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组织学术创业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_创业论文

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绩效论文,学科论文,学术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于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转型五要素和基于亨利·埃茨科维茨的三螺旋理论是学术创业研究的两大主线,但进一步而言,与大学相对应的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却鲜有文献涉及。[1]对于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到底由哪些要素构成,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国内有学者尽管已有初步的探索[2],但并未对学术创业力的构成要素做出界定,成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高,不同要素的相对重要性也无从考量,更缺乏定量实证研究。

       本研究在分析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学术创业力的构成要素为自变量,重点解决学术创业力和学科组织绩效的关系问题,以期对促进学科组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进程有所助益。

       一、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的内涵

       学科组织是由战略、结构、文化、人员、流程和物质技术所构成的大学的基本元素,是大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基本组织单元。[3]宣勇指出,学科建设有两种内涵,其一是一门门的学科在知识上的增进;其二是作为不同学科要素构成的组织的建设。而大学学科建设应以提升学科组织的知识生产能力为根本目的。[4]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学科组织即是不同学科要素构成的组织建设,是以知识的发现、传播和应用为使命,以学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和各类学术资源为支撑,依据知识的具体分类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创业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按照国家重点学科或省重点学科对应的名录,主要是指一级或二级学科组织。

       埃兹科维茨认为,学术创业既是内源性的,因为大学研究团队具备了类似企业的品质;也是外源性的,因为基于大学的发明创造必然会部分受到外部的影响。[5]李华晶认为,学术创业从狭义上理解,主要指学者或学术组织参与商业创业活动;其广义上还包括对学术生涯的创业型管理。[6]笔者认为,学者或学术组织将学术成果商业化或发挥较大的社会效益,并且反哺学术的进一步提升,注重学术和创业平衡,即是学术创业。

       学术创业活动的具体形式不仅包括技术转移、衍生企业等,还包括大学系统内部的战略更新、转型和创新。常见的学术创业活动主要有科技园、衍生企业、专利和许可、产业合同研究、产业培训课程、顾问咨询、培养有创业能力的学生等(硬活动到软活动)。[7]Hussler指出,学术创业没有最佳的形式,大学应忽略活动类型,而应更关注其是否能够提高经济发展效益。[8]

       可以说,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是指学科注重学术和创业的平衡,融合一系列内部和外部要素,从而促进传统的大学学科组织向知识创业型组织转型,最终使学科组织绩效提升的一种组织能力,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学术创业力既是内源性的亦是外源性的,它有助于克服传统学科建设过于内源的局限。其次,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组织能力,具有一定动态性。再次,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主要指学术型的创业,且指在创业初始阶段,受学术组织情境的影响较大。

       二、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一)自变量: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

       Rasmussen等提出大学系部的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人员(机构)支持能力和整合资源开发机会的能力。[9]Rasmussen还通过访谈研究得出,大学加速学术创业的能力包括行动拓展能力、学术和商业利益平衡能力及新资源整合能力。[10]O'Shea则基于文献综述在其文章中提出了较系统的学术创业分析框架图。[11]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的内涵,本研究假设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含有四个变量(构面),即学术支撑构面(AX1-AX7)、资源整合构面(RX8-RX16)、管理支持构面(SX17-SX22)、机会探索构面(OX23-OX29)。学术支撑构面是指学科组织注重提升内功,有学术研究能力强或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有良好的声誉,有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学科团队,有良好的实验室或创新平台;资源整合构面是指学科注重产学合作,研究方向注重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地理位置亦注重邻近,学科成员能有一定时间与产业界合作交流,学科课程或人才培养、科研能较好整合产业界资源,有比较注重知识共享、学习型的学科文化;管理支持构面是指创业在学科组织层面受到重视,注重创业的合法性机制,政府、学校、学科领导能对学科的学术创业活动进行鼓励及支持的态度,学科成员创业时亦会获得商业管理技巧或科技转化平台的帮助;机会探索构面是指学科组织注重创业机会的探索、识别和快速把握,注重围绕现实问题进行学术或创业,经常能获得跨学科的网络活动支持,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学科成员创业意愿强,学科带头人也有一定自主权,且规章制度灵活,学科里有鼓励创业的激励政策。依据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的四个变量,本研究最后选取自变量测量指标共29个,具体见表1。

      

       (二)因变量:学科组织绩效

       Owen-Smith等在研究生命科学学科如何学会商业化研究时,用前沿引用数和重大专利来作为评价指标。[12]而Mars提出,学术创业不管是市场导向还是非市场导向,现在要更注意平衡,注重价值创新,既要考虑有形价值,也要考虑无形价值。[13]Gulbrandsen在调研挪威大学终身教授产业资金投入与绩效产出关系时,对绩效评价用了学术产出、创业产业及学术和创业相结合的产出。[14]结合相关研究,本研究对学科组织绩效的评价主要用李克特量表七级打分法,选用的主观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科组织的有形产出(出版物、专利、咨询收入等)和无形产出(满意度、社会声誉等)指标。最后选取因变量测量指标共八个,详见表2。

      

       (三)控制变量

       本研究选取学科规模、学科重点级别和学科门类三个控制变量。由于学科组织相对个人层次及大学层次属于中观层面,因此必须控制规模和重点级别等变量,一般规模较大组织绩效也会较好。[15]在学科重点级别方面,国家重点学科各方实力均较强,相应组织绩效也会较好。而学科门类由于其差异性要考虑将其控制,具体分析时为便于数据处理,将部分门类合并,并用虚拟变量处理。

       三、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一)问卷的基本信息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高校的国家或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大学高级管理者、有创业经历的教师等。我们要求受访者结合自身及其所在学科组织的实际情况评价打分。本研究使用在线问卷系统,历经一年多的时间,进行一对一发送、跟踪和回收。期间共收回有效问卷为246份,有效浏览回收率约为76.2%(有效问卷,浏览次数)。

       回收的问卷总体质量较好。其中,来自“985工程”的高校有132份,占53.66%,正高级职称占78.46%;在被调查学科门类分布中,工学约占57%,农学约占11%,管理学约占10%。本研究问卷在学科重点级别分布上,国家重点学科约占62%,省重点学科约占22%。本次问卷还得到了不少高层次人才的支持,据已填写头衔的问卷显示,本次问卷的参与者至少有3位院士,8位973首席科学家,7位“千人计划”学者,18位长江学者,2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得主,37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二)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1.量表的信度检验

       学术支撑构面题项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值为0.898,CITC系数最小值为0.658,大于0.5;且删除各观测变量后的α值都比原量表的小,说明该构面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同理,其他三构面的量表也具有较高信度。学科组织绩效构面α值为0.897,CITC系数最小值为0.525,大于0.5;除了Y7,其他的删除各观测变量后的α值都比原量表的小,说明该构面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而Y7还需进一步检验。

       2.量表的效度检验

       测验或量表所能正确测量的特质程度,就是效度。马庆国指出,KMO的值大于0.7,并且各题项的负荷系数大于0.5时,可以利用因子分析将同一变量的各测量题项合并为一个因子。[16]

       第一,自变量的效度检验。

       为了判断处于同一变量的不同测度项能否准确反映被测度变量的特性,对所有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并合并为一个因子。采用取特征根>1,对大学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的构成要素所包含的29个题项进行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KMO为0.941,表明很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做因子分析。

       吴明隆指出,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者必须从数个不同的因素结构中选取一个最简约、最适宜的结构。[17]按照他的分析步骤,经过多次反复的运算,依次删除OX29学科组织能获得良好的跨学科网络活动支撑、OX24学科成员有创业意愿、OX23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创业经验、SX17学科领导对本学科创业很重视;最后得到四个公因子,这与本研究对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的四个构面的理论假设吻合,累计解释总方差为67.694%。并将公因子一命名为“学术支撑能力因子”,公因子二命名为“资源整合能力因子”,公因子三命名为“管理支持能力因子”,公因子四命名为“机会探索能力因子”,且各相应的因子负荷系数均大于0.5,最低为0.51,最高为0.794,因子分析结果较好。这四个公因子即最终要输入关系模型的自变量。

       第二,因变量的效度检验。

       同样,对学科组织绩效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KMO为0.885,表明很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明数据具有相关性,也适宜做因子分析。通过对其进行公因子方差分析,发现Y7的公因子方差为0.384,小于0.5的标准,结合上述的信度分析,故将其删除。最终因变量选取的指标为除Y7外的七个指标所构成。

       四、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与绩效关系模型分析

       (一)相关分析

       在做多元回归分析前,还需检验各变量间是否相关。将上述变量按强迫进入变量法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各变量与因变量绩效均相关,其中虚拟变量若有一个相关,整个控制变量即相关。

       (二)多元回归的三大检验

       为保证正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必须检验回归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等问题。

       首先,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采用容差(Tolerance)和方差膨胀因子(VIF)两个指标来检验。其中,容差的取值范围介于0~1之间,其值越接近l,共线性越弱。一般认为,容差的倒数即方差膨胀因子(VIF),当0<VIF<10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模型VIF介于1.032~1.852之间,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其次,对于序列相关问题检验,由于本文的样本数据是截面数据,因此出现序列相关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小。一般依靠Durbin-Watson(DW)值对序列相关问题进行检验,DW取值范围介于0~4之间,其值越接近2,表明存在序列相关的可能性越小。本模型的DW值为2.133,说明几乎不存在序列相关。

       最后,对于异方差问题检验,本模型以回归模型的标准化预计值为横轴、标准化残差为纵轴进行残差项的散点图分析,发现其散点图呈现无序状态,表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三)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

       最后回归模型的结果汇总如表3。表3显示如果还未投入学术创业力四个构面,模型一中的控制变量与学科组织绩效的多元相关系数R为0.329,共能解释绩效10.8%的变异量。多元回归整体检验的F值为5.83,达到1%的显著水平,说明控制变量中至少有一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会达到显著,再看模型一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主要是学科组织的重点级别的“国家重点&省校”这个虚拟变量在起作用,系数为正,即表示与省校重点学科相比之下,国家重点学科的绩效较好。

      

       由表3中的模型二可知,投入了学术创业力的四个因子后,九个自变量与绩效的多元相关系数R为0.831,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69,即整体解释变异增加了58.2%,显著性改变的F值为110.779,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学术创业力的四个构成因子对绩效有显著影响,方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从标准系数β也可看出,四个因子均显著,回归系数最高的是资源整合能力因子,为0.52,其次依次是学术支撑能力因子为0.458,机会探索能力因子为0.303,管理支持能力因子为0.233,且四个因子对绩效的影响均为正向。

       而对于三大控制变量,回归模型二中只有学科组织的重点级别这个控制变量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而其他两个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研究构建的学术创业力四个构面的解释力较强。

       因此,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

       学科组织绩效=0.52×资源整合能力因子+0.458×学术支撑能力因子+0.303×机会探索能力因子+0.233×管理支持能力因子+0.098×国家重点&省校重点

       可见,打造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促进绩效提升应以资源整合能力因子为重点,自上而下的管理支持能力因子和自下而上的学术支撑能力因子相结合,同时注重机会探索能力因子。

       五、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针对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的构成要素问题

       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概念成立,它包括资源整合、学术支撑、管理支持、机会探索四个能力因子。

       学术支撑能力因子和AX1到AX7的7个指标均相关;资源整合能力因子和RX8到RX16的9个指标均相关;管理支持能力因子除SX17外均相关;机会探索能力因子与OX25、OX26、OX27、OX28指标相关。因此29个指标中有25个与学科组织绩效正相关,通过了验证,一定程度上说明本研究的理论建构较好。进一步分析发现,被删除的四个指标分别是OX29学科组织能获得良好的跨学科网络活动支撑、OX24学科成员有创业意愿、OX23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创业经验、SX17学科领导对本学科创业很重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OX29未通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前我国大学整体上尚处于由独立学科模式向学科会聚模式的过渡阶段,部分研究型大学正在从金字塔式的单学科组织向矩阵式的跨学科组织模式转型,根据Rhoten“变化的三角形”理论,大学跨学科体系改革的关键点在“系统实施”这条边上。而当前,我国的学科组织普遍还在由点(个人创业)到线(学科组织、团队创业)的过程中,缺乏较系统的实施,对创业做得比较好的学科要尽快着力从线到面(多学科、跨学科)的拓展和辐射。

       OX24未通过说明学科组织成员有创业意愿却不一定有较好的绩效。教师无意的、功能障碍性态度是大学追求第三使命的主要问题。[18]要建立创业型大学,需要有更强的个体激励。[19]因此,如果说OX29是结构僵化的原因,那么OX24未通过可能是我国一些学科组织还存在着思维定势,亟须建立系统的创业激励机制,如人事晋升、工作考核等,激发并保障师生创业意愿转换为行动;还有就是学科成员想创业,但是配套的能力和支持或者组织结构保障还跟不上,需要系统的学术创业力打造才能有更好的绩效。

       OX23未通过可能是我国学科带头人的创业经验还不足或还未能有效给组织带来帮助。当前一些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多是传帮带,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平时受制于行政事务,未有足够时间致力于组织的发展。[20]因此亟须建立专业的创业转化平台或TTO等,总结先进的创业经验、优化创业流程,帮助学者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促进个人创业到团队创业的发展。

       SX17未通过的可能原因是,我国政府和学校对学术创业普遍还没有实质性的支持,到学科带头人这一层更是力量单薄,因此未对绩效有正影响。学校对创业要适当予以管理支持,建立合法性机制,而且有效的创业政策和行动应该是多层次的,因此,学校尤其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定位,有针对性的支持,而且各层各级均要全力协同推进,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二)针对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与绩效关系问题

       在考虑组织规模、学科重点级别、学科门类等控制变量的前提下,本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提升学科组织的绩效,资源整合能力最关键,其次依次是学术支撑能力、机会探索能力和管理支持能力。这与Clarysse对英国大学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他的研究得出,影响学术创业绩效的最关键因素是学者个人的创业能力,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TTO则起着间接的促进作用。[21]具体而言,打造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提升绩效可有五点对策。

       第一,更新理念,明确定位,系统打造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由于学术创业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如果仅关注单一因素或局部因素,在不同的情境下难以有效发挥,这是本研究提出学术创业力的重要价值所在,亦是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关键。

       第二,对接产业,基于问题,加速学科整合。在我国大学内部,学科划分过细,机构臃肿备受诟病,资源整合能力的实证研究显示,学科应对接产业,尤其是未来技术产业;同时,要基于问题对相关性较强的学科进行适当的整合与兼并。

       第三,人才为本,树立楷模,凝聚团队合力。学术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显示,其七个构成指标均对绩效有正影响,说明打造学术创业力,不仅要有学术研究能力强且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而且成员间要进行良好的团结协作。

       第四,搭建平台,注重参与,激发创业激情。实证研究结果显示,SX22、SX20、OX28、SX21的均值分别列倒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位。而这四个指标均对学科组织的绩效是正相关的。因此,改善这四处短板也将有利于提升绩效。

       第五,政策引导,把握差异,分层分类推进。打造和维持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同样也需要大量成本,创业可以根据学科性质不同,逐步展开,学校要对现有学科进行分类,分清哪些是创业型学科,进行重点政策支持。

       本研究对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回归模型的整体解释变异约69%,但仍还有不少其他影响绩效的因素,后续研究有待进一步识别。

标签:;  ;  ;  ;  ;  ;  ;  ;  

学科组织学术创业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