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诗美:追寻古诗词的文化意象
袁 丽
【摘 要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关乎着学生的精神底蕴和民族文化认同,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缺乏诗意的问题,古诗词教学可以聚焦古代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从而探寻优化策略。可以通过追溯学生读诗的原初感觉定位古诗词教学的起点,通过类群比较理解诗人的意象选择与主旨表达,最终通过立体呈现实现古诗词意象群落的意境创生。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文化意象;诗美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材中居于重要位置,它关乎着学生的精神底蕴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反观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学生机械地读、背、默,忽视了古代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与美学内涵。文化意象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内涵。基于此,诗词教学应聚焦古代诗词中的文化意象,重建诗词教学之美。
一、古代诗词文化意象元素
意象是文艺美学中的概念,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有关。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文化意象不断出现在人们的寓言、文艺作品中,慢慢地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中国古诗按照主题分,有忧国忧民主题、山水田园主题、送别主题等。从文化意象的视角来看,古诗中的文化意象灿若繁星。如在很多的送别诗中都出现了水:落日依依的江水、芳草萋萋的长亭、踏歌而行的潭水。水悠悠流淌,象征行人渐去渐远,离情绵绵不断;水一去不返,水清寒冰冷,象征离情的悲苦凄凉,“水”成为关于离别独特的文化元素。小学古诗中出现的“春雨”“池塘”“钟声”“红杏”“渔翁”“墨梅”“古松”等意象,其背后都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色彩,是鲜活的文化意象,需要教师关注和充分挖掘。
(5)研发适合生产线的建筑3D打印设备。首先,开发与打印硬件设备良好兼容的设计软件是首要解决问题;其次,材料输送系统和打印喷头形式的设计,如何保证混凝土布料的精度;第三,研发具有良好力学性能,保温隔热性能,凝结硬化时间及抗裂性能等的新型打印材料;此外要想打印高层建筑,结构中的配筋问题也急需解决。
二、以文化意象为核心重建古诗词教学之美
古诗词教学本身就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想象,在穿越时空中,学生借助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与诗人及其选择的“意象”进行对话,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磨砺而逐渐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中出现过很多的“池塘”意象,如《江南》《池上》《小池》等等。“池塘”是田园诗歌中常见的文化元素,以其清澈象征纯粹,以其宁静象征平和,有着恬静而浪漫的文化意味。这些古诗中的“池塘”元素散落于各册语文教材之中,若不加以引导关联,学生很难建构起关于“池塘”的文化想象。因此,教师可深入研究各册教材中的同一古诗词意象,通过典型、特殊的古诗词案例将其关联,在学生心中形成类群的文化意象分类体系。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也出现了方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首诗中的“池塘”意象与学生之前所学古诗中的池塘意象之间建立连结:
1.追溯学生读诗的原初感觉。
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他的代表性课例《枫桥夜泊》中说道:学生对某种“文化意象”的发现,是在一定量的同基因的诗歌的叠现上产生的。教学要努力找到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同根同元的诗句,巧妙设计,加以呈现,引导学生在类群的比较中透视诗人意象选择的主旨表达。
诗人一定在各种时节、各种天气中见过这半亩方塘,而这首诗中的半亩方塘,可能是怎样的时节和天气中的半亩方塘?可能是一个秋高云淡的日子,风吹过来,阳光照进来,云影映进来,鸟飞过来……映照一切,悦纳一切,美化一切。通过类比,“池塘”意象的文化内涵,便伴随着一组组关于“池塘”的诗,浸入学生的心田。
朱熹笔下的方塘,没有“人”,没有“青草池塘处处蛙”没有“溪头卧剥莲蓬”,没有“树阴照水爱晴柔”,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只有洁净、明亮、清澈的方塘。全诗以方塘做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丰富了“池塘”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生的读诗的原初感觉是一种综合性的直觉,那样的一种直觉中蕴含着思接千载的感动,沿着这份感动理解诗文,解析诗中的文化意象,将原初感觉与诗中意象建立连接,进而体会诗人的所感所知。如此,或可深刻体会诗人感情所寄寓的文化意象,并将此内化在学生自身的认知之中。
“还给你什么感觉?”学生又深深思考:“孤独。走进诗人的心境,一艘船,一盏渔火,夜半时分,诗人却没有睡着,他听到岸边乌鸦叫,看到月亮落下去,听的遥远的地方飘来的钟声,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腹愁绪——对愁眠。”
2.类群比较:透视诗人意象选择的主旨表达。
一些语文教师喜欢遵循古诗教学的四部法展开教学: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有板有眼、亦步亦趋,层层分明。而学生读诗的起点、兴趣、感觉反而被忽略,这常常导致学生对古诗的排斥与反感。因此,古诗教学应关注学生读诗的初始感觉,在此基础上展开诗词解读与赏析。
教师可以通过追溯学生读诗的原初感觉,对话诗人意象选择的主旨表达,立体呈现意象群落的意境,充分挖掘小学古诗文的内涵、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指向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以主问题“这首诗还给你什么感觉?”继续追问,学生回答:“寒冷。霜满天,空气中的露水凝成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林的叶子披上了寒霜。”
式中,rk是指爆轰产物压力为特征压力pk时相应的爆轰产物半径。考虑爆轰产物膨胀过程中多方指数k将发生变化,这里,作简化处理,取两个值,分别为k1和k2。特征压力pk定义为多方指数发生突变时的压力[10]。假定爆轰产物初始压力p0为爆轰产物压力的一半,联立式(13)和式(14),通过半径r将爆轰产物压力p表示为
第三条 【商标专用权的取得与保护】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例如: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在上课伊始,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读诗、解背景、明诗意,而是询问学生“这首诗给你什么感觉?”学生思考了一瞬,便报出了一个词——安静。教师继而追问“为什么是安静呢?明明有声音啊?”学生开始一一罗列:乌啼,江边树丛中乌鸦啼叫的声音;钟声,远处寺庙传来当当当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教师继续追问,引发思维冲突:明明有这么多声音,为什么还觉得安静呢?继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只有在宁静的早晨听见树上的鸟鸣,宁静的夜晚听到楼下的猫叫,由此理解、体会诗中的“静”。
3.立体呈现:创造意象群落的意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阅读内容更加丰富,阅读情境更加立体多元。一首诗歌,可以读、可以唱、有画可赏、有影视可鉴,全息的阅读教学情境打破了关注词句翻译而支离古诗意境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欣赏古诗独特的意象群落,创造悠远的意境。
由表3可知,“小叶茼蒿”叶片的SPAD值x与叶绿素b含量y(单位:mg/g,下同)之间的相关性均表现为极显著性差异,“大叶茼蒿”叶片SPAD值x与叶绿素b含量y(单位:mg/g,下同)之间的相关性则较差。其中“小叶茼蒿”的最佳函数模型是对数函数y=.5596Ln(x)-1.8316(r=0.845**),“大叶茼蒿”的最佳函数模型是线性函数 y=0.0009x+0.2058(r=0.065)。
例如:在学生潜吟默诵了曹操的《观沧海》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吉克隽逸在《经典传唱人》中演唱的《观沧海》,引导学生站在意象审美的视角欣赏评价荧幕上海风掀起滔天巨浪的画面——这种意象表征的不仅是自然之海,更是心灵之海,潮起潮涌象征着诗人心潮澎湃,象征着一代枭雄的阔达胸襟。由意象引发联想,让学生体会曹操这位权谋之士在文学表达上的艺术之美,让学生深刻理解其胸怀与气度,进而建立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连接。关注吉克隽逸反复吟咏的副歌“观沧海,观沧海,大雁长空,北去南来……山河依依,动我感怀”,副歌是对原诗意象的再补充、再创造,“沧海”“大雁”“长空”等自然之景形成意象群落,影、音、情、境具在的舞台演唱,深刻地触动着学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情怀和心弦。将古诗的各个文化意象加以关联,将文化意象的呈现形式立体设计,有助于丰富诗意、浸润学生的美学精神,真正实现古诗教学的审美价值。
在高速公路的养护成本管理中,成本计划和控制、核算是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目标具体化,进行成本的预测就是成本计划;成本的控制主要是为了监督计划的实施情况,保障最终目标的实现;成本的核算即对计划的最终检验。
古诗是用意象来说话的艺术,意象在古诗中无处不在,甚至已经沉淀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象征。因此,通过关联的视角来理解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可以重新阐述诗的内涵。教师探讨古诗中的文学意象及其承载的中国独特的文化元素,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还能帮助学生解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而跳出课堂的拘囿,跳出一首诗的窄境,在关联的视域下纵横徜徉于多首气韵相通、血脉相连的诗群之中,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
[1]宋素君.指向阅读策略的群文阅读——古诗词对比阅读教学例谈[J].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2014(11):37-38.
[2]黄斌.指向核心素养的古诗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3):47-49.
[3]刘潇.从王崧舟诗意语文视角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1):44-49.
[4]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 2019) 73-0024-03
【作者简介 】袁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江苏常州,213100)教务副主任,一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注:本文获2018 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标签:古诗词教学论文; 文化意象论文; 诗美论文;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