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柴胡疏肝散为明代医家张景岳所创制,载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门中,方有柴胡、白芍、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甘草七味药组成。具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肝气郁结、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诸症。明代迄今,后世医家常用此方者,不乏其人。如清代医家程国鹏在《医学心悟》中说:杂症胁痛,属于肝气不和。用柴胡疏肝散医治,即为先例。笔者在临床中,常用此方加减治愈黄疸(阳黄型)和胆囊炎等症,先后治愈黄疸28例及胆囊炎22例,疗效确切。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 黄疸 胆囊炎
柴胡疏肝散是较为典型的疏肝解郁方剂。方中柴胡宣畅气血而疏肝解郁。香附解六郁、镇诸痛。共助清阳而解肝经气郁。川芎乃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助清阳而解肝经气郁。枳壳宽肠胃醒脾利气,白芍、甘草缓中止痛。以上诸药相互配合、共协同增效达到调气疏肝之功。
一、临床应用
黄疸(黄阳型)。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其辩证多属于湿热弥漫结于肝胆,蕴于血分,阻滞肠胃。一般常见恶心呕吐、厌油、纳差、便溏疲乏、困倦等表现,使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加橘络、元胡、郁金、大黄、海金沙、清半夏、木香等,湿热加山栀、茵陈、车前子、木通、海金沙、大金钱草等,辨证准确,用药适量,此方颇为有效。
病例1:缪某某,女,35岁,农民,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四日。
?初诊:右上胁痛一月有余,加重已10天,前来就诊。
??????查患者急性病容,痛苦表情,右上腹绞痛,阵发性加重,痛时放射右肩和肩胛下,舌苔薄白,脉弦滑。诊为慢性胆囊炎,气滞型,治宜疏肝利疸排石,以升降气机。
处方:柴胡12g ?白芍15g ?香附子15g ?陈皮12g ?枳壳30g ?
川芎9g ?橘络10g ?元胡12g ?郁金12g ?海金沙30g ?清半夏10g ?木香6g ?大黄10g 甘草6g ???水煎服
上药服5剂,药后胁痛减轻,已能平卧。此为肝胆疏泄条达之象,病有转机,效不更方,再进5剂,症状消失而告愈,随访二年并为复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病例2:路某某,女,33岁,农民,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初诊主诉:经某医院诊为慢性胆囊炎,治疗无效,前来就诊。
查患者痛苦表情,右肋缘下隐痛,经常发作,时轻时重,时有阵发性绞痛,并放射到右肩和右臂,难以忍受,舌苔黄腻,脉弦散。此为胆囊炎湿热型,治宜疏散利胆,清热祛湿,兼以排石。
处方:柴胡12g ?白芍15g ?香附15g ?陈皮12g ?枳壳30g ?川芎9g ?橘络10g ?元胡10g ?郁金10g ?海金沙15g ?清半夏10g ?木香6g ?大黄10g ?甘草6g
五剂,水煎服,药后疼痛减轻,原方守服,鉴于胃纳不佳,稍增焦三仙各30g,消导之剂,再进五剂,症状消失,饮食增进,遂照常劳动,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总结]
1、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血证论”中说“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如湿热之血弥漫三焦,阻滞肠胃,则黄疸之症作矣。黄疸病例主用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调气疏肝、加清热祛湿之茵陈、山栀、黄芩、大黄及活血解毒之红花、板蓝根等,故奏效迅速。临床所见以阳黄为多。如系阴黄,此方便非所宜。
二、急性黄疸(阳黄型)在一般医院经其治疗痊愈后,再查肝功转氨酶仍居高不下,故此应在开始服用中药时,必须将板蓝根加大用量为30g。如此操作,黄疸痊愈,转氨酶必将恢复正常值。君若不信,请一试便即知真伪。
2、胆附于肝,内藏“精汁”,故《灵枢经·本述篇》中说:“肝胆,胆者中精之府”,《东医宝鉴》中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精汁即胆汁,来源于肝,注入肠胃,以助饮食之消化。笔者根据属“中精”之府,性喜条达的特点和胆失疏泄、湿热阻滞等病理表现。临床常见为气滞湿热等不同类型,辨证施治,仍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加郁金、大黄、疏肝利胆元胡、木香行气止痛、橘络宣通滞气、广金钱草、海金沙等排石,山栀、茵陈、木通等清热利湿。如胆囊炎反复发作,牵延不愈应考虑有泥砂样结石存在,排石之药,势在必用,否则疗效就不会满意。只要辩证确切,用药精当,守方不变,坚持治疗,胆囊炎这一顽疾,见效亦快,必须得掌握用药技巧。
论文作者:张志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9
标签:柴胡论文; 黄疸论文; 胆囊炎论文; 海金沙论文; 橘络论文; 湿热论文; 枳壳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