体边缘、盆地边缘,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东洋成矿带深部找矿取的重大突破奠定理论依据。
张顺洋,王淞[3](2019)在《印尼国Pasir Ela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文中研究说明Pasir Ela金矿位于巽他-班达岛弧的中部Bayah穹窿中,根据矿床的蚀变矿化、矿脉形态、矿石矿物等特征,认为矿床类型为热泉型金矿,有成为大型金矿远景。
刘一男[4](2019)在《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陆内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庐枞盆地是成矿带内以陆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铁矿床为特色的矿集区,区内地质勘查研究历史悠久,参与人员众多,成果积累丰富。2013年以来,庐枞盆地深部勘探得重大突破,在罗河铁矿床主矿体以下600米又发现了新的厚大铁矿体;龙桥铁矿床、大鲍庄铁硫矿床,马口铁矿床、杨山铁矿床和何家大岭铁矿床的生产勘探也揭露了新的成矿地质现象,这些找矿新发现和新突破是庐枞已有成矿模式所无法解释的,也经典“玢岩矿床”成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查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编录以及室内岩相学工作,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全岩、单矿物)、同位素年代学、高精度矿物原位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庐枞盆地内龙桥、罗河,大鲍庄、马口、杨山和何家大岭等铁硫矿床开展系统研究,阐明盆地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并将它们纳入同一成矿系统,建立庐枞盆地的成矿模式。通过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对比,开展成矿带内成铁岩浆岩成矿专属性,膏盐层与铁成矿作用关系以及矿床中磷的来源的方面研究,并探讨铁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以及成矿带铁铜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论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前人研究将龙桥铁矿床归为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认为矿区内正长岩是矿床成矿母岩。本次工作在龙桥铁矿床中新发现了闪长岩侵入体,确定其岩性为辉长闪长岩,其成岩时代为133.5±0.8Ma,稍早于矿床中已知的正长岩体。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辉长闪长岩与铁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而正长岩为成矿期后破矿岩体。龙桥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靠近辉长闪长岩的磁铁矿具有较高的形成温度(Ti,V含量高)以及较低的水岩反应强度(Mg+Al+Si低),随着远离辉长闪长岩体,磁铁矿形成温度降低,水岩反应作用增强,地层组分加入增多。本文提出龙桥铁矿床属于层控矽卡岩型铁矿床,其中部分铁质可能来源于岩浆流体与赋矿围岩中沉积菱铁矿的水岩反应作用,但主要铁质来源仍为闪长质岩浆。罗河铁矿床总资源量约10亿吨,是成矿带内最大的铁矿床,其火山岩中“二层矿”特征具有鲜明的成矿特色,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找矿勘探价值。本次工作通过对罗河铁矿床系统矿床学研究,确定矿床深部新发现矿体和浅部矿体的赋矿围岩均为强烈蚀变的砖桥组火山岩(粗安岩-辉石粗安岩),明确罗河铁矿床在成因上和深部隐伏闪长质岩浆活动有关。将罗河铁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6个阶段,即碱性长石阶段(I)、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II)、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阶段(III)、硬石膏-黄铁矿阶段(IV)、石英-硫化物阶段(V)以及碳酸盐-硫酸盐阶段(VI)。通过榍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罗河铁矿床深部和浅部矿体中榍石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30.0±0.8Ma和129.7±0.8Ma,形成时代相近。榍石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成矿温度约700-800℃,成矿流体自深部向浅部氧逸度有所升高。两类榍石均具有岩浆榍石轻稀土富集的特征,Nd同位素特征均与赋矿围岩相似,表明深部和浅部矿体为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8.2-9.3‰;阶段I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7.2-11.1‰,其中脉状黄铁矿(7.2-7.4‰)要低于浸染状黄铁矿(8.7-11.1‰);阶段IV黄铁矿的δ34S值为6.2—10.6‰;阶段V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2.5—-4.6‰。阶段II硬石膏δ34S值为16.1-17.7‰;阶段IV硬石膏δ34S值为18.3-19.2‰。阶段II,III,IV黄铁矿硫同位素相对稳定,与之共生的硬石膏值也变化较小,而阶段V中黄铁矿硫同位素则呈现出了突然变低的趋势。上述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系统从深部膏盐层持续获得硫酸盐补给,早期硫同位素分馏仅仅受到歧化反应控制,而到了晚期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导致黄铁矿δ34S值有所升高。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成矿流体δ18Ofluid明显高于岩浆水,δ18Ofluid值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有两次迅速降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两次岩浆-热液脉动作用并伴随后期大气水的加入,分别对应阶段IIb和阶段IV硬石膏的大量沉淀;C碳酸盐C-O同位素二元图,大多测试样品δ13C值在-5‰~0‰且δ13C与δ18Ofluid并无相关性,表明矿床流体中的碳源主要来自三叠系沉积地层,氧同位素的降低表明了大气水的加入。罗河铁矿床至少经历了两期深部流体脉动作用,第二次热液脉动温度明显降低,持续时间较短,后期大气降水的大量加入是导致磁铁矿转变为黄铁矿硬石膏组合的关键因素。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具有矽卡岩和IOA型矿床的双重特征。综上所述,罗河铁矿床既不同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也与典型IOA矿床存在差异,在矿床浅部与斑岩型热液系统具有一定可比性,属于较为特殊的Fe-P-SO42-系统,这里我们暂时将其称之为“非典型”IOA矿床。大鲍庄硫铁矿床由赤铁矿体、黄铁矿体以及硬石膏矿体组成,均产于砖桥组凝灰质火山岩中,具有VMS型矿床的部分地质特征,但其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和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和LA-ICP-MS分析,确定矿床中存在四类黄铁矿,不同类型黄铁矿δ34S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31.4‰~+10.5‰)。凝灰岩中的脉状黄铁矿(type I)δ34S为+9.9‰和+10.5‰;块状矿体中细粒环状或椭圆状黄铁矿(type II)δ34S为-9.2‰~-2.0‰;交代凝灰岩的黄铁矿(type III)δ34S为+3.1‰~+5.3‰;硬石膏胶结物中的自形大颗粒黄铁矿(type IV)δ34S为-29.7‰~-30.4‰;等粒状和板状硬石膏变化范围较窄,为+21.0‰~+21.7‰。Type I黄铁矿具有高Mn、Co、Ni、Zn,低As、Ti、Tl、Sb的特征;type 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Al、Ti、V、Cu、As、Sb、Te、Tl,而Mn、Zn和Se含量较低;type I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Mg,Al,V,Ti,且变化范围较大,具有较高的Se,以及较低的Cu,Te;Mn,Zn,As,Sb,Bi,Tl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是介于type I和type II之间;type IV大多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其他三类黄铁矿。上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深部初始高温流体含有大量地层硫的加入,type I黄铁矿显示出与罗河铁矿床相似的硫同位素特征;随后喷出的热液与湖水混合,形成沉积黄铁矿(type II),温度不超过300℃;未喷出的流体交代围岩形成浸染状或脉状黄铁矿(type III)。热液活动末期流体活动减弱,温度迅速下降,形成少量type IV黄铁矿。与典型VMS型矿床不同,大鲍庄矿床的硫来自于深部同化而并非海水的混合,属于火山湖喷流沉积型矿床。前人研究认为马口铁矿床正长岩中产出典型的磷灰石-透辉石-磁铁矿“三组合”,属于与正长岩有关的玢岩型铁矿床。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学和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确定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为闪长岩,成岩时代为131.2±3.3Ma,石英正长岩体为后期破矿岩体。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的厘定,进一步明确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马口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钠长石阶段热液性质接近岩浆水,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指示了矿床内的硫总体来自岩浆硫。在磁铁矿矿化过程中岩浆热液对三叠系地层的同化作用增强,随后从透辉石磁铁矿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中大气水的加入导致温度迅速下降。马口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体特征、矿物组合以及磁铁矿沉淀机制与“梅山式”玢岩铁矿相似。通过对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系统对比研究,提出马口热液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与典型IOA型矿床磁铁矿岩浆-热液模式相似,氧同位素接近正岩浆磁铁矿;龙桥矽卡岩型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与Knipping et al(2015)提出Kiruna型铁矿床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完全不同,磁铁矿氧同位素明显高于岩浆水范围。罗河和杨山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总体趋势指向IOCG,磁铁矿氧同位素值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具有矽卡岩和IOA的双重(过渡)特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庐枞盆地内一系列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铁矿床属于同一成矿系统,成矿作用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矽卡岩型矿床强烈的水岩反应导致了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在Ti+V vs.Mn+Al图解上更偏向于横向变化。磁铁矿地球化学成分不可能受到严格的限制,与固定的界线相比,利用磁铁矿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去判断矿床类型更为可靠。在对庐枞盆地成铁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本次工作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具有闪长岩质岩浆岩成矿专属性,130Ma左右形成闪长质侵入岩是矽卡岩型及玢岩型铁矿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正长岩类侵入岩形成稍晚,在部分矿区穿切铁矿体,与铁成矿作用无直接关系。庐枞盆地、宁芜盆地和鄂东南地区的成铁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岩浆源区为成分接近EMI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受下地壳物质混染较少,更多保留了源区地幔的特征。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马口和龙桥铁矿床中辉长闪长岩内的岩浆磷灰石主要为富F、Cl磷灰石,马口热液磷灰石继承了岩浆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而罗河、泥河矿床热液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O3,指示了庐枞盆地铁成矿体系同化膏盐层具有选择性。岩浆可以大量同化石盐,但对于石膏的同化有限,石膏的加入主要是靠热液的溶解作用。这种同化机制的差异造成了庐枞盆地内岩体侵位深度不同的矿床其矿物组合以及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与宿松变质磷灰石特征对比,表明无论是岩体侵位还是热液成矿过程都没有同化已知的基底变质富磷地层。庐枞火山岩盆地中的大多数铁矿床成矿流体在深部与三叠系沉积地层发生了水岩反应,后沿断裂运移到火山岩中形成大量Na-Ca质蚀变,由于矽卡岩矿物发育、CO2逸度较高等因素导致磷灰石发育少于南美。蚀变特征、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以及流体氧同位素指示盆地内铁矿床应属于矽卡岩-IOA的过渡部分,与岩浆-热液IOCG矿床中的早期Na-Ca质蚀变相似。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综合成矿模式,主要可分为产于三叠系沉积地层中的矽卡岩型铁矿床(龙桥);产于岩体和火山岩接触带的IOA型铁矿床(马口);产于巨厚火山岩中的矽卡岩-IOA型铁矿床(罗河、泥河、杨山);产于中低温氧化条件下的赤铁矿矿床(大岭)以及产于砖桥旋回晚期凝灰岩中的喷流沉积型黄铁矿矿床(大鲍庄)。虽然各个矿床赋存部位有所差异,但均与闪长质岩浆有关,盆地内的铁成矿过程连续而且成因上具有相互联系,是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在不同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的产物。在区域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前陆盆地系统,庐枞盆地作在前陆系统中应属于地势较低的前缘带,可能为古板块的碰撞缝合部位,其成岩成矿作用受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地质动力学背景的制约。源区岩浆在152Ma开始活化,至135Ma后,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应力方向有所改变,区域伸展作用加强,构造活化作用导致局部缝合带活化,在135Ma-123Ma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盆地及其中以铁为主的矿床。通过对成矿带内成铜岩浆岩和成铁岩浆岩的对比研究,初步提出“深部岩浆演化决定矿种,浅部地层性质决定矿床类型”,并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源区构造“双活化”成矿模式。
毛光武,谭元松,何东辉,聂端平,刘向东[5](2017)在《闽中太华山金矿区金坂矿段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文中认为太华山金矿区位于福建中部尤溪-德化-永泰三县的结合部位之"闽中金矿集中区",是该区具有找矿前景的靶区之一。随着太华山金矿区金坂矿段深部找矿勘查较系统的工程投入,发现了该区段深部的含矿斑岩体及其矿化蚀变系统。通过对金坂矿段620 m中段以上的含矿斑岩、矿化类型、蚀变分带特征及斑岩与各类型矿化的关系等进行系统分析,初步认为太华山金坂矿段矿化类型具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的特征,其金银矿(化)体在空间上与流纹斑岩紧密相伴,主要产于流纹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自上而下的矿化类型分为:顶部(微)细粒浸染型、中部石英细脉/网脉型及深部热液角砾/黄铁矿浸染石英脉型等,成矿具有"一体多型"的特点。结合太华山矿区太华山矿段、尤岭隔矿段地质特征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该区深部金银矿找矿地质模型,对完善太华山热泉-次火山斑岩成矿系统模型及其指导深部探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海立[6](2016)在《福建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与金(铜)有关的含矿建造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福建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华南大陆东部,濒临西太平洋,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西部,隶属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构造上位于浙闽粤火山岩带中部的戴云山-石牛山巨型环状火山机构的西部、北东向政和-大埔深断裂带中段的南东侧。研究区地层出露广泛,主要有元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其中以晚侏罗世火山岩分布最广,中侏罗世及其更老的地层呈“天窗”出露于火山岩区内。根据区内地层的岩石岩相学特征、接触关系等,将区内地层划分为基底变质岩地层、中生界沉积岩地层、中生界火山-沉积地层及第四系地层。研究区与金铜矿有关的含矿建造为上侏罗统长林组顶部碎屑岩及南园组第一段中酸性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火山角砾岩、安山岩、英安岩、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等,具有典型中酸-酸性火山岩的特征,为东南沿海燕山期第一旋回沉积-火山作用的产物。含矿建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总体上为钙碱性岩系,且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及钾玄岩系列的特征。与区域上长林组和南园组的特征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但Al2O3、Na2O含量明显偏低,里特曼指数偏小;而K/Na比值则远高于长林组和南园组的平均值。与大陆地壳组成相比,还具有富硅、富铝、富钾、贫镁、贫铁、贫钠、贫钛的特征。含矿建造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作用比较明显,且轻稀土较重稀土分馏更明显的特点。根据δEu负异常的特征,含矿建造可分为两类,稀土元素特征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壳幔混合型岩浆。含矿建造微量元素呈“TNT”型,亏损Ba、Ta、Nb、Sr、P、Ti等元素;而富集Rb、K、La、Ce、Nd、Zr、Hf等元素,这一特点与岛弧火山岩浆一致,指示含矿建造为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背景下,源于壳幔混合物质的正常岛弧火山岩。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含矿建造的SHRIMP法测年获得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57.6±2.1Ma158.0±2.4Ma,代表了本区含矿建造的成岩年龄,时代属于燕山早期第一阶段。K-Ar年龄指示了成矿年龄略晚于成岩年龄,为111.6±1.7Ma156.9±2.4Ma,含矿建造显示出中性-中酸性-酸性的演化规律。含矿建造的S同位素的特征,显示含矿建造硫同位素主要来自地幔上部及下地壳岩浆,有少量上地壳物质混入;Pb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并具有俯冲带岛弧火山岩的特征。综合分析区内诸多成矿因素后发现,区内以长林组顶部碎屑岩及南园组中酸性火山岩系为含矿建造的矿床,其形成是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背景下,受到燕山早期岩浆构造活动的驱动,使深部(下地壳及壳幔边界)岩浆上侵,并携带了大量成矿物质,沿地壳薄弱部位或构造裂隙上侵、喷发而形成的。
陈润生[7](2013)在《闽北建瓯上房钨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武夷山成矿带内新发现的建瓯上房大型钨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钻孔岩芯观察描述及室内综合分析测试,对上房钨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化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查明矿床成因和关键控矿因素,探讨武夷山成矿带晚中生代时期(主要为晚侏罗世)构造-岩浆活动与钨矿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建立上房钨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为闽北地区的钨矿勘查和找矿预测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上房钨矿床位于武夷山成矿带东缘的闽北建瓯地区,产于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斜长角闪岩外接触带,主要赋矿围岩为古元古界大金山组。大金山组由斜长角闪岩及黑云斜长变粒岩组成,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变粒岩原岩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A/CNK为1.08-1.95,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亏损Nb、Ta、P、Ti、Sr等,富集Rb、 K、Pb、Th等,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组成与闽北地区新元古代马面山群东岩组斜长角闪片岩相似,Ti、Nb、P、Zr、Th等含量低,Ta和Hf的含量高,(La/Yb)N=1.10~1.62,δEu=0.74~0.99,ISr=0.706452~0.708575,εNd(t)=0.15~1.09,其原岩可能为源自富集地幔的基性侵入岩(辉长岩?),形成于岛弧或活动陆缘环境。斜长角闪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88±10Ma(MSWD=1.7),表明是加里东晚期区域变质事件的产物。内接触带为上房似斑状中细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体,岩石SiO2含量为71.11-75.39%,MgO、TiO2、P2O5含量低,K2O+Na2O含量为7.78%~8.94%,K2O/Na2O比值为1.39-2.07,A/CNK为1.01-1.11,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正长花岗岩样品的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及高场强元素Ti、P强烈亏损;(La/Yb))N=2.20~13.47,δEu=0.11~0.43,ISr=0.711713~0.712804,εNd(t)=-10.10~-9.35,208Pb/204Pb为38.9450~39.0650,207Pb/204Pb为15.6544~15.6705,206Pb/204Pb为18.5630~18.5789,锆石的εHf(t)=-19.2~-14.7。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上房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是华夏地块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古元古代侵入岩)部分熔融的产物。上房钨矿床的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外接触带的斜长角闪岩中,金属矿物以白钨矿、辉钼矿、磁黄铁矿、黄铁矿为主,另有少量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非金属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钠长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石英、绿泥石、绢云母、萤石、方解石,矿石类型以阳起石-磁黄铁矿型和透辉石-石英脉型为主。根据矿物组合及矿石结构特征,将上房钨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四个阶段:干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透辉石阶段)、湿矽卡岩-氧化物阶段(阳起石-白钨矿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干矽卡岩阶段形成含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湿矽卡岩阶段主要形成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等。白钨矿主要在湿矽卡岩-氧化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沉淀。白钨矿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范围581.22μg/g~3440.6μg/g, LREE/HRRR比值为1.09-8.75,属轻稀土弱富集型,可进一步分为高Eu低MREE和低Eu高MREE两类。当LREE/HREE>3.9时,属高Eu低MREE类,δEu=1.19-3.60;当LREE/HREE<3.6时,属低Eu高MREE类,δEu=0.14-0.80。正Eu异常低MREE和负Eu铕异常高MREE白钨矿暗示上房钨矿床的形成与两类含钙矿物的交代作用有关。成矿流体交代斜长角闪岩中的富铕钙长石形成具有正铕异常和低中稀土含量的白钨矿,交代低铕角闪石则形成具有负铕异常和富集中稀土的白钨矿。REE3+与Na-组合以化合价补偿形式有选择性地置换白钨矿晶格中的Ca2+,表明成矿流体为相对封闭富Na+的还原性热液体系。白钨矿、石英和方解石中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原生包裹体以富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占总数90%以上)。从主成矿阶段到成矿晚阶段,成矿流体温度集中范围从190~240℃降低为150~180-C;而盐度则从4~6wt.%NaCl equiv.减小至1.2~3.2wt.%NaCl equiv.;密度从0.80~0.90g/cm3升高至0.88~0.94g/cm3。显然,上房钨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热液,从主成矿阶段到成矿晚阶段,随着含矿热液温度的降低,其盐度逐渐降低,密度则逐渐上升。石英-硫化物阶段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氢同位素组成范围为-57.1‰~-76.3%。,石英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为11.3‰~12.3%。,与之平衡的流体δ18OH2O为0.60%。~1.60%。。硫化物的634S值介于0.78%。-5.29%o,辉铝矿、磁黄铁矿及黄铁矿的δ34S值依次降低(δ34SMo>δ34SCpy>δ34SPy),表明热液体系中硫同位素已达到平衡。氢-氧同位素和硫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热液体系中的硫主要来自岩浆,而水则为岩浆流体和循环大气降水的混合。。采自上房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两个新鲜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57.6±1.4Ma (MSWD=1.3)和158.8±1.4Ma (MSWD=3.4),表明上房花岗岩体侵位于晚侏罗世早期。白钨矿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62士7Ma(n=5),与白钨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158.1士5.4Ma(n=5)。白钨矿Sm-Nd等时线年龄与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与上房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相近,表明矿区的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具有同时性,进一步说明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上房钨矿床与华南地区大多数钨矿床的形成时间一致,是同一区域成矿事件和相同成矿动力学背景的产物。本文的最新年代学数据表明,华南地区160-150Ma钨矿床的空间分布已从传统的南岭成矿带中东段湘南、粤北、赣南地区向东延伸至武夷山成矿带的闽西和闽北地区,因此这一成矿带不是如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呈近东西向分布,而是具有北东向或北东东向展布的特点,标志着晚侏罗世(160-150Ma)钨矿大规模成矿很可能不限于传统的南岭地区。这一新的认识有利于拓展华南钨矿尤其是武夷山地区钨矿的找矿思路和空间。综合成矿地质背景、赋矿地层、容矿岩石、矿化特征、矿物组合、围岩蚀变、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特征分析,认为上房钨矿床属于还原型(磁黄铁矿型)矽卡岩型钨矿矿床,成矿元素w、Mo来源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岩浆。根据成矿要素的综合研究,首次建立了上房钨矿的成矿模式和闽西北地区钨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在闽北建阳小松-建瓯玉山地区应用固体矿产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MgeoM技术)圈定找矿远景区7个,找矿靶区10个,其中A级靶区2处,B级靶区4处,预测潜在W03资源量53万吨。
陈代文[8](2012)在《福建双旗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区外围找矿潜力分析》文中提出双旗山金矿位于武夷成矿带金矿成矿远景区内,地处闽中"金三角"地区,金矿体主要贮存于中-晚元古代大岭组变质岩中,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通过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开展综合信息成矿规律及预测评价,分析矿区及其外围找矿前景,初步提出该区下步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
李南生[9](2011)在《福建双旗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深边部找矿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双旗山金矿位于武夷成矿带内着名的尤溪—德化—永泰"金三角"金矿成矿远景区内,区内矿床(点)众多,金矿体主要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中晚元古代大岭组变质岩中,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利用综合信息预测方法,开展综合信息成矿规律及预测评价工作,圈定有利的成矿远景区,初步提出该区下步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
黄树峰,陈玉水,林美龙,李秋平[10](2005)在《闽中地区次火山-热液金(银)矿床成矿系列及资源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中地区是福建省金银成矿集中区,其上规模成矿主要集中于晚侏罗世次火山活动阶段。次火山-热液金(银)矿床的形成,矿、热、水“三源”是基本必要条件,北西、北东向两组构造带的复合是成矿定位的关键。在断隆带、坳中隆、坳中凹不同构造环境中,相应地递次形成(次)辉绿岩—闪长玢岩、(次)英安斑岩、(次)流纹斑岩等区域次火山-热液金(银)矿床成矿系列的3个亚系列;在垂向空间分布上,自上而下构成(微)细粒浸染型、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隐爆角砾岩型、次火山岩型等工业矿床类型分带序列。金矿资源潜力在50t以上。
二、闽中太华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中太华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尼西亚Cikotok矿区帕瑟埃拉金矿成因及成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大地构造背景 |
2 矿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火山岩、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3 帕瑟埃拉矿床地质特征 |
3.1 围岩蚀变 |
3.2 矿体产状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矿物 |
3.3.2 脉石矿物 |
3.3.3 矿石结构构造 |
4 矿化阶段划分 |
5 成因分析 |
6 成矿潜力 |
(2)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东洋地区研究现状 |
1.2.1 基础地质工作 |
1.2.2 矿产地质工作 |
1.2.3 科研工作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1.2 研究区自然经济地理 |
2.1.3 研究区景观 |
2.1.4 研究区内保护区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3 区域矿产 |
2.3.1 区域矿产特征 |
2.3.2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
第三章 东洋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
3.1 东洋地区区域物性 |
3.1.1 岩矿石磁性特征 |
3.1.2 岩矿石密度特征 |
3.1.3 电阻率特征 |
3.2 东洋地区航磁异常特征 |
第四章 东洋地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4.1 大地电磁测深法 |
4.1.1 大地电磁测深法原理 |
4.1.2 数据采集 |
4.1.3 感应矢量 |
4.1.4 相位张量 |
4.1.5 二维反演和三维反演 |
4.2 磁法勘探 |
4.2.1 磁法勘探原理 |
4.2.2 数据处理 |
4.2.3 区域磁场特征分析 |
4.3 重力勘探 |
4.3.1 重力勘探原理 |
4.3.2 数据处理 |
4.3.3 区域重力场特征分析 |
4.4 区域构造推断 |
4.4.1 断裂构造推断 |
4.4.2 火山构造的圈定 |
4.4.3 侵入岩的圈定 |
4.4.4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五章 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与成矿规律 |
5.1 区域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 |
5.2 区域典型矿床特征 |
5.3 东洋成矿带成矿要素 |
5.3.1 东洋成矿带控矿地质要素 |
5.3.2 东洋成矿带找矿标志 |
5.3.3 区域成矿模式及成矿系统演化 |
5.4 东洋成矿带成矿规律探讨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印尼国Pasir Ela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地构造背景 |
2 CIKOTOK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火山岩、岩浆岩 |
2.3 构造 |
2.4 矿产 |
3 Pasir Ela矿床地质特征 |
3.1 围岩蚀变 |
3.2 金银矿化 |
3.3 主要矿体形态产状 |
3.4 矿石矿物 |
4 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
5 成矿远景 |
(4)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实物工作量 |
1.5 研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2.3 火山机构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地质演化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龙桥铁矿床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 |
3.1.5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 |
3.2 辉长闪长岩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 |
3.2.1 岩石学特征 |
3.2.2 定年结果 |
3.3 辉长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2 Sr-Nd-Pb同位素特征 |
3.3.3 岩体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3.4.1 磁铁矿矿石全岩分析 |
3.4.2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3.4.3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3.5 矿床成因 |
3.6 关于矿床类型指示图解的启示 |
第四章 罗河铁矿床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2 成矿年龄 |
4.2.1 样品特征 |
4.2.2 榍石LA-ICP-MS定年结果 |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3.1 蚀变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2 榍石主微量元素特征 |
4.3.3 榍石Nd同位素特征 |
4.3.4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4.3.5 硬石膏及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
4.3.6 矿床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 |
4.4 矿床成因 |
第五章 大鲍庄黄铁矿床 |
5.1 地质特征 |
5.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2.1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
5.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5.3 矿床成因 |
第六章 马口铁矿床 |
6.1 马口铁矿床区域填图 |
6.2 矿化和矿物特征 |
6.3 马口成矿岩体年龄 |
6.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4.1 矿床岩浆岩全岩分析 |
6.4.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
6.4.3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6.4.4 钠长石、磁铁矿和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6.4.5 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 |
6.5 矿床成因 |
第七章 杨山铁矿床 |
7.1 杨山地质特征 |
7.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7.2.1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7.2.2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7.3 矿床成因 |
7.4 磁铁矿出溶对微量元素测试的影响 |
第八章 何家大岭铁矿床 |
8.1 地质特征 |
8.1.1 地层 |
8.1.2 构造 |
8.1.3 岩浆岩 |
8.1.4 矿体特征 |
8.1.5 矿石特征 |
8.1.6 围岩蚀变 |
8.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8.2.1 赤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2.2 赤铁矿O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2.3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3 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 |
第九章 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
9.1 成矿物质来源 |
9.1.1 成矿岩浆岩专属性 |
9.1.2 矿床中的钠化蚀变岩与正长岩 |
9.1.3 泥河铁矿床赋矿围岩岩性 |
9.1.4 蚀变矿化物质来源 |
9.2 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作用过程 |
9.2.1 水岩反应对流体性质的影响 |
9.2.2 成矿过程 |
9.3 成矿模式 |
9.4 与铜矿化岩浆专属性的对比 |
9.5 地质动力学背景 |
9.5.1 前陆盆地系统 |
9.5.2 “双活化”作用对铁成矿作用的影响 |
9.5.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铜成矿特色的原因 |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附录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
(5)闽中太华山金矿区金坂矿段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含矿斑岩体特征 |
2.2 金矿 (化) 体形态及产状 |
2.3 蚀变分带 |
2.4 矿化类型 |
2.5 矿 (化) 体与斑岩关系 |
3 矿床成因浅析 |
4 深部找矿预测 |
5 结论 |
(6)福建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与金(铜)有关的含矿建造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环太平洋地区金铜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 东南沿海火山岩地区金铜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选题依据及背景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6 主要研究进展及成果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火山岩浆作用 |
2.4 变质作用 |
2.5 区域矿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邱村金矿 |
3.2 安村金铜矿 |
3.3 西墘金铜矿 |
3.4 洪鑫金矿 |
3.5 典型矿床的成矿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矿建造的地质特征 |
4.1 含矿建造的构造特征 |
4.2 含矿建造的旋回特征 |
4.3 火山岩与成矿 |
4.4 含矿建造的岩石矿物学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矿建造的地球化学特征 |
5.1 样品分析及方法 |
5.2 主量元素特征 |
5.3 稀土元素特征 |
5.4 微量元素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含矿建造成矿年代学研究 |
6.1 SHRIMP法锆石U-Pb年龄 |
6.1.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6.1.2 分析数据及结果 |
6.2 K-Ar年龄 |
6.2.1 样品分析及测试方法 |
6.2.2 测试结果及讨论 |
6.3 成矿年龄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含矿建造的形成机理探讨 |
7.1 S同位素特征 |
7.2 Pb同位素特征 |
7.3 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闽北建瓯上房钨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3.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前寒武纪变质地层 |
2.2.2 中-新生代地层 |
§2.3 区域侵入岩 |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
2.3.2 燕山期侵入岩 |
§2.4 区域构造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1 重力异常特征 |
2.5.2 航磁异常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1 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
2.6.2 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
§2.7 区域自然重砂异常特征 |
§2.8 区域矿产概况 |
第三章 矿区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岩浆岩 |
3.1.3 构造 |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分析方法 |
3.2.2 斜长角闪岩 |
3.2.3 黑云斜长变粒岩 |
3.2.4 黑云母正长花岗岩 |
第四章 矿体和矿石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类型 |
§4.3 矿物特征 |
4.3.1 金属矿物 |
4.3.2 非金属矿物 |
§4.4 矿石结构构造 |
4.4.1 矿石结构 |
4.4.2 矿石构造 |
§4.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4.5.1 石榴子石-透辉石阶段(干矽卡岩阶段) |
4.5.2 阳起石-白钨矿阶段(湿矽卡岩阶段) |
4.5.3 石英-硫化物阶段 |
4.5.4 碳酸盐阶段 |
第五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5.1.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5.1.2 锆石形貌和结构特征 |
5.1.3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5.1.4 锆石U-Pb年龄 |
5.1.5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5.2 成矿年代学 |
5.2.1 辉钼矿Re-Os定年 |
5.2.2 白钨矿Sm-Nd等时线定年 |
§5.3 成岩成矿时代讨论 |
5.3.1 成岩成矿时代 |
5.3.2 成岩成矿时差 |
§5.4 华南中生代钨多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六章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
§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6.1.1 流体包裹体成因类型 |
6.1.2 相态类型 |
6.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6.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2.1 样品描述和分析方法 |
6.2.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6.3 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 |
6.3.1 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 |
6.3.2 成矿流体来源 |
§6.4 成矿物质来源 |
6.4.1 钨的来源 |
6.4.2 钙的来源 |
6.4.3 硫的来源 |
6.4.4 白钨矿微量元素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
§6.5 成矿机制与矿床成因类型 |
6.5.1 成矿机制 |
6.5.2 矿床成因类型 |
§6.6 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 |
第七章 成矿模式与成矿预测 |
§7.1 成矿模式 |
7.1.1 成矿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
7.1.2 上房钨矿床的成矿要素与成矿模式 |
§7.2 成矿预测及找矿靶区优选 |
7.2.1 预测要素 |
7.2.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
第八章 结语 |
§8.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存在问题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福建双旗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区外围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成矿地质背景 (2) |
1.1区域构造环境 |
1.2控矿地层 |
1.3控矿构造 |
1.3.1褶皱构造 |
1.3.2脆韧性剪切带 (断裂) |
1.4岩浆岩 |
2矿床地质特征 |
2.1矿体特征 |
2.2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
3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3.1成矿物质来源 |
3.1.1地层含金性及元素组合特征 |
3.1.2稀土元素特征 |
3.1.3硫同位素特征 |
3.1.4铅同位素特征 |
3.1.5成矿流体来源及其特征 |
3.2矿床成矿时代分析 |
4成矿模式 (1) |
5找矿潜力分析 |
5.1.1双旗山外围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远景区 |
5.1.2杨梅中生代火山岩区金矿远景区 |
5.1.3溪坪金铜银矿远景区 |
5.1.4吉山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远景区 |
5.1.5青溪金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 |
6结语 |
四、闽中太华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尼西亚Cikotok矿区帕瑟埃拉金矿成因及成矿潜力[J]. 张顺洋,王海滨,王淞,王忠凯. 地质与资源, 2021(02)
- [2]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D]. 张振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印尼国Pasir Ela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J]. 张顺洋,王淞. 世界有色金属, 2019(10)
- [4]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D]. 刘一男.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5]闽中太华山金矿区金坂矿段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J]. 毛光武,谭元松,何东辉,聂端平,刘向东. 矿床地质, 2017(03)
- [6]福建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与金(铜)有关的含矿建造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 李海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7]闽北建瓯上房钨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及矿床成因[D]. 陈润生.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8]福建双旗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区外围找矿潜力分析[J]. 陈代文. 福建地质, 2012(01)
- [9]福建双旗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深边部找矿前景分析[A]. 李南生. “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 2011
- [10]闽中地区次火山-热液金(银)矿床成矿系列及资源潜力[J]. 黄树峰,陈玉水,林美龙,李秋平. 中国地质,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