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_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_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中国向现代化奋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在开拓奋进中度过了20多个春秋。

回顾新中国5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贯穿这50年历史的有一条主线,有一个主旋律,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或者说,向现代化迈进。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们就开始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现代化而进行的探索和奋斗。然而,从曾因戊戌变法而惨遭杀害的“六君子”到终生为振兴中华奋斗而又壮志未酬的孙中山先生,一代代中国有识之士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寻求,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又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条能够指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先代有识之士的遗志,继续探索振兴中华的真理,寻求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他们终于通过俄国的十月革命,找到了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对于正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意义在于: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首先组织人民变革旧的社会制度,推翻旧的国家政权,扫清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制度障碍,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然后在新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革新政治,繁荣文化,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问题就提上了中国共产党的日程。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就提出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一条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总路线。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1964年,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这就充分说明,摆脱国家的贫困落后状况,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但是,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几乎被中断了。

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全面整顿,重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1978年3 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又指出:“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正是基于使中国尽快实现现代化这个战略考虑,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果断地作出了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和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从此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尽快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在邓小平的心目中处于中心地位,是邓小平毕生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中心,是他思考问题、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先后作过这样一些论断:“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战略考虑,邓小平依据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为我国制定了一个分三步走,用7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战略。即从1980年开始,到1990年,这是第一步,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到1990年翻一番,达到500美元,解决温饱;第二步是从1990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800-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下个世纪用30-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人均4000美元。到达这一步, 中国就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邓小平说,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是他的“雄心壮志”,也是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邓小平为我国制定的这一现代化发展战略构想,是深谋远虑的,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着。50年前,当人民共和国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诞生时,呈现在亿万人民面前的,是一片饱经列强欺凌、惨遭战乱摧残的国土。国民经济已经走向崩溃。当时国民收入只有358 亿元,人均66.1元,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和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553 亿元, 人均6374元,按年末汇率计算,大约折合770美元。 按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199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7位,排在美国、日本、 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之后,居发展中国家之首。我国已经实现了小康,正在向现代化迈进。我国用5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某些国家用一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走过的路程。

50年现代化建设实践在理论上取得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形成了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理论总结的邓小平理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初步认识了在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形成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一个共识:在当今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的命运和前途问题!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这个理论,这条路线,这种共识,就是中国昂首阔步、坚忍不拔地走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中国50年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经验。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这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实践已经反复证明,我们的理论、路线和方针符合这个实际,现代化建设就顺利发展,反之,就遭受挫折。建国以后的前30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发生的一些严重失误,归根到底都是由于脱离了这个实际;而改革开放以来的这20年,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巨大成功,归根到底是由于符合了这个实际。

第二,现代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放在发展生产力和强国富民上。我国是在经济文化都极端落后,人民物质生活极端贫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个基本特点就决定了我国社会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将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将长期是广大人民对富裕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落后贫穷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尽可能快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第三,要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现代化。这就要求,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又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所谓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最主要的有四条:第一条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条是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条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第四条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必须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脱离人类文明,不能脱离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并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而随意行驶的一辆车,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应当是吸取了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早就告诫人们,只有取得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针对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特点,列宁强调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吸收外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他把这个思想用公式作了如下表述:“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英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社会主义。”邓小平在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也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搞现代化建设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列宁说过,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回顾近2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思路、新经验、新创造、新政策,没有一项不是人民的创造。1978年开始的农村变革,是安徽和四川等地的广大农民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首创的;1979年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四川、北京、上海等地的广大工人发起的;1980年,广东、福建两省提出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各划出一定区域,试办经济特区;江苏的乡镇企业、温州的私营经济、广东的三资企业……这些新事物和新创造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创造。

第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建设。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起点比较低,经济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现代化放在首位。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含糊的。但同时要注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不仅要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发达的精神文明和科学的制度文明。正如邓小平反复告诫的,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增长方式和管理体制两个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要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

第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革命。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情况之复杂,工作难度之大,远远超过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中国,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共产党。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大胆实践,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

要保证共产党对现代化进程稳定的政治领导,关键是要有一个成熟稳定的政治核心。这就是说执政党要有一个成熟稳定的政治局面,有一个成熟稳定的政治局常委会。邓小平同志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前后一再强调:“关键在领导核心。”“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这样一个领导集体。”“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领导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很好地团结。只要这个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即使是平平稳稳地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标签:;  ;  ;  ;  ;  ;  

政治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