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第三小学 517300
摘 要:改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探索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一环。我从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自改能力和促进作文评改方式的多元化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作文评改方式 自改能力 多元化
一、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自改能力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学生作文的评价又怎么少得了学生的参与呢?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教师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我所教的学生已经进入中高年级,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也具备了简单的作文自我评改的能力。在学生自改作文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将评改的要求构思好制成表格形式,每个学生印发一份,让学生清楚评改需要注意哪些要求。
2.我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示范性评改,结合生活实际传授评改作文的基础知识。
3.告知学生评改作文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宏观上评价文章是否突出了主题、具体事例的描述运用哪种表达方式、语言是否准确流畅、条理是否清晰等;微观则针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等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作文的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将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简单归结为七步骤:
一改:改错别字,改用词的不当,修改病句。只有经过认真的修改,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一改可以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
二画:画文中的美词、佳句。学生都喜欢听到夸奖与赞美,设计画出文中的美词、佳句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找出闪光点来肯定自己,增强对写作的自信心,从而获得写作的乐趣。
三批:批出文章的精妙和不足之处。很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这个环节更深层次地审视自己的作文,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再次创作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自评:写读后感受。我们常抱怨学生的小练笔没有时间可以写,其实借每次作文评改就可以进行。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五互传:在自己的小组内互传,并对自评进行讨论,发表感受。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的时候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小组内互相传阅是很有必要的。
六推荐:推荐好的作文上交老师,同时推荐不好的作文。
七审阅:重点审阅推荐的。分层推荐、精彩再放。
八总结:在自评结束后,教师必须针对作文及评改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重在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评改态度,尤其是注意对自评中的精当之处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不当之处进行分析、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评改、创作导向,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促进作文评改方式的多元化
为了能让作文评改方式多元化,我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首先,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学段的目标为参照进行作文评改。其次,评改作文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再次,加强学生的自我评改和互相评改,并将教师评改、学生的自我评改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最后,让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评改作文。
作文评改的关键是要学生有所“悟”,有所“感”,不能就作文论作文,要力图使这次评价能对学生下一次作文有“价值”,这次评价是这一次作文的延续和下一次写作的起点。因此,我将作文评改方式拓展为四步骤:
一自评:写下自己对这篇作文的感受。
二互评:小组内写下每人对这篇作文的感受。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和智力互补。互评可以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师评:在教师的评改形式上我下足了一番功夫,用简单的图画和散文式的评语来激励学生。如:在学生的好词旁边画上一面小红旗,妙句旁边画一个笑脸,想象丰富的句、段画上一个面带微笑的红五星等。并且在评语中贯彻“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的原则。用心的评语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肯定和欣赏,看老师评改的作文成为一种享受,在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同时,也激励学生乐于动笔。
四家长评:让家长也参与到评改作文的实践中,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步骤下来学生的作文得到了高效的评价,也把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中解脱出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
参考文献
[1]钟能 张文鹏 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评改方法初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z2):62-63。
[2]叶海容 你评我改,积极互动——探究小学高年级作文评改方式[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5):49。
论文作者:傅旭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5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方式论文; 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评语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