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通过相关调查与研究发现,翻浆冒泥病害普遍存在于地铁线道岔区的整体道床中,针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客观分析,并且提出科学措施与建议是改善上述现象的重要事。采用EAA高渗透亲水性环氧砂浆作为材料,针对现有地铁线道岔区整体道床进行注浆加工,可实现对地铁线道岔区整体道床病害的真正意义上改善。注意在注浆过程中,必须实现对工艺过程的严格控制。在处理岔区道床翻浆病害中,注浆工艺所取得的效果相当良好。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该项工艺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地铁;道岔区;整体道床;病害
引言:某城市的地铁车站右线运营时间已经超过一年,其中一组单开道岔通车范围相对较大,但是有裂缝现象出现在岔区短轨枕与道床之间,混凝土骨料以及翻江冒泥现象主要是在轨枕边存在,受到挤压后上述现象更是十分明显。道床的纵向裂缝也会存在于道岔道床两侧的排水沟中,局部更是出现一系列的损坏以及病害现象,其中主要涉及到孔洞、翻浆冒泥以及混凝土出现破损等。也就是说在实际对其进行治理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现象。
一、道床钻芯取样分析
(一)道床钻芯取样
从取芯的结果来看,1号~7号孔位取出成型的道床混凝土芯长度分别为230mm、260mm、240mm、250mm、270mm、290mm、310mm,而道床顶面与车站结构底板面之间的设计距离为314mm,初步判断出现病害的道岔道床块底部与车站底板之间局部脱空30~80mm,道岔道床底面局部范围出现与车站底板剥离、脱空的迹象,且取芯的样品部分已经自行脱落,底部存在黄色颗粒杂质。钻孔取芯及位置如图1所示.
图1钻孔取芯位置示意图
(二)道床病害原因分析
1、车站结构底板、边墙存在的渗漏水现象,是在该道岔在进行铺轨施工前发生,土建施工单位未对其进行有效改善,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堵漏处理,但是本次施工并不能实现对理想效果的获取,在运营期间渗水情况的二次发生可实现对上述现象的直观体现[1]。列车在运行过程当中一定会产生荷载作用,道床的薄弱环节会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被逐步冲破的状态,地下水夹带泥沙、碎石等物都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终在原有基础上加大道床翻浆冒泥病害对严重程度。
2、如果在实际针对轨道进行铺设过程中,存在工期较为紧张的现象,部分施工单位为实现对工期的追赶,并不能彻底清理基底,因此会有杂质存在于道床与结构底板之间,新混凝土与混凝土在此种情况下不能实现牢固的结合,因此在取样过程当中也会存在土粒夹杂的现象。
3、正常的排水工作需要得到道床两侧排水沟支撑,如果有破损现象存在于排水沟中,水就会对水沟底部及道床底部进行较为严重的渗漏。受到列车反复荷载作用的影响,水沟破坏及道床底部脱空会呈现出进一步加重的现象。混凝土的泥浆也不能实现对裂缝的有效治理,需要注意的是骨料松散裸露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
二、道岔道床翻浆冒泥整治方案
(一)注浆加固材料
现阶段有多种问题存在于岔道床当中、其中主要涉及到脱空、开裂、水沟破损等,这会对线路实现正常运营目标造成一定阻碍。借助科学材料进行注浆加固是改善上述现象的重要手段,注意在加固过程当中必须实现对以下几个原则的满足。
1、积水最常存在的位置就是道床底部的脱空处,尤其是受到未清理干净泥沙等杂质的影响,注浆施工的价值与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亲水性、粘结力以及力学性能优良是注浆材料的明显优势与特征,尤其是在固结补强方面可实现对自身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2]。
2、开裂主要存在于道床及水沟当中,较高的渗透性能是注浆材料所必需满足的特性要求,这也是保障裂缝填充密实程度的前提。
3、在进行注浆加固工作过程当中,借助单个的天窗点时间并不能实现对理想效果的获取,尤其是不能反复使用注浆材料,如果在第二天有列车运营的情况下,震动的荷载作用会对正常固结特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上述现象的重视程度,并且在施工中予以避免。
(二)注浆加固方案
首先针对水沟侧壁与道床的接洽开裂位、水沟内破损位及出现病害位置进行注浆处理工作,是实现对道床注浆效果保障的重要手段,道岔道床块两侧伸缩缝所进行的注浆处理工作注意保持其密封性。在上述条件得以满足的情况下,水沟内的水,不会出现进一步渗透到床底部的现象,会有一个较为封闭的物质存在于发生病害的道床周围。最后的注浆工作需要针对岔枕剥离、岔枕之间的道床纵向裂缝进行。注浆管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注浆管示意图
(三)注浆加固注意事项
1、列车过岔对几何形位精度所提出的要求相当高,因此我们必须在进行注浆工作的过程当中,针对监测工作进行不断的加强。这是促使几何形位实现对相关要求进行满足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可结合实际适当增加轨距拉杆等设备。
2、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我们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注浆压力不能满足相关标准与要求的现象,针对水泥浆液进行重新灌注是改善上述现象的重要手段。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以及注浆量,是在注浆工作过程当中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如果出现注浆压力超过注浆量的现象,就会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原道床与结构底板结合良好面出现剥离事件出现的概率,这也是导致道床产生上拱、开裂等病害的主要原因。这对施工人员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必须在具备丰富的现场经验基础之上,实现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把控[3]。
3、线路坡度的下游往上游方向是到床进行注浆加固施工时需要遵循的方向,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对注浆密实效果的保障。
结语:注浆加固整治方案在倒道岔区道床翻浆冒泥治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EAA高渗透亲水性环氧砂浆材料,是在实际针对病害位置进行注浆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施工人员必须在实际施工中严格遵守相关工艺与标准,。在实际针对车站施工过程当中,针对防水工艺以及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进行不断的加强,是有效避免道床出现翻浆冒泥病害的有效手段。在彻底清理基地的过程中,道床与结构底板之间的连接,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断的加强。
参考文献:
[1]李胜利.地铁整体道床病害注浆整治工艺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7(1):00070-00071.
[2]郑周葵.整体道床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5):00092-00092.
[3]王洋.地铁城轨整体道床病害的分析及整治[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2).
论文作者:陈燕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病害论文; 注浆论文; 道岔论文; 现象论文; 底板论文; 水沟论文; 是在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