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萍 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 214011
【摘要】根据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编制的国家教材,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指向相对明确,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在国家教材开发的实践中,必须摒弃过度开发现象,在尊重历史经验、尊重国家意志、尊重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探求教材开发的适合路径。
【关键词】国家教材;开发;尊重;适度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1-153-01
在课改深化背景下,教师以课程实施者与课程设计者的双重身份,正积极投入国家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课程创新”使教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并推动教学改进。面对令人欣喜的课堂改革,必须通过对国家教材二次开发理论意义的再认识,才能防止知识拓展过度、材料链接过废、文本解读过度等偏颇现象,找到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适合路径。
一、教材开发必须吸取历史经验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起,施耐德、富兰等教育家对课程实施归纳为三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忠实的研究取向强调的是学程、教科书、指导用书、教师的教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的角色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相互适应的研究取向关注的是课程计划或教材应根据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作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使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更具有适应性;而创生取向则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创生的教学经验。
上述三种课程研究取向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一味强调忠实于教材,机械地执行教材,会导致课程专家精心选编的教材其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那么教材二次开发就畏手畏脚,寸步难行;如果在教材校本化处理中使其更有适用性,包括适应学生、适应教师、适应课堂,这将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的过程,带来的是教材优势的充分发挥,编者态度的充分展示;如果在“用教材”的过程中能关注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包括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把握,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随机应变等,那么离成功追求的灵动课堂便近在咫尺。
首都师范大学陈玉珍教授认为,国家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将国家层面的规划、设计的面向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理念的创造性实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创造性的过程既体现了“适应性”,更体现了“创生性”,因此在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中理应尊重和提取历史经验,取向于国家与学校、学校与环境;教材与教师、教材与师生相互适应和调整的价值追求。
二、教材开发必须尊重国家意志
国家教材是根据课程大纲以及课程标准精心编制的,因此育人目标和学科素养的导向性十分明确,教材所代表的是学科教学的国家意志,因此随意改变和改动将会远离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削弱国家教材的文化价值,违背编者的对学科素养内在结构的系统设计的价值诉求。
诸多课程专家对国家教材二次开发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教师在实施课程中,依托国家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利用和开发其它教学资源,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中强调的是“适度”“合理”,为此,基于教材、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是开发和重构教材的前提,如特级教师严华银所说,对于国家课程必须有高度地尊重,所谓“校本化”,只能是“持正守本”前提下主要表现在形式方式上的微调。可见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文本学习,基于教学情境才是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
三、教材开发必须适合学生需求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课程质量的主要决定者。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认为,领导者要基于国家立场和学生需求去设计课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学情,是制定学习目标和调整学习目标,建立校本化和班本化教学目标的依据,而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以利于有的放矢地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使开发后的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结构。
去年以来,学校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国家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实践》课题研究中,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和要求教师先根据教材要求,教学内容,文本特征以及教师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初步制定教学目标,然后通过学生访谈和预测,分析预设的教学目标,重新筛选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实际需求推动学习活动。而这样的学习活动往往具有变数性和不可预测性,因为学生在适合需求的学习活动中心情愉悦,思维积极,反应灵敏,合作友好,往往会产生超出教师预设的“节外生枝”,这种师生共同创生而又极易“稍纵即逝”的生成性内容,是教材二次开发实践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是文本中流淌的新鲜血脉。而这新鲜血脉源自教师能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能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灵活机动地改变和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度自由愉悦的状态,不断地产生奇思妙想,出现高生成。实践证明,学生也是教材开发的参与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反对自己的观点,有挑战教师和教材的勇气和智慧,从而出现“青出于蓝”的课堂奇观,在国家教材优势淋漓尽致发挥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未知,形成智慧,展示过程的舞台,深切分享到课堂生成的无比喜悦,只有这样课堂学习才能变为师生共同追求幸福课堂价值实现的快乐之旅。
论文作者:杨菊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教材论文; 课程论文; 国家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的是论文; 课堂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