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济大学 上海 200000;2苏州相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遗址景观属于众多中国文化遗产地具有的特色风景之一。有效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来保护文物古迹,同时促进城市经济旅游发展,这是对政府保护利用遗产,对公民基本素养的时代要求。苏州阊门北码头城墙是典型历史古城古迹遗产地,本文以此遗址景观修复为研究对象,力求说明当代历史文化名城的遗址景观辩证唯物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文化遗产地 特色风景 苏州阊门北码头城墙 保护利用 修复
前言:
文化遗产特别是名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的科学性很强,考虑不周全,就可能给名城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根据目前的研究理论指出,有效的利用方式由下列三方面组成:(1)存在名城遗存的历史文化特色;(2)与名城遗存的环境相融合;(3)能促进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1]
其中城墙属于遗址景观之一。苏州古城墙属于是已经无法全面修复,在原城墙遗址中修复或保存一段的状态,特别的是,由于环城的护城河的保护,城墙遗址位置比较明晰,所以苏州古城墙的恢复修筑,是具备前提保证的。
项目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之时到80年代,政府制定地方法规尝试修复开始,如何保护以及是否修复、如何修复虽然还没有最全面的理论支撑,但是已经做了几个阶段性的实践[3]。其中也包括2009年—2012年初完成修复的阊门北码头城墙。
城墙地处苏州市古城西偏北,紧邻苏州古城区石路路圈,环古城河风貌带上,项目范围南起阊门水陆城门,北至尚义桥,西邻护城河,东抵阊门横街沿街居民,全长465米,是除了胥门、盘门外少有保留有古城墙残体的地段之一,因此具有比较高的历史保护价值。
文化勘测部门和文物部门提出的修复建造指示目标是:以旧修旧并有机结合衔接正在实施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和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及明清一条街。
修复依据
依据古代苏州城墙的图版记录《宋苏州平江府图》、《唐姑苏繁华图》等,历朝历代修复的文献诗词记录记载。综合分析苏州城池完整分析和形制的维护,这次城墙形制参考《苏州平江府图》,以《刘敦帧全集》和《中国建筑史》为参考资料数据。为使规划设计范围遗址线有历史依据,在文物部门确定无法确认宋、金旧墙址线情况下,设计图依据1935年的古城墙址线记录进行规划设计,基本与明清建制完全吻合。另外,依托记载的苏州城墙的传统修造技术[5]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修缮原则和模式
在国家对文化遗产新的定位标准下,在保证原真性、完整性和可识别性三项维修原则下、结合历史资料收集和现状勘测分析,对北码头段城墙根据其不同残损情况进行相应的维修方式,局部进行修补、加固,达到保护目的,过度损坏的依据考古挖掘确定的城墙本体范围,采用同形制、同结构、尽可能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
项目修复方案
初期依据1935年的旧城墙址线进行规划设计,在施工开始中,发现4处古城墙遗址,根据文物部门专业人员的指点,现场修改了设计方案,确保修复的位置范围和形态与古城墙遗址、原貌尽可能吻合。
现有设计方案中,城墙整长度维持465米,原城墙保留部分保持原状,遗址部分复建。靠近阊门部分按照新建原则处理,其余部分按照修复原则处理。新建段整体长度109.52米;修复段整体长度355.48米,其中矮墙部分长度为64.7米。整个城墙底部宽度12米,顶部宽度约9米,底部条石高度2.3米,总高度从5米多至7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保留部分
1)方案中,遵循苏州城城墙因地制宜,因材施工的方法,构造采用明代中期以后制作工艺,内土外砖、砖下铺条石。
2)根据苏州水陆并行,水街毗邻的特点,将原有的土墩高地稍加平整或增高而成。因此,设计中,保留城墙内夯土,城墙的高度不设定特定值,8 米-9.2 米。
3)本次城墙恢复形制以宋《平江府图》,宋、金两朝苏州城垣特点为依据,城垣外侧设突出马面,底面宽,向上逐渐收小;设跑马道;城墙顶部两旁排列着整齐的城垛,垛口。
4)在墙顶外侧砌筑高1.64米、厚0.6米的垛墙,在垛墙的上端0.82米处,砌筑高0.82米的凹型垛口,厚0.6米、宽0.84米。在垛墙顶部,覆半圆型的封顶砖,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雨水渗入墙身。在垛墙的中部,每隔 4.2 米处设高 0.4 米、宽 0.2 米的方孔(箭孔)
5)城墙东、西立面每隔 20 米,设一个排水槽,共设排水槽四十三个,附贴于城垛下部,城墙内侧,用石制水槽出挑 30 公分将流水引向城墙之外,以起到有效保护墙体不被水浸泡的作用。
6)城墙砖统一采用规格:厚7厘米X宽19厘米X长40厘米。
二.修复部分
1)保护并保留项目范围内老城墙原有外包石材,以维修为主,修旧如旧,不作大的形制上的变化,仅在现有城墙高度的基础上,条石上部采用城墙砖砌筑,城墙增高 3.9-4.5 米,城墙高为 8 米,体现城墙斑驳的沧桑感。
2)均采用传统工艺进行维修。
3)对于墙体保存较好,结构基本保证稳定的部分,只须对其进行清理维护,保留城墙斑驳的沧桑感。
4)有后期砌体的给予拆除,在散坡无挡土墙处采用新石料添补,以上加砌青砖挡土墙和女儿墙。
5)对于城墙结构松散,并且局部已损坏的部分,设想在加固松弛结构的挡土墙后,外加一层城墙,做法:先构筑花岗岩或青石墙基,之上修筑城墙砖砌体。
6)对于城墙基脚已坍塌的部分,根据所在城墙段以原有墙基拉通线修复城墙墙基。堆砌材料可选用同城墙墙基相同的石材砌筑,确保与原材质相同。如须补添材料,应选用旧花岗岩或旧青石,之上用统一规格的城墙砖进行砌筑。
7)老城墙段中需新复建的城墙段,老条石填砌高度与两侧老城墙段条石高度统一。
8)清理城墙上所有杂树、杂草。其中杂树根系必须人工挖掘和清理,并补砌因挖掘留下的树洞。
三.新建部分
1)复建已毁城墙,完全统一序列。依据考古挖掘确定的城墙本体范围,基础部分采用老石材,花岗岩、毛石、青石等填砌,墙身内部主要用夯土填充,同时,墙身外贴砌城墙砖。新修复城墙老条石填砌高度设定在 2.3 米,城墙高设定在 8 米。
2)考虑到阊门城楼北侧紧挨变电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以阊门城楼北侧向北约 58.3 米的范围内,这段城墙高度为9.2米,内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仍然贴城墙砖砌筑处理。
3)复建的城墙段,顶部铺装采用中间老石板,两侧城墙砖平铺的形式。铺设的老石板总宽度为4米,两侧城砖铺设间距各为2米。
结语:
在整个规划设计到施工阶段中,坚持运用辩证唯物的时空观思维[6],遵循时间上“人本”思维;空间上的顺应自然;文化上的扬弃意识[6]三个基本方向,不仅遵守文物修复原则,恢复增加苏州传统垛口形式,马面和马道,也着眼于旅游功能,增加城砖铺地,形成集散空间。另外城墙段采用20多万块旧城砖、条石,均通过是政府发起的认捐活动,由全市市民的捐献。城墙的绿化,从美观和欣赏角度,加植乡土树种的同时,通过现代设计手法新植地被花灌木和攀缘立体绿化。从周边环境的融和角度,通过城墙的延续,与边上护城河风貌连城一片,既突出苏州元素和苏州符号,彰显了苏州文化,又结合绿化带沿线风光,高度实现了原定的政府修复建造指示目标。从社会生活角度,将成为市民新的游览、休闲、观光场所。[4]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严国泰.历史名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J].城市保护与更新,2003,27(4):49.
[2]吴培恩.苏州城墙逐步恢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R].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3]朱剑刚等.苏州古城墙的当代保护和修复[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0(1):27-29
[4]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南京市文物局编.中国古城墙的保护利用[M].文物出版社,2001.12:154
[5]严国泰.名城旅游发展创新理念的辩证思维[J].城市规划汇,2002,5:74-75.
论文作者:殷盛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城墙论文; 苏州论文; 遗址论文; 条石论文; 形制论文; 高度论文; 墙基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