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北部高纬寒地绿色食品开发的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龙江论文,绿色食品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高纬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黑龙江北部高纬寒地开垦年限较短,面积较大,土质肥沃,资源丰富。加之工业污染较轻,农药、化肥用量少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有开发绿色食品的优势。北部地区有些市县在绿色食品发展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和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名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市场占有率较低。本文就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实施高纬寒地绿色食品工程谈点意见。
绿色食品发展概况
我国绿色食品自1990年问世以来发展很快,迄今为止,被授予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已由最初的125种发展到目前的5大类630余种, 产量已达600万吨,占全国食品总量0.6%;种植面积从1990年的近4 万公顷扩展到现在的53万公顷以上,相当于全国农作物总面积的0.3%; 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建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和9个绿色食品监测机构; 有近300家企业正在进行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 绿色食品基地已达28个。我国绿色食品的组织实施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于1993年加入“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
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健康。所谓绿色食品是指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无任何污染,安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包括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畜禽、蛋类和饮料等。我国的绿色食品具有农业部统一颁发的标志。在当前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绿色食品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限制使用各种化学合成物,如化肥、农药、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各种饲料添加剂,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以此为原料的食品无污染、无公害,符合人类营养健康的要求。其具体标准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产品和原料产品的生产地的生态环境必须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的标准,大气、水源、土壤等必须是无污染的并经过省级以上的环境监测部门检测批准;二是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必须遵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三是该产品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测分析,证明其确实达到了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四是产品包装必须符合绿色特定标志设计标准,包括外包装、装潢、色彩和标签等一目了然,可以明显地和其他食品区别开来。
高纬寒地开发绿色食品的可行性
种植业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但是多年来只靠原料和粗加工产品供应市场,经济效益低,开发绿色食品深加工,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利用资源的有效措施。据分析,在全国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中有1/3来自农产品加工。和沿海及内地发达地区相比,黑龙江农产品加工的人均产值不足经济发达地区的1/10。有人感叹目前市场上畅销的小豆羹、饼干、 豆奶等高中档食品,都是用黑龙江生产的红小豆、小麦、大豆等农产品加工后又占领了黑龙江省消费市场。黑龙江省在绿色食品开发中虽不如发达地区,但也做了一些工作,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打下了一定基础。例如,黑龙江省庆安县生产的庆泉牌免淘洗精洁米和五常县膳王牌精洁粳米,尽管在价格上比普通大米高出许多,但仍供不应求,并已作为名牌打入国内外市场。黑龙江北部五大连池天然矿泉水、山野菜、桨果、木耳、猴头、蘑菇、榛子、桔梗及中药材都是天然绿色食品。
高纬寒地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发展与开发高纬寒地绿色食品,有利于建立农副产品基地,发展乡镇企业,是加速深加工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一定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生产绿色食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态条件,本地区地处祖国北疆,土地辽阔,开发年限短,森林、草原、植被破坏相对较轻,化工厂少,污染源少,土壤、空气、水源等污染较轻,采取先进科学技术可改善生态环境。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危害较轻,土质肥沃,草原面积大,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近年来农家投入也较多,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远低于其它省区,这就为绿色食品的申报和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该区资源丰富,雨热同季,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作物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农作物品质好,便于出口和搞深加工。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粮油作物,甜菜、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红小豆、臼瓜籽、蜂蜜等名优特产和山野菜、野生浆果、食用菌类、中药草等野生资源,有些早已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尤其是五大连池矿泉水、都柿(笃斯越桔)、猴头等菌类更是独特,可以以这些产品为原料,开发出各种高档次名牌的绿色食品。可以对这些天然资源进行加工增值,创造更大的效益,开辟新的市场。可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新格局和以绿色食品为龙头的产业链,促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本地农业发展后劲,推动该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绿色食品工程的技术选择与建议
绿色食品是农业、环保、营养、卫生食品加工等多学科综合参与开发的产物。是融科研、原料生产、加工包装、检测分析、贮运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行业的密切协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可以生产出合乎要求的原料和产品,就可以加工出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绿色食品。其关键是选择和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切实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依靠科学技术创名牌、上档次。下面仅就绿色食品工程中的科技问题谈几点建议。
1.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走生态农业之路。
目前我国每年发生的急性污染事件,有60~80%与农业生产直接有关,农业生态环境已经亮出黄牌。全社会都要重视和保护农业环境,这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中央和地方都制定了有关法律和法规,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实施。应当切实做好环境监测、评价和保护工作。加强制度建设,走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之路,建立高档次、大规模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增加投入,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保持水土,植树造林。强化耕作施肥制度,增施有机肥,建立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搞好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这是开发绿色食品的前提和保障。
2.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农作物的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化肥。其污染程度与残留量的多少是由不同农药的自身毒性和使用方法决定的。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包括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选用抗病虫品种,通过农业技术措施达到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目的。大力提倡选用各种生物农药和生物技术代替化学农药。如赤眼蜂、白僵菌等。一时没有恰当措施和可供选用的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也只能选用农业部推荐的低毒低残留农药,并严格限制使用浓度和次数,掌握使用技术。在化肥使用方面,应增加有机肥,采用科学施肥方法,通过措施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强无污染生物有机肥的研制开发与应用,减少硝酸盐积累,研究解决一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问题。
3.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
绿色食品工程提出时间不长,又涉及农业、卫生、环保、食品加工等多个学科,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包括如何通过育种途径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品质和抗病能力,新优特、中高档名贵食品与保健品、山产品研制与开发,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研究和推广。大豆、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优势作物的精选加工,系列保健食品、速冻食品的开发及包装、保鲜、运输等环节的技术研究等。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应将该项研究纳入计划,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协作攻关,解决绿色食品开发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切实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生产能力抢先占领市场,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该区食品加工研究比较落后,各级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立项经费、设备和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要建立中试车间、中试基地。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武装和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切实解决农产品增值问题,带动该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农民群众、企业家、生产人员的科技素质和环保意识。按自然规律办事,按生态农业要求和绿色食品的标准安排组织生产,从原料生产到农产品加工都要有较高的质量意识。
4.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
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按照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划分出相应的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优质品种和各种名优特产的生产基地,组织生产。依靠农业科研、食品加工、外贸出口部门,要与环保卫生部门配合,组成科工贸一条龙的联合体,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科技服务工作,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提高产品质量。
5.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绿色食品工程涉及不同隶属关系的多个部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形成力量,抓出成效来。几年来,该区绿色食品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目前还多集中在少数县乡,少数企业,力量比较单薄。如何把这种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还需要加大力度。一是要成立专门机构,确立绿色食品开发的主管部门。要有权威性,协调和组织好方方面面的力量,切实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要有长远规划,建立科研、开发、市场、企业管理与销售等系统工程的内容和指标,并落实具体措施,尽快形成规模,形成体系,发挥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占领市场。三是要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在资金、物资、技术、管理、体制诸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并落到实处,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推进绿色食品的开发和该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