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是实施国家精确扶贫战略的根本保证_精准扶贫论文

教育扶贫是实施国家精确扶贫战略的根本保证_精准扶贫论文

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准论文,战略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85(2016)05-0080-04

       中国要在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与脱贫被确立为2015年至2020年必须完成的国家战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几年来高度重视全面扶贫工作,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贫困地区考查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不要再像过去全国一盘棋、一刀切,只管下拨扶贫资金不管扶贫效果[1]。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扶贫的原则、机制、模式都要创新的要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考查,再次要求相关贫困地区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项目统筹规划。各地党委政府一定要科学谋划扶贫脱困的良策,要求这些贫困地区切实采取有效扶贫措施,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多次强调扶贫发力要精准,教育要先行,要高度重视和认识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要把教育纳入扶贫开发,统筹规划扶贫措施。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的“两会”上说: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大有作为。要应用好、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与先决性作用。

       一、教育扶贫的科学内涵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对我国扶贫工作作出了战略创新部署,要求以政策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与发展动力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尤其要求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科学布局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要求全国高校招生指南要向贫困地区倾斜,东部高校要对口支援贫困地区人才培养计划等系列教育扶贫举措。中央文件明确要求必须实施好精准扶贫战略,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又必须把教育扶贫与教育开发放在扶贫工作的核心来统筹规划和实施。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人均年收入在2800元以下的为贫困人口。当前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全国14个地区,592个县,12.8万个村,人口大约有7000多万[2]。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中央和地区也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扶贫,但由于扶贫政策、扶贫模式、扶贫措施、扶贫考核等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扶贫效果不佳。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因为贫困而有压力,反而还在绞尽脑汁争戴“贫困帽子”,有了这顶帽子,能争取中央和地方更多财政支持和扶贫项目支持。在过去几十年中,贫困项目大多在搞面子工程、做政绩文章、编数字报告,没有达到真正扶贫,更没有实现真正脱贫。过去几十年的扶贫历史与现实告诉未来:扶贫政策与扶贫模式、扶贫理念与扶贫举措都存在较多问题。习近平多次视察贫困山区后提出的精准扶贫就是深刻反思过去几十年扶贫所走过的弯路,开启了中国扶贫的新视野,开创了中国扶贫的新模式,提出了把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首要选项编制“十三五”期间的扶贫与脱贫规划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彻底转变传统扶贫观念,创新扶贫模式,构建新的扶贫体系来调整传统扶贫政策,根据不同地区贫困状况因地施策,找准贫困原因,确定扶贫措施,做到精准认识问题、精准确立扶贫办法,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

       (二)教育扶贫的内涵

       教育扶贫就是要求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中,高度认识与重视教育事业的地位与作用。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最主要的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当前仍然还是处在教育贫困、思想贫困、科技贫困、文化贫困、观念贫困之中。教育扶贫与开发就是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参与帮扶的企业事业单位,要把贫困地区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要在育人上做好大文章[3]。实施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千方百计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思想素质;只有贫困地区人口综合素质提高,才能增强造血功能,才能产生穷则思变的内生动力;只有通过各种教育渠道引导贫困人口穷则思变,引领贫困区域内的有行为能力的人去研究自身所处环境资源特色与优势,并有足够的欲望与能力去开发利用,使之走出贫困。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就是要求在未来实施扶贫战略中,要转变传统的扶贫理念,调整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扶贫政策,创建新的扶贫模式、建立全新的扶贫体系、实施有的放矢的扶贫措施。

       教育扶贫的重点就是要调整传统的扶贫政策、扶贫模式与扶贫思路,要把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高作为重点和实施解决的入口。这就要把教育纳入帮扶对策统筹安排扶贫规划,推进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业态协调发展。目的在于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科技素质,并整体推进一个新的台阶[4]。只有贫困区域劳动者素质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产生强有力的内生动力,贫困者才能在贫困开发中实现脱贫的梦想。

       二、实施教育扶贫的若干举措思考

       在精准扶贫的实施战略中,把教育纳入到精准扶贫策略中统筹规划,其目的就是让贫困地区不同人群在贫困过程中都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打好基础教育底子,为提升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教育扶贫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产业势态有的放矢的办好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与技术培训,推动和促进贫困地区不同人群走科技致富的脱贫之路。

       (一)办好基础教育是治贫脱困的百年大计

       常言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主要问题是人的贫困、思想的贫困、文化的贫困、科技的贫困。归根结底只因教育的长期贫困进而引发若干贫困,也才导致经济的贫困。在贫困地区,幼儿园和中小学这类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中小学校的数量上,幼儿园与小学办的太少,较多孩子没有条件上幼儿园,有的孩子读小学要走十几甚至几十里山路,才能到达学校;二是办学条件差,校舍破旧、教室拥挤;三是学校设施设备差,较多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没有电脑和实验设备;四是师资力量薄弱,环境与待遇都很差,大学生都不愿去山区教学,缺乏优秀师资力量;五是升学率低,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几档升学率依次递减,且越往后差距越大,这种办学态势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导致贫困地区经济贫困的最根本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实施规划中,中央与地方财政预算安排要着力向基础教育倾斜;全力支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包括新建幼儿园、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现代教育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要大幅度充实;鼓励大学生毕业先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提高贫困地区师资待遇;扶持贫困山区寄宿制学校,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增拨贫困地区校舍改造经费;对口支援贫困地区的企业单位,在经费物质安排上也应该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教学倾斜,改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质量[5]。切实落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援助扶持理念,只有把贫困地区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科技素养的新一代,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才会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朝着持久方向健康发展。

       (二)办好职业技术教育是贫困地区实现脱困的有效途径

       贫困地区很有资源特色,例如,矿产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很有旅游特色,气资源、景资源、农业资源、养殖资源、水产资源都比较丰富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也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就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去开发与利用。这些贫困地区传统农耕意识强烈,靠天气吃饭维系过日,农民增收思路不开阔,脱贫举措与办法不多,尤其缺乏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开发意识,更缺乏深度开发与利用的技术和手段。在精准扶贫的规划与实施中,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特色项目包装与规划,组织相关专家对贫困区的资源分类梳理,组建扶贫开发团队,为贫困地区有序有效开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实施资源开发中,尤其是重点培养贫困地区专业人才,办好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就成为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最主要的举措。

       办好职业教育,一是要根据不同地区资源开发需要新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区域内急需的专业培养人才;二是充实已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办好贫困地区急需的人才需求专业,为扶贫开发精准培养与输送人才;三是组织短期技术培训,把贫困地区年富力强的劳动力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与素质,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储备技术力量;四是组建贫困山区的科技服务专业团队,为巡回服务指导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扶贫教育培训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多元化的职业技术培养与短期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只有将贫困地区劳动者文化与科技素质大幅度提高,他们自身有足够的内在发展动力,助推扶贫的东风才能推动扶贫开发迈向新的台阶。扶贫的质量才能持续实现飞跃,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办好职业技术教育才是助推贫困地区实现人才素质提高最有效的路径。

       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教育部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应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在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教育资源等方面应重点支援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要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提供更多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为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为教育扶贫提供更坚实的开发平台,教育扶贫也才有政策的保障。

       三、实施教育扶贫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把教育扶贫开发纳入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中统筹安排,既是对传统扶贫政策的理论创新,更是对传统扶贫模式的重构,这样扶贫理念与扶贫举措必将把贫困地区的教育布局、教育发展推上新的台阶,也必将为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储备与输送更多实用技术人才。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两会”上表示: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上,教育大有作为。

       (一)教育扶贫为精准扶贫奠定了政策基础

       在中国几十年的扶贫历史中,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都是平均主义的扶贫理念,扶贫模式也是搞一刀切。这种扶贫的政策与扶贫的模式实施几十年,成效不显著。丰富的存量资源依然未能被开发利用,山区里的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上。习近平考察了这些贫困山区,提出的精准扶贫就是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在“十三五”规划中,要科学规划扶贫项目尤其要总结过去扶贫政策与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科学概念,并把精准扶贫确定为2015年至2020年国家战略予以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求各地方政府在实施扶贫措施之前,扶贫理念与扶贫政策要精准,对贫困地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认识要精准。在实施扶贫的过程中,扶贫模式与扶贫措施要精准,扶贫先扶智,就是要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首先予以扶持,提高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要实施教育扶贫与教育开发,把教育扶贫与教育开发纳入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统筹规划与实施,既是对传统扶贫理念、扶贫政策、扶贫模式的创新,更是把人才发展战略放在扶贫战略首位制定扶贫规划。这样全新的扶贫理念奠定了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政策基础,也为精准扶贫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扶贫观念的转变,为扶贫政策的制定与扶贫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厚重的政策基础,更为扶贫举措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教育开发为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支撑保障

       精准扶贫以教育扶贫和教育开发为先导,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教育纳入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统筹规划与实施,实现了开发扶贫观念创新与扶贫模式创新,这种创新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新概念,构建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扶贫教育与扶贫开发是重点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质量,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精准扶贫教育为先,才是真正抓住了扶贫攻坚的牛鼻子工程。

       贫困地区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就是缺乏善于利用、善于开发、善于管理的人才。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强弱的竞争。精准扶贫教育为先就是要求转变传统的扶贫观念,把人才培养工程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统筹规划与实施,只要人才质量有了保障,扶贫脱困就有了希望。只要做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大文章,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质量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贫困地区人口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扶贫与脱贫是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都始终高度重视的社会民生事业,几十年来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脱贫的效果不显著,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自上任之始,高度关注贫困地区问题,并把精准扶贫纳入国家战略予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在实施精准扶贫中的意义,反复强调扶贫先扶智,要求扶贫政策、扶贫模式、扶贫措施,都务必精准到位,更要求通过扶贫解决贫困地区人口达到脱贫的目的。

标签:;  ;  ;  ;  ;  

教育扶贫是实施国家精确扶贫战略的根本保证_精准扶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