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文言文命题模式及对策_高考论文

江苏省高考文言文命题格局及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文言文论文,命题论文,格局论文,应对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高考独立命题已走过十年。十年来江苏省高考语文命题有了很大变化,令同行们津津乐道。只是很多人认为,其中“最没有说头”的是文言文命题。其实,如果我们“审视之”,就会发现,文言文的命题稳中有变,变而有律,很有说头。

自2008年始,江苏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模式。语文文科试卷分值高达200分,附加题分值为40分,内含文言句读和文化常识等三道题目。近六年文言句读题选材如下:

2008年,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2009年,节选自杜牧《答庄充书》。

2010年,节选自《文史通义》。

2011年,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2012年,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2013年,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一、江苏省高考文言文命题变化的走向

(一)命题思路的变化

就形式而言,十年自主考试,江苏卷文言文考查格局整体上表现的是“稳”:自2005年以来,一直是“3+3”,即3道选择题,3道翻译题;细微的“变化”主要表现在2004-2006年的选择题分别考查实词的理解、虚词的理解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自2007年始变化为分别考查实词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虚词2004年考了“之”“而”“乃”“以”,2005年重点考了“为”,2006年重点考了“以”之后,便不再在选择题中考查。大概的原因:一是《考试说明》规定总共就是那么15个虚词,易诱发猜题押题,死记硬背,这是“新高考”坚决反对的;二是江苏卷自2005年以来一直考文言文的翻译,每次三句,分值为9-10分,可见,对虚词的理解与考查,在翻译中能够体现出来。

而从内容上仔细分析,可以看到,近几年江苏卷的文言文阅读命题的思路正发生着新的变化:那就是更加重视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重视文章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摒弃了过去文言文考试重“言”(知识点)而轻“文”(对文本的把握)的格局。

文言文命题思路上的变化与江苏省现行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体例吻合,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功利性倾向是一种积极的矫正。现行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更加突出“文化”色彩,组成结构上打破了过去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体例上的陈规,探索富有时代气息和开拓精神的编写理念与思路。具体讲,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文体组元的体系结构,而以“文化专题”统领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崭新局面,教材的文化气息、文章意识、文学色彩都得到了增强,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课较以往更具语文味,语文试卷也较以往更有语文味。这“味”,当指有意思,有情感,有思想。

(二)命题方法的变化

1.实词选择义项突出对考生把握语境能力的考查。从江苏省十年命题的实际看,实词年年考。仅就近三年考的12个实词而言,不难看出考查的重心较往年有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更加注重对文本语境能力的考查。试题正确选项的三个实词,都必须建立在对语境的把握上。这充分说明命题的重心已向“文”转变,要在拿捏住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如:

这三年的题干跟前七年解题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其参考答案分别是B、B、C。解答实词题,必须要联系上下文,与文本语境相对照,找出依据。采用“代入法”,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2011年“易”字的上文语境为“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下文语境为“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如果根据选项理解为“更换”了“陈公弼”,那他怎么可能“视事”?整个语意就不成立了。2012年“益”理解的语境为“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意思也不难理解: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结合语境,把“益”解释为“有利”显然是说不通的。2013年考的“制”,更是明了,从句子本身就可以看出,当时台里的规定,(官员)生病满一百天就当解除俸禄。“制”应当解释为“规矩,规定”。再看下文语境,“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是表现李丰利用“台制”挣钱以养家的无奈。

我们还发现,十年来,实词题从词性看绝大多数为动词,偶见形容词(2009年的“魁垒”:高大)、名词(2008年的“壁”:营垒;2013年的“制”:规矩)。而2013年更是不同于往年,涉及动词两个,代词和名词各一个。这是否预示着这道题所选词的词性在未来的试卷中会打破动词的单一取向?故此,也可从词性角度来分析佐证所选答案正确与否。

2.筛选文中信息突出对考生理解分析文章能力的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文意这两个考点,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砺,命题思想完全成熟,命题技巧更加高超,题干也由单一式走向组合式。例如:

(2009年)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参考答案:A

(2010年)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B

解答这类题,首先应当对题干中提到的人物对象进行界定,将与此无关的先筛去,然后对题干中涉及的人物对象的言行或品质再次筛选。这样,根据题干要求,对照文本进行分析,经过几次筛选、排除,答题准确率就能大大提高。2009年江苏卷筛选信息题要同时抓住沈通明“(对妻妾)有情”“(对朋友)有义”两个方面来筛选,2010年则要从梅圣俞夫妻双方(夫对妻、妻对夫)“情深”的角度进行筛选。这两年的试题要从一个人物的两个方面或两个人物的一个方面来讨论,比起其他年份的这类题目,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这种组合式的考查,期望能够成为未来命题的取向。

3.文言翻译突出对考生语言通畅能力的考查。传统的“信”“达”“雅”一直是翻译答题的要求取向。自2012年始,江苏省高考评卷在文言文翻译方面把“语句通畅”的要求提到第一位,即首先要看译“文”的质量,然后再看其“言”的落实。这与以往先看关键词的落实,最后看语句是否通畅截然不同。显然,考试中对考生答题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2013年)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参考答案: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参考答案: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参考答案: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评卷时还特别强调了对文言句式翻译的评分。第一句翻译没有什么“花哨”。而第二句前面“丰子韬以选尚公主”是被动句式,后面“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第三句为宾语前置:“谁可补者?——可补者为谁?”《考试说明》中列举了四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和成分省略,并明确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这跟上文提及的虚词考查在翻译中体现显然是一致的。

十年高考,文言翻译从2004年一开始不考,到后来2005-2008年的“9分”,再到2009年始增加为10分。不仅如此,在文科的附加题中,还雷打不动地设计了考查文言句读及文化常识的三道题目,也有10分之多。六年命题变化的是选材,不变的是题型,都是“限6处”用斜线断句和两道简答题。

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题目,主要就人物和事件方面设计四个选择肢,或横向切分片段,或纵向跨度概括,设错方法不外乎时间错位、地点错位、人物错位、事件错位和个别词语翻译理解错误等,突出的还是对考生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辨别能力的考查。

(三)命题文本的变化

2009年以前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均为人物传记类,且均来自史书——2004年《宋史》、2005年《新唐书》、2006年《宋史》、2007年《三十国春秋》、2008年《后汉书·吴汉传》。从整体上看,这些文章语言平易规范,简约通畅,重点突出,很少用典,易于命题。然而,此类作品叙述方法较为单一,语言缺少更多生动的描写,艺术表现力相对一般。所选人物都是王侯将相,非官即贵,流于同形同质,而处于社会底层个性鲜明、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往往被忽视。这极大地降低了选文的广泛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自2009年始,文言文阅读选文开始从传统史传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视界。

2009年选择的是具有浓郁本土气息的文人小品《书沈通明事》。作者汪琬为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该文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用精当的议论收尾,其生动传神的白描,使人物跃然纸上,头角峥嵘,个性四射。

2010年选择了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作者把目光投向一位安于贫困、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心忧苍生、轻财重文、乐观贤惠的普通女性。通过凡人小事,展示了质朴淳厚的人性之美,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选文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至情言语,感人肺腑,令人不忍卒读。尤为可贵的是,欧阳修写作本文就是为了满足梅圣俞妻的生前夙愿:“‘……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2011年选文直接取自宋代散文大家苏轼的《苏轼文集》,文中历数了陈公弼一生的不平常业绩,塑造了一个除暴安良、性情耿直、有胆有识、深受百姓爱戴的良吏形象,也表达了苏轼对陈公弼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本文是苏轼除为他祖父苏序写的《苏廷评行状》之外的第一篇为他人写的传记性文章。这一篇情感真挚、文字朴实流畅的叙事散文,无疑对考生有着很好的文化熏陶作用。

而2012年则选了苏辙为自己伯父写的墓志铭《伯父墓表》,文章结尾写道:“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其言其境,历历在目,读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2013年虽为人物传记,但选文语言流畅,人物形象丰满而有个性,可读性很强。文本当中有“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的无奈,也有“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的虚伪,又有“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的解嘲,读来让人在窃笑之余却生几分崇敬。

从江苏卷近几年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不难看出,选文更加注重人文性和艺术性,选文的视界已经逐渐扩大而且还有进一步放开的趋势。古代文人的传记或传评,特别是一些明清文人写作的人物小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散文类作品阅读更有广阔的空间。我们知道,唐宋散文已经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明清散文同样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中的叙事性散文,“文”“言”兼备,有可能成为江苏这个文化大省高考文言“选料”的取向。

二、2014年江苏卷文言文命题预见与对策

一言以蔽之,2014年,江苏卷还会这么考。一来江苏省自主考试十年,文言文的命题已经走向成熟。二来就2013年高考反馈的信息看,整个试卷其他板块,正如《材料选择不当,命题规范失衡——2013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指瑕》(《语文教学通讯》,2013.9A)一文所分析的那样,似乎都有讨论的余地,而对文言文的反映则是良好的。

诚然,江苏卷文言文考查的这些变化是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的:“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可以说,江苏卷在文言文阅读考查方面的这些变化,不仅是江苏的方向,也将会是全国的方向。

展望2014年江苏卷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大体还是脱不了“言”与“文”这两个方面,还是要坚持“文”“言”并重。所谓“言”,是指文言文的词汇知识、特殊句式和习惯用法等;所谓“文”,则是指对涉及文段内容方面诸要素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备考时至少要注意的是:

1.选材方面:人物传记、各类优秀散文,特别要重点关注叙事性散文。

2.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上的一些突出特点以及古今汉语易混淆的字词。文言翻译则重点在于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3.命题方面:突出能力,尤其是根据语境阅读理解及分析评价的能力,翻译语言的组织能力。

4.具体的复习教学中要下足三方面工夫:(1)选好例子。经典性的、综合性的、拓展性的等。(2)放好样子。示范式的、尝试式的、反正式的等。(3)指好路子。认识论的、方法论的、价值论的等。

标签:;  ;  ;  ;  

江苏省高考文言文命题模式及对策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