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形势与财政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取向论文,形势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财政的定位及财政所面临的任务
近几年,中央对财政工作非常重视。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要建立一个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1999年8月, 江泽民总书记为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主编的《领导干部财政知识读本》写了批语,对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对财政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高度概括,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和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在今年1 月的高级干部财税学习班上,江泽民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江泽民总书记的批示和讲话是对十五大报告的坚持和发展,还有创新:稳固、平衡的财政是坚持,强大的财政是发展和创新,是对财政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对财政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方向。
怎样理解稳定、平衡、强大的财政?我理解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个含义就是要提高两个比重。两个比重或者说两个比例关系是我国两个重要的数量关系,财政收入包括中央财政收入或者说中央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宏观调控主要靠两个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或者说银行信贷政策。两者都很重要,但侧重点不同,该是谁的责任谁负,该谁拿钱谁拿钱。我们财政现在很困难,但该拿的钱必须拿。比如财政应该供给的人员的工资靠财政,加强国防、部队的支出靠财政,社保“三条线”也要靠财政,银行不可代替。
加强宏观调控必须加强财政,必须提高两个比重。两个比重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比重,第一个比重上不去,财政困难,就处理不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第二个比重上不去,中央财政的比重达不到相当比例,就难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第二个含义是,从长期趋势看,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的规模不能太大。赤字和债务不仅可弥补中央财力的不足,而且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调控经济一靠税收政策,二靠赤字、债务政策),但是,赤字和债务的规模不能太大,太大了有风险。赤字和债务规模的确定一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宏观调控的需要,二要考虑财政可持续发展,考虑财政风险。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质就是扩大赤字,扩大债务,用扩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果非常好。我国今后几年很可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时间也不能长。强大的财政是建立在稳定、平衡的财政基础上的,主要靠税收,而不是靠赤字、靠借债。
第三个含义是应该有一个防范财政风险的制度、体制和办法。当前不但应注意到国家财政风险,而且银行也有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非银行金融机构很多资不抵债,非法集资多,最为紧迫的是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非法集资数额巨大。银行风险与财政风险的联系紧密,因为银行发生危机,老百姓要找政府,而政府只有找财政。因此,建立强大的财政,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一方面要发展,一方面要注意安全,防范风险。
为什么要建立稳定、平衡、强大的财政?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这一提法是从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形势出发,从未来的大局出发做出的重要判断。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企业不景气,下岗职工多。中国未来的经济形势怎样呢?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未来20年的前景不错,但可能会遇到四个问题:一是经济增长问题,或经济增长波动问题。通货紧缩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且是世界性难题。只是中国在发展中遇到这一问题时间早,对经济增长、发展的压力大。经济增长对我国很重要,因为没有增长财政收入就没有增长的来源,没有增长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社会稳定。二是粮食安全问题。这个判断与我们的感受有差别。我们的感受是粮食太多,卖不出去,粮食库存爆满,顺价销售难实现。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我们正在研究粮食政策。世界银行是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看待粮食问题的,主要是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尖锐。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16亿,每年增加1000多万,而同时人均耕地逐年下降,目前人均不足1亩,粮食满足不了需求是基本趋势。 三是就业和收入的风险。当前的就业矛盾很大,一方面是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是机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职工下岗。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问题,并且越往前走,这个矛盾越突出。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业下降,收入也下降。再一方面是收入差别越来越大。世界银行的报告提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如何建立一个既充满竞争,又充满关怀的社会,这非常重要。说得非常好。竞争可以提高效率,提高素质;而对失业者、残疾者、老年人以关怀,则可保证稳定。四是环保问题。我国今年的沙尘暴之严重,有目共睹。在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中国有七个,北京排第三。沈阳原来也在“十大”之列,近几年由于工业萎缩,已退出排行榜。这也反证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对这四个难题,世界银行的基本判断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的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
建立强大的财政也是国际经验的借鉴。美国从1900年至1930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15%。大危机后, 美国开始对经济进行干预。三四十年代,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0%~25%。60年代开始,美国的财政情况进一步发生变化,70年代末,财政收入比重提高到35%左右。现在是34%。这就是说政府的钱越来越多,政府管的也越来越多。
建立强大的财政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财政面临的任务。
二、对中国财政改革的基本看法
从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税制改革总体上看进展顺利,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初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财政改革本质上一要规范,二要公平,三要合理。新税制在公平税负方面有很大进步:一是税种结构有很大改进,克服了产品税税目多、重复征税多的弊端;二是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流转税;三是统一了三资企业所得税。另外,对税制也进行了简化,由31个税种简化为17个税种。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当时的包干制财政体制不规范,对中央来讲也造成一种收入累退的机制,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中央得到的是一小部分,大头在地方。这一体制是与宏观调控的任务相矛盾的。分税制的实施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分税制改革以前,我国财政收入每年增长200多亿,1994年以来,每年增长1000多亿,1992 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3483亿,1999年达到了1万多亿(不含债务收入)。
(三)财政改革加上近两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使我国避免了过大的经济波动。去年我国经济增长增幅虽然下降,但没有财政改革,没有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增长不会达到7%。
当前的问题,有五个比较突出:1.地方税体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地方税税种改革进展不大,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很多税种老化。二是地方税权不足。立法权、税政权(调控权)、征管权中,地方只有征管权,立法权及主要税政权集中于中央。我们不可能走美国联邦制的道路,但改革的趋势应该是大权集中,适当放权,与地方关系密切的税种下放地方;也可以确定一个税率幅度,具体税率由地方自定。
2.中外两套税制,税制不统一的问题仍没得到完全解决。外资企业所得税总体上比内地优惠。
3.税收征管领域问题较大。一是增值税问题多。开始时是开假票,现在是真票假开,即税票是真的,但数字是假的,进项税额比销项税额大,造成零税甚至负税。二是外部人与税务人员勾结,偷逃税款。这不能说很普遍,但问题严重。三是偷漏个人所得税问题很普遍,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别的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
4.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做法,要改成共享税。发展趋势是或分成,或分率,各级各征各的,各管各的。
5.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最大的问题是税收返还(年约3000亿元)过多地考虑既得利益,结果,发达的、基数大的地区税收返还多,中西部贫困地区基数小,返还少。转移支付的本来目的是防止差距拉大,实际上却拉大了差距。另外,专项转移支付透明度不高,“跑部钱进”问题比较严重。
三、当前中国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一)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1980年财政收入占GDP的23.3%,1985年为20.8%,1991年为16.6%,1995年为10.7%。近两年有所提高,1996—1999年分别为10.7%、11.5%、12.4%、13.7%,但总体上是历史上最低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低,一是发不了工资, 使政府机器难以运转,二是没钱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没钱保证文教、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中央财力比重不断下降,财政赤字和债务加速膨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中央财力仅3000多亿元,难保支出,只好借债。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目前大致上升到60%左右。这说明中央所花的钱中,每100元中就有60元靠借钱。
(三)财政支出领域存在问题较多,最大的问题是支出总量不足与损失浪费并存。一方面是经济建设投资领域决策失误,一方面是行政事业经费管理不严,浪费严重,再一方面是财政养人太多。1978—1996年,全国总人口增加27.7%,财政供养人员增加80.3%;1978年,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2.1%,1996年上升到3.0%。这说明,1978年我们50个人养一个吃财政饭的人,到1996年,变成30个人养一个吃财政饭的人。
(四)当前财政矛盾最大、最集中的在两头:中央和县乡,但中央财政困难有手段解决:一是发行国债,二是发行货币;而县乡没办法,致使财政困难问题非常突出,并且越往西部走,财政越困难。1999年,全国最发达的广东省顺德财政收入达20多亿,财力13亿,也发生赤字。不过,他们的赤字是发展的赤字:上了很多项目,建了很多基础设施;而中西部则是贫困的赤字:没钱发工资,更不能修路、搞建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贫困的赤字要通过转移支付满足其公务员、教师、教育等的基本保障。
四、未来财政形势和财政政策取向
当前和未来的很长一个时期,对我们中国财政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有利条件有三:
1.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很大,为财政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中国未来二三十年还可保持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第一个原因在于我国的需求潜力很大,发展中要做的事情很多。去过美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美国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高速公路、机场、基础设施、居民设施等完好无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高速公路规划七横五纵、西部开发等等。这就是需求。过剩经济的观点是错误的,关键是通过改革和宏观政策,把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
2.通过改革,我们已经找到了财政发展的方向,即公共财政。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思路。(一)要准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解决市场失灵、失效问题。(二)财政不能仅仅管公共开支。现在的公共财政已不是西方早期的公共财政。 200年前,亚当·斯密提出,政府只应该管行政、司法和公共工程,而现在已有很大变化,政府应该管的范围要宽得多。(三)要考虑我国的国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还很落后,工业化的任务很重;二是国有经济比重高,还占主导地位;三是市场化改革正在进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与西方相比,我们宏观调控的任务很重。
3.中央很重视财政问题,为建立强大的财政奠定了很好的政治基础。
我们也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1.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趋势对财政有不利影响,我们要寻求新的对策。国有企业的一系列效益指标下降,亏损严重,对财政影响很大。当然,这不仅仅影响财政,也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就业,关系到增长。
2.我们现在还处于还债高峰,财政还本付息的压力很大。
3.财政改革中面临一系列新的支出压力。一是教育发展对财政的要求很高。《教育法》要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要达到GDP的4%,而实际只有2.6%。二是农业越往前走越困难。三是水利设施建设、 大江大河治理等任务艰巨。还有国防、高科技发展等。总之是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引导、改革和发展。
关于未来的财政政策取向,我有五个看法:
1.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财政有义务、也有责任把支持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自觉运用反周期手段,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特别是对农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要加大,在这些领域财政要担负重任。财政不能搞“吃饭财政”,对一些重大的领域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强化。
2.进一步改革、完善税制。在完善流转税方面,要深化增值税改革:由生产性增值税改为消费性增值税,以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在完善个人所得税方面,要研究、创新税种,如财产税、个人消费税、遗产税、赠予税等,完善个人所得税体系。另外,还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完善地方税体系。
3.规范政府分配行为。所有政府收入都要纳入预算,并加以规范。政权包括军权、人(事)权和财权,财权分散对政权稳定有很大威胁,现在的机构改革是改人权,下一步是统一财权,即费改税。
4.完善分税制。一是进行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当前的重点是完善过渡期的办法,向中西部倾斜。从长远看,要改革税收返还制度,打破既得利益格局,重新测算收入能力和支出,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二是在税种划分上,要将企业所得税改为共享税。
5.强化预算管理。基本趋势是规范化,特别是支出管理。一是预算编制要早。二是要编制部门预算。三是改革预算支付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凡财政支出,统统集中于一个部门支出,一个部门只在银行设一个账户。四是强化预算执行。通过预算执行使预算管理规范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