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是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关键_银行论文

制度创新是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关键_银行论文

制度创新是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率论文,制度创新论文,不良贷款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不仅危及银行自身的经营安全,而且是国计民生的潜在威胁。为此,应通过分析不良贷款的成因,研究减少不良贷款之有效对策。

一、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长期存在,所以研究其成因的文章已汗牛充栋。归纳诸家之要,有如下数点:

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和资本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大滞后于财税、投资体制改革以及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步伐;银行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

我国经济法规不健全,执行难度大,使银行信贷资产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证;借款人信用程度普遍较低,使银行信贷资金既无质量保证也无效率保证。

借款人采取种种手段恶意逃废金融债务。

以上六种成因既涉及政府行为又涉及企业行为,既涉及体制问题又涉及管理问题,既涉及贷款主体又涉及贷款客体,因此,上述分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均有极高的准确性,在研究减少不良贷款的对策时,均有极高的理论价值。笔者认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看,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当属目前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要成因。

从现象上看,目前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数量之大,触目惊心。从手段上看,目前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多为实行脱壳经营。从本质上看,企业钻银行的空子,不仅不利于企业良好行为的形成和社会信誉的提高,而且有害于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二、减少不良贷款的对策

笔者认为减少不良贷款的对策应包括如下几点:加速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使其同其他经济体制改革尽量协调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确保商业银行的独立经营地位;健全我国各项经济法规,加强执法力度,运用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确保银行依法按时足额或最大限度地收回贷款本息;强化银行经营管理,规范银行治理结构,完善银行内部牵制制度,降低出现不良贷款的业务操作失误率;建立企业贷款信息库,促使借款人提高信用程度,从措施上防止企业重复抵押和多头套贷的不规范行为发生;分散银行贷款风险,实施资产多元化经营,扩大贷款投放对象,均衡贷款分布数量,调整贷款结构,采取银团货款方式等手段,运用经营策略使贷款风险降至最小程度;开展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上述诸种对策立足于解决金融体制问题、政府行为问题、银行经营问题、法律保护问题、企业信用问题以及制度创新问题,实践中这些对策在减少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仍有巨大的潜在力量。但从现状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仍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欲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惟有加速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坚决采取商业银行制度创新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对策。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对其实行股份制改造可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制度上的创新。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可通过定向募集筹集资本金,利用募集到的股本金冲销其不良资产,从而使不良资产下降,减轻银行的运营包袱。再次,即使募集的股本金不被用于不良资产冲销,也会使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改善。因股本金的扩大而使优良资产比例上升,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实力。

从理论上讲,股东最关心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和财务状况。由于我国国有银行股权结构单一,中央银行不得不成为银行报表真实性的监督者,显然是缺乏力度的。也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大量银行贷款仍在流向无力还款的企业,使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不断出现新高。

从实践上看,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以股份制作为银行运营的基础。多重防线的设置无疑会促使银行在放贷时对企业还款能力进行更加缜密、全面地考察。

从辩证的观点看,充分认识银行制度创新的内因作用,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确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银行经营体制,建立起完善的银行治理结构,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从而构架减少不良贷款的第一道防线,应是当前和今后长时间内银行减少不良贷款的关键。

标签:;  ;  ;  ;  ;  ;  

制度创新是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关键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