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农民消费行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行为论文,现阶段论文,农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课题组对农民消费行为和开拓我国农村市场问题作了下列7 项专题研究:①中国农村消费的总量状况和结构特征;②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计量分析;③中国农民耐用消费品消费行为的专项研究;④中国农民住房消费行为的专项研究;⑤中国农民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消费需求研究;⑥中国农村电价问题研究;⑦影响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制度性因素研究。本文是以这7项分报告为基础撰写而成的总报告。
一、现阶段中国农民消费的总量状况和结构特征
(一)农民消费的基本走势
80年代中期以后,乡村地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从1985年的53%下降到1997年的43%,减少了近10个百分点。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但是,他们在消费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只有43%(1997年数字)。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份额衡量的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80年代中期以前,尽管城市化比率提高很快,但收入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农民相对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农村市场份额处于上升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增长放慢,相对消费水平下降,加上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和商业聚集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在全国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农村地区在全国市场中的份额变化主要取决于以下4 个因素:一是我国人口的城市化比率一直在稳步提高,由1978年的18%提高到1997年30%左右。农村人口相对比重下降,导致农村地区的消费占社会总消费的比重下降。二是由于交通事业的发达,一部分农民到城市去购买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据估计,农民消费的食品的1/3, 服装的1/2,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70%以上都要到县城、 地级市或省城购买。三是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城市消费。这部分消费近年来平均每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注:参见历年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农村经济绿皮书)。)。四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村消费比重下降。从1978年以来, 农民收入增长渐趋缓慢。1978年至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58%,相应地, 在这个阶段农村居民消费增加额占我国居民消费增加总额的65%,7 年内农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近1倍,年均增长约10%。 这意味着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在缩小。1985年至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则降为4.11%,相应地,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消费增加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增加额的46%,10年内消费总额提高64%,年均增长5.1%; 而同期城市人均消费水平则提高了1倍以上。 这意味着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重新开始拉大。
前三个因素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乡村市场份额缩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当然也是合理的情形和趋势。但是,城乡居民之间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乡村市场份额缩减却反映了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加剧。
(二)主要消费品市场的城乡分布
从发展趋势上看,仅以数量指标衡量,除照相机等少数商品外,多数普通家庭耐用消费品市场都在逐步地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即使像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产品,农村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在迅速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地区在新增拥有量中所占的比重将普遍提高。
但需要指出的是,首先,上述判断没有考虑城乡居民选购消费品时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实际上,这一差别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其次,分析过程中没有考虑耐用消费品的淘汰更新问题,这可能也低估了城市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和购买数量。仅看拥有量的变化可能会遗漏部分用于更新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量,而对城市家庭来说,这一因素的影响要比农民家庭大一些。
(三)农村消费结构的变迁
第一,1997年,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从1978年的68%下降到55%,下降了13个百分点。食品消费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观。农村居民用于主食消费的比重显著降低,由1978年的65.02%下降到1997 年的36.96%;用于副食消费的比重则明显上升,由1978年的31.25 %上升到1997年的42.85%。 农民食品消费的主体逐渐由主食转向副食和其他食品。恩格尔系数下降只是农民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农民生活消费中用于基本生存消费的衣、食、住等项目在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所占份额普遍下降。衣着消费比重由1978年的12.70%下降到1997 年的6.77%;用于居住消费的比重经历了大规模的建房热之后也开始趋向稳定。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民生活消费中,用于发展型、享乐型消费的比重持续提升。如用于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以及用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10提高到1997年的近1/4。
第二,生活消费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民的消费尚以自给性消费为主,货币性消费的比例只有40%多一点。1998年,农民总消费中货币性消费的比重已达70.8%,其中,食品的货币性消费比重为50.5%,居住为83%,其余各项都接近100%。
(四)现阶段农村消费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农村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现阶段中国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仍较低,消费增长缓慢,不同地区及不同消费项目的消费状况冷热不均。在农民消费方面有两点应特别引起注意:
1.自给性消费与货币性消费的关系。在现阶段的农民消费中,自给性消费尚占一定比重。一般来说,农民实物收入和自给性消费通常不会构成显性的市场供求力量,但是它们与市场供需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农民自给性消费虽然不进入消费市场,但对消费市场仍会有一些特别的影响。比如农民收入下降,或者货币性收入相对减少,或者同类及替代消费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农民都有可能用自给性消费替代货币性消费,反之亦然。这自然会给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带来一定的、而且是较难预料的影响。
2.农民消费层次的多元化。相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农村内部消费层次更多、地区之间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差别更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民之间的收入差别比城市居民之间收入差别更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消费行为受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等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也比城市居民大。
二、现阶段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一)农民消费需求的计量分析
1.理论模型。在研究农民消费需求时,我们选用的模型为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与线性支出系统相比,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中,消费者的消费总支出V(=∑P[,j]Q[,j] )由外生变量变成了内生变量,消费者的储蓄(=收入-消费支出)也内生化了。因此,应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比较适合于我国农户兼有双重性质(消费和生产)、且收入通常不是完全应用于消费这样一种情况。此外,应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来分析农民的消费需求,不需借助额外信息,有利于保证分析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本项研究的模型估计之前,我们提出如下假定:对第j类消费品的边际预算份额b[,j]或边际消费倾向β[,j],对于同一收入等级的所有消费者都是相同的;但是,对于不同收入等级的消费者则有可能不同。根据这一假定,我们对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进行了再扩展。主要途径是,通过定义和在模型中引入收入等级虚变量,借以代表与基准的收入等级相比,消费者(农民)仅仅由于其所处的收入等级变化所导致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量。
再扩展的ELES模型,其数学形式是:
式中,P[,j]为第j类消费品(或服务,下同)的价格,Q[,j ]、 Q[0][,j]分别为某一类消费者对第j类消费品的消费需求量与基本需求量;I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β[,j]为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0<β[,j]<1,∑β[,j]<1;X[,i]为第i个收入等级虚变量;
为待估参数。
在本项研究中,分析农民的消费类型数为8,故n=8,j=1、2、……8。
本项研究所用数据为分户截面数据, 即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1997年农村住户调查分户资料。除收入等级虚变量以外, 各变量均采用人均指标,因变量分别为人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其他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自变量为人均纯收入和收入等级虚变量。
鉴于每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的户数较多,在模型估计之前,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997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进行了再抽选。方法是,将全国31个省、市、区(含重庆、不含台湾)分为发达、中等发达、不发达3类地区,在每类地区中各随机抽取2个省、每个抽中省各随机抽取1个县。各抽中县全部住户调查的分户资料, 用于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在全部(6个)抽中县共510个抽中农户中,按人均纯收入分组,在1000元以下的70户,占13.73%;1000~3000元的321户,占62.94%; 3000~5000元的88户,占17.25%;5000元以上的31户,占6.08%。
2.各收入等级农民对各主要类型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在建立模型及进行计量分析后,我们求出不同收入等级农民对各主要类型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民,在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是相同的。从收入等级Ⅰ和Ⅱ(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到收入等级Ⅲ(人均纯收入在3000~5000元),农民总的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上升(从0.4706上升为0.5887);从收入等级Ⅲ到收入等级Ⅳ(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农民总的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下降(降为0.3943),甚至低于收入等级Ⅰ和Ⅱ的边际消费倾向。(见表1)
表1
不同收入等级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类型
食品 衣着
居住家庭设备 医疗
用品及服务 保健
Ⅰ和Ⅱ 0.21560.0476 0.0654 0.0482 0.0165
Ⅲ0.26710.0476 0.0654 0.0482 0.0165
Ⅳ0.14190.0476 0.0654 0.0482 0.0165
消费类型
交通文教娱乐 其他商品 ∑
通讯
用品及服务 和服务
Ⅰ和Ⅱ0.00920.05490.0133 0.4706
Ⅲ 0.02320.11540.0052 0.5887
Ⅳ 0.03440.02700.0133 0.3943
3.农民的消费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农民的消费需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价格因素主要包括:该商品自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该商品和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在对农民消费需求进行计量分析时,我们计算了农民对不同类型消费品需求的自价格弹性(指在其他商品价格保持不变时,某种商品自身价格变动1 %所导致消费者对该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和交叉价格弹性(指在其他商品价格保持不变时,甲种商品价格变动1 %所导致消费者对乙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计算结果表明,农民对于各类消费品的需求量的变动,主要受其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受其他消费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弱。(见表2和表3)
表2农民对不同类型消费品的需求自价格弹性
消费类型
食品 衣着 居住家庭设备 医疗
用品及服务保健
自价格弹性
-0.4008
-0.4516
-0.2841
-0.4579-0.1915
消费类型 交通 文教娱乐
其他商品
通讯用品及服务
和服务
自价格弹性 -0.4678-0.61820.4121
(二)农村住房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住房消费需求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4类。①农民收入的影响。在发达地区、 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如果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钱, 农民的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将分别增加0.034元、0.0014元和0.034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 则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平均将分别增加0.3316%、0.0333%和1.4021%。②区域因素的影响。即特定区域范围内价格因素、制度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农户购买力结余因素的一般水平对于农村住房消费的综合影响。③农户常住人口中在乡镇企业从业的人数所占比重的影响。④农户所在收入等级(是否在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和农民就业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所处收入等级的跃升(人均纯收入从5000元以下跃升到5000元以上),都有利于扩大农民的住房消费需求,但不会明显影响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见表4和表5)
表3农民对不同类型消费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消费类型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
用品及服务
食品×-0.0179 -0.0471 -0.0136
衣着 -0.2526 ×
-0.0723 -0.0209
居住 -0.1751 -0.0190×
-0.0145
家庭设备用品 -0.3318 -0.0360 -0.0949×
及服务
医疗保健 -0.1720 -0.0187 -0.0492 -0.0142
交通通讯 -0.1127 -0.0122 -0.0322 -0.0093
文教娱乐用品 -0.2353 -0.0255 -0.0673 -0.0195
及服务
其他商品和
-0.3470 -0.0376 -0.0993 -0.0287
服务
消费类型
医疗
交通
文教娱乐
其他商品
保健
通讯 用品及服务和服务
食品 -0.0130 -0.0072 -0.0155 -0.0038
衣着 -0.0199 -0.0110 -0.0238 -0.0058
居住 -0.0138 -0.0077 -0.0165 -0.0040
家庭设备用品 -0.0261 -0.0145 -0.0312 -0.0076
及服务
医疗保健 ×
-0.0075 -0.0162 -0.0039
交通通讯 -0.0089×
-0.0106 -0.0026
文教娱乐用品 -0.0185 -0.0103×
-0.0054
及服务
其他商品和-0.0273 -0.0152 -0.0327×
服务
表4 1997年不同收入等级农民人均住房消费需求比较
单位:元、%
人均 人均生活
人均居住
人均住房
收入段 户数
纯收入 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
0~1000 70
695.9442601.6523
103.068526.4137
1000~3000
321 2025.2948
1407.3610
187.5189
111.0102
3000~500088 3726.7956
2528.5967
380.8149
305.5525
5000以上 31 6767.2170
3394.4906
814.3585
725.7736
全部抽中户
510 2293.0953
1543.9244
233.9356
156.7428
其中 农村住房消费支出结构
收入段
建筑材房租 其他建筑 房其他
料支出支出 支出材料 租支出
0~1000 24.6675
1.7259
0.0203
93.396.53 0.08
1000~300099.5728 11.2496
0.1878
89.70
10.13 0.17
3000~5000
214.7182 72.4586 18.3757
70.27
23.71 6.02
5000以上411.4340 252.8302 61.5094
56.69
34.84 8.48
全部抽中户
119.7996 30.9334
6.0098
76.43
19.74 3.8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
表51997 年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农民的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及其结构比较 单位:元、%
人均 人均生活人均居住 人均住房
地区 纯收入 消费支出
消费总支出消费支出
发达地区 2997.842215.49 344.2233 222.2050
中等发达地区 1966.461463.77 204.3007 118.6883
不发达地区
1419.991238.68 163.8164 87.3841
全国 2112.171617.15
233.23
139.72
地区
其 中
建筑材料 房租其他
发达地区157.3944 2.4866 62.1830
中等发达地区 98.1112 0.4999 20.0770
不发达地区
68.6882 0.3929 18.3001
全国 107.02
1.0431.62
地区人均住房消费支出结构
建筑材料 房租 其他
发达地区 70.83
1.12 27.98
中等发达地区 82.66
0.42 16.92
不发达地区78.60
0.45 20.94
全国 76.60
0.74 22.63
注:本表中,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的划分, 以1997年各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依据。发达地区指人均纯收入位于全国前10位的10个省市,含上海、浙江、北京、广东、江苏、天津、福建、黑龙江、辽宁、山东;不发达地区指人均纯收入位于全国后10位的10省市区,含甘肃、贵州、青海、云南、新疆、宁夏、四川、重庆;中等发达地区指人均纯收入介于二者之间的其余11省市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
(三)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人均纯收入等级的提高,农民对于各项耐用消费品的人均消费支出也呈明显提高态势。但是,对于耐用消费品的人均购买量,在百元级耐用消费品上,不同收入等级之间差别不太显著,在人均纯收入1000~3000元、3000~5000元两个收入等级略高;在彩电等少数千元级耐用消费品上,则是人均纯收入等级越高,人均购买量也越高。
在不同收入等级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支出结构中,家具和家庭设备支出都占大头。但是,在不同收入等级之间,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支出和购买结构存在明显差异。①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耐用消费品需求和消费增量中,必需品比重逐步下降,享受性、发展性资料比重逐步提高,农民更加追求消费的多样化。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时,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农民的人均家具支出和人均家庭设备支出所占比重分别相应提高和下降。当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时,变化趋势则相反,农民对家庭设备、特别是彩电的需求档次迅速提高,导致相应方面的购买支出迅速增长。②随着农民收入等级的提高,其人均住房装饰支出和其他支出所占比重,也会不断提高,但在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民中,二者所占比重均相对较小。(见表6)
表61997 年不同收入等级农户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及其结构比较
单位:元、%
人均
耐用消费
收入段户数
纯收入 品总支出
0~1000 70
695.94
4.1853
1000~3000
321 2025.29 18.8501
3000~500088 3726.80 33.5442
5000以上 31 6767.22 63.5472
全部抽中户
510 2293.10 20.7639
其 中
收入段家具总
家庭设备 住房装饰 其他
支出 总支出支出支出
0~1000
2.0482
2.10660.0305 0.0000
1000~3000 9.7911
7.13251.6135 0.3130
3000~5000 21.0387
6.98344.8591 0.6630
5000以上 28.3962 19.9245
11.9245 3.3019
全部抽中户 11.1297
6.82922.3488 0.4562
耐用消费品支出结构
收入段 家庭 住房
家具设备 装饰其他
0~100048.9450.33 0.73
0
1000~3000
51.9437.84 8.561.66
3000~5000
62.7220.8214.491.98
5000以上44.6931.3518.765.20
全部抽中户
53.6032.8911.312.2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
对于农民的耐用消费品需求与消费,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3类。其一是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其二是农民所在区域耐用消费品存量、价格水平、消费环境、制度及文化因素、其他因素、消费示范、消费习惯作用的一般水平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三是农户常住人口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同是每增加1元钱,农民的人均耐用消费品消费总支出, 在发达地区将会增加0.0076元,在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将增加0.0047元。在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同是增加1%,农民的人均耐用消费品消费总支出将分别增加0.9930%、0.3772%和1.0629%。农民当地就业非农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农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与消费。
(四)农村彩电、冰箱、摩托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影响农民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人均购买与消费需求的比较重要的因素有:
1.农民收入水平。二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至少从实际经验来看,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对于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需求与购买,是随其绝对收入的增减而增减的。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民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边际消费倾向(严格地说是边际购买倾向,下同)分别为0.0055、0.0008、0.0076。就是说,今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同是每增加1元钱,对于彩电、电冰箱、 摩托车的人均购买支出,将会分别增加0.0055元、0.0008元和0.0076元。根据边际消费倾向和1997年的人均纯收入以及人均彩电、电冰箱、摩托车购买支出的平均水平,可以计算出同年全国农民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购买支出的平均收入弹性。计算结果表明,农民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购买支出的平均收入弹性分别为0.8460、0.5311和0.8403。这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今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同是每增加1%, 则农民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人均购买支出将分别平均增加0.8460%、0.5311%和0.8403%。农民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购买支出的平均收入弹性小于1,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对彩电、电冰箱、 摩托车的消费层次较高,主要居于千元级消费层次、甚至接近万元级消费层次,这些耐用消费品的单位购买价格较高,这方面的消费更多地带有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的特征;相对于农民现有的收入和购买力水平而言,这一层次消费的实现和这一层次消费高潮的到来,需要农民进行较长时期的积累和准备。目前,就总体而言,农民尚处于为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购买和消费进行积累和准备的时期。
2.农户常住人口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农户常住人口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和外出劳动人数所占比重的增加,不仅导致农民对于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购买和消费的改变和收入预期的变化,还将导致制度、文化等因素对其消费影响的差异。此外,农户常住人口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及外出劳动人数所占比重的差异,通常还可能同农户过去收入和耐用消费品支出水平的差异相联系。
3.农户常住人口中外出劳动人数所占比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农户常住人口中外出劳动人数所占比重的增加,农户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人均购买和消费支出反而减少。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农民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购买与消费,基本上属于长期性消费;农民外出劳动,就业地点和家庭地点的不一致,就业地点、就业时间的变动性较大,都会妨碍农民长期性消费的增长。这种现象表明,农户和农民异地就业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就业的不稳定性,都不利于农村对电冰箱的人均购买和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
4.农户户均常住人口数。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农户户均常住人口数的增加,农户对彩电、摩托车的人均购买和消费支出反而减少。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购买彩电、摩托车的农户基本上是每户购买1台(辆)。农户常住人口数越多, 人均购买金额就越少。
5.农户上年末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存量因素。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农户上年末彩电、电冰箱、摩托车存量的增加,农户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人均购买和消费支出也增加。
三、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研究的几个主要结论
(一)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从收入等级Ⅰ和Ⅱ(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到收入等级Ⅲ(人均纯收入在3000~5000元),农民总的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上升(从0.4706上升为0.5887), 从收入等级Ⅲ到收入等级Ⅳ(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农民总的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下降(降为0.3943),甚至低于收入等级Ⅰ和Ⅱ的边际消费倾向。据抽样统计,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者占76.67%,1997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0 元, 1998年为2162元。这表说明,已经达到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经济基础仍较薄弱,边际消费倾向仍较低,这也就是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人均纯收入在3000~5000元(收入等级Ⅲ,1997年占总数的17.25%)的农民所占比重, 有利于提高农村即期购买力,扩大农村市场。
(二)农民消费需求的特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变化,经历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其一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为代表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其二是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的迅速增加。随着农民收入等级的提高,农民对于耐用消费品的人均消费支出,也呈明显的增加态势;但是,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民之间,在耐用消费品人均购买量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千元级耐用消费品上,而在百元级耐用消费品上差异不大。相对而言,发达地区不仅在各项耐用消费品的人均消费支出方面,而且在一些主要耐用消费品(尤其是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人均购买量方面,都明显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此外,不同收入等级、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之间,在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结构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2.在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民中,不同类型消费在新增购买力投向和消费增量中的相对重要性存在一定的差别。这说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各类消费的影响不同,从而将导致农村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但是,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民,对于食品、居住的消费都始终给以较多的重视;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农民,对于文教娱乐的消费,往往也给以较多的关注;而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民,则对家庭设备的消费开始给予较多的重视。
3.农民的基本需求支出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其中食品支出居于最重要、基础的层次。相对而言,现阶段农民在食品、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更多地带有生存性消费特征;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更多地带有享受和发展性消费的特征;在其余方面的消费则介于两者之间。
4.农民对于各类消费品的需求量的变动,主要受其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受其他消费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弱。通过调价来调整农村消费,最主要的效果表现在对被调价商品自身消费的影响上。农民在文教娱乐、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最容易受其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而对医疗保健和居住方面的消费需求,则较少因其自身价格的变动而有较大起落。因此,通过调整与文教娱乐、交通通讯有关的价格,来调整农村相应的消费需求,效果较为理想;而通过调整与居住和医疗保健品有关的价格,来调整农村相应的消费需求,效果则相对较差。
(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1.随着农户上年末彩电、电冰箱、摩托车存量的增加,农户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人均购买和消费支出也增加。在我国农村,对上述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正处于消费成长期阶段,农村社区的地缘、亲缘关系又明显区别于城市居民区,具体到像彩电、电冰箱、摩托车之类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在一个农村社区范围内,某一家庭拥有的消费品存量越大,对周边农户的消费示范作用就越强,越容易带动其他农户购买。因此,农村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上年存量与其下年人均购买量之间,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是合理的,这是消费存量因素理论在中国农村应用的特点。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农户常住人口中外出劳动人数所占比重的增加,农户对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的人均购买和消费支出反而减少。农民外出劳动主要是异地就业,进城打工的农民,由于在城里没有稳定的预期,因而不可能按照城市模式进行消费;而他们留在农村的家庭,由于缺少了消费主体,从而影响了正常消费。这表明,农户和农民异地就业水平的提高,就业地点和家庭地点的不一致,农民异地就业(就业机会、地点、时间)的不稳定性,都不利于农村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人均购买的提高和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所产生的农民生产与生活、生活与消费之间的断裂。
(四)农民消费走势的预测
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相当于收入等级Ⅱ。按1997 年的物价水平, 即使要达到收入等级Ⅲ的低限(人均纯收入3000元),至少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至少5年的时间内,按平均水平论,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仍将处于收入等级Ⅱ。因此,我们有理由根据农民在收入等级Ⅱ下的消费行为特征,来对未来5 年的农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作出一些展望。未来5年内,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农民的新增购买力投向中,食品、居住消费仍将分别列第一位和第二位;文教娱乐、家庭设备、衣着消费也占有一定地位。农民的医疗保健、食品和居住消费仍将主要呈现生存性消费的特征。
在未来5年内,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民的生活消费总支出、进而各项生活消费支出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占其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则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消长变化,因而农民的消费结构将会有所变动。农民的消费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必需品消费比重下降,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比重提高。总体来看,增加最快的前三项消费分别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与此三项消费相关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增加最慢、次慢和第三慢的消费分别是医疗保健、食品和居住。但食品和居住的消费在今后5年内,仍将继续是农民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