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特色营造——以刘佐乡占圩村为例论文_李巧

浅谈乡村特色营造——以刘佐乡占圩村为例论文_李巧

湖北一亩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黄冈 438000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的文化与符号正在消失,如何保留这些文化与符号、保留乡村特色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规划建设专业人士探索的方向。笔者参与规划的一个新农村,从文化、建筑、环境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建筑环境与景观环境的营造突出当地的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整个区域考虑,该村的特色既符合当地提出的 “禅风水韵,吴楚风情”,也符合来自各地的村庄移民心理上的居住环境。

关键字:乡村特色、环境整治、风貌营造

引言:乡村区别于城市是因为乡村有着它独特的地域风貌和特色标志,所以人们才会有乡村情怀和恋家的意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全国都掀起一场乡村建设的热潮,由于过快的建设,导致乡村特色消失,形成“千篇一律”的乡村。同时乡村人口的流失,形成耕地废弃、环境杂乱、生态恶化的景象。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人们对乡村特色的渴望。乡村建设者应该思考如何找到曾经遗失的乡愁,需要在营造乡村特色上下功夫,研究乡村特色,营造乡村特色。

1.刘佐乡占圩村概述

1.1概况

占圩村 地处刘佐乡最北端,东靠安徽宿松县西湖村,西邻龙感湖,北依大源湖,省内闻名的鄂东大堤像一条绿色的飘带环绕村庄。占圩村原是龙感湖退缩后留下的一片沼泽地,后来各地移民在此耕地、生活。本次规划范围为占圩村整个村域。

1.2现状评价

1.2.1用地评价。占圩村大部分为耕地,主要种植水稻。村庄有三个自然村湾,建设用地没有存在浪费的情况,整个村庄排列整齐,功能布局清晰。稻田景观风貌明显。

1.2.2交通评价。占圩村与外界相连的主要是村南部的乡道,该乡道直达一级公路和刘佐乡集镇。村域主要道路通达性较好,且路面大部分为泥巴路。呈现一般乡村的道路情况,可以营造具有特色的乡村道路。

1.2.3建筑评价。占圩村建筑大部分为红瓦白墙的新建建筑,同时也有少量的老建筑。老建筑呈现红瓦灰墙的风格,部分新建建筑呈现灰瓦白墙的风格。

1.2.4现状生态评述。村庄属于龙感湖湿地保护区,村庄内养羊场、养鸡场在逐步关闭,整个生态环境属于复苏状态,但村庄水渠存在堵塞和污染的情况。整个村庄水资源丰富,各家各户附近潺潺小溪流淌。村庄内有一片荷塘,叶绿花红,景色怡人。

1.2.5文化评价。

1.2.5.1民俗文化。村民会根据季节节气举行一些民间活动,比如春节黄梅戏,集体拉鱼等。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这种小戏在该村也很受欢迎,村民们有着家乡黄梅戏情结。

1.2.5.1移民文化。当地人大多系明清时期就已在此开垦居住的江西移民, 移民大多是20世纪六十年代末修垅平水库(在今五祖镇陈胜邑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五祖,柳林,大河,石花等地。另外还有部分安徽宿松,湖北武穴,黄梅徐港,小池的移民。占圩村的宣传语“水韵占圩党旗红,湿地移民幸福家”。

2.占圩村的规划与营建

2.1规划理念与目标

以本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移民文化为重点,结合黄梅戏和拉鱼,把文化贯穿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始终;尊重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以当地原本的生态特色文化来做基础,进行强化和优化设计,形成特有的本地文化。 建筑与环境、文化的协调,依靠自然,挖掘文化,依托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做到水田一色,民居相傍,实现水、田、宅一体化,还原乡村特色,吸引村民回归。

2.2建筑风貌的营造

建筑是一个注重环境、讲究风水、落位、能够就地取材、受到地形地貌和人文历史影响的一个产物。占圩村建筑具有地域特色性,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抵抗城镇的趋同化。根据现状建筑的质量、风格,把建筑分为新建建筑、保留建筑、改造建筑和拆除建筑四大类。

2.2.1新建建筑。

原有的老建筑有“墀头、窗框、檐口”等元素,简化这些元素,结合村庄现状潺潺小溪,新建筑采用“禅风水韵”的风格,体现出“吴楚风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白墙、青瓦、木栏杆,小桥流水人家,以黄梅县禅宗文化的丰厚底蕴做基础,营造悠闲的田园生活气息。

2.2.2保留建筑。保留建筑主要是近期建设,且不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建筑。在建筑风貌上主要注重房前屋后的整洁,可以进行特色景观的处理。

2.2.3改造建筑。改造建筑主要进行屋顶深灰色瓦片整体翻新修复,山墙面改造为传统马头墙,墙面刷白处理,统一为木纹色门窗,加刷深灰色门套,露台栏杆更新为深灰色铁艺栏杆,窗户上下加窗沿造型,加木纹色窗套并做造型花纹窗花格,正面墙裙部分刷深灰色外墙漆。形成“禅风水韵”的风格。

2.3景观风貌营造。景观规划能延续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同时包括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2.3.1荷塘整治。具体荷塘整治是打捞水面漂浮物、割水生植物,问题严重地段动用大型机械进行清淤工作,并对道路两侧的杂草树木和生活垃圾进行砍伐和清理。荷塘有着不一样的景观特色,荷塘水面幽深婉转,感觉水面连绵不断。荷塘驳岸采用当地石材,形成古朴、美观的效果。在荷塘边不禁感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样的荷塘景观既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也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

2.3.2绿化整治。绿化整治包括庭院绿化整治、道路及广场绿化整治、荷塘及周边绿化整治三个方面。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营造良好景观效果。“点”为村庄内部小型空间,“线”为多点的连续排列比如道路、荷塘,面是整个村庄区块的绿化。面的绿化有着良好的稻田景观,绿化的整治主要是对点和线。整治绿化尽量采用乡土树种,比如桂花、枇杷、柿子树、杨树、柳树等。

(1)庭院绿化整治。庭院绿化既要乡土特色明显,也要景观层次丰富,同时也要讲究风水。住宅四周竹木青翠,财运好,门旁种枣,喜吉祥。庭院地面采用乡土铺地,比如碎石、瓦片、石材。绿化景观的多层次化,底层种植葱兰、菊花等开花植被类,中层种植灌木或小乔,上层种植槐树、杨树等高大乔木,为村民提供遮阴、乘凉、休憩的地方。

(2)道路及广场绿化整治。采用乡土树种结合杜鹃、月季之类的开花植物打造道路绿化景观,广场绿化要简洁大方,采用花卉乔木点缀的方式,绿化形成围合空间,为人们提供休闲的空间。

(3)荷塘周边绿化整治。荷塘周边可以采用四季变化的植物来布置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子、形状色彩随之变化,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景与人同”。

2.4风貌控制

乡村特色能通过建筑、景观来营造,更重要是特色风貌的保持。

2.4.1建筑风貌控制。根据国家的相关惠农政策,村里应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支农资金以争取相关部门对村内建筑进行整治,同时政府也需要推广该建筑的建造模式。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确保建筑的组合、空间等元素体现地方特色。

2.4.2景观风貌控制。村民负责住宅周边的卫生维护,认真做好垃圾的分类和收集工作。村里安排相关资金和专门人员对村内的公共环境、公共绿地进行维护管理。管理人员将定期对村民的景观环境维护情况进行公示。同时公共服务设施、村庄标识、景观小品等要生态自然、简洁实用。

2.5结语

乡村特色营造是在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背景下提出的,乡村是一个承载了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场所,乡愁更是千万人们心中的忧思。保存一代人的记忆就要保存乡村的特色,希望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建设乡村特色上尽一份心、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王淑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7(1):89-96.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1.018.

[2]周武忠.新乡村主义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8(7);129.

[3] 陶一舟 ." 美丽乡村 " 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特色营造探索——以浙江省临安市指南村为例 [J]. 小城镇建设 ,2013(11):74-77.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3.11.009.

[4] 杨豪中 , 张鸽娟 ." 改造式 "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以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为例 [J]. 建筑学报 ,2011(4):31-34.

[5] 陈艳丽 . 重庆乡村建筑风貌设计初探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3(11):150-152.

论文作者:李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  ;  ;  ;  ;  ;  ;  ;  

浅谈乡村特色营造——以刘佐乡占圩村为例论文_李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