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城市梅畈小学 251200
说明文语段的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难点,是因为有很多同学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分析语段,下面就将我个人的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一、抓住说明性语段的说明对象
阅读说明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说明对象,只有明确了说明对象,以下的各个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例如:纯净的水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薄层时,无色透明,厚度超过2米时,呈蓝色。在101千帕压强下,水的冰点足0摄氏度。读完此段文字后,大脑立刻出现两种反映情况,即说明的对象是水,还是纯净的水,学生在判断此类问题时往往会将说明对象确定为水,这样一来判断的对象此实际要说明的对象范围要大的多。
二、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
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文章中运用的语言、方法、顺序等都是为能准确说明对象的特点而服务的,例如: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象满天星斗。这段文字为了说明对象(灯)的特点多用了一个“密”字,一个“近”字和一组数据,一个比喻。
三、准确把握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生动的,也可以是平实的,都一定要做到准确,这是所有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点。
例如:天花板上纵横密布着近500个灯孔。2.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例(1)中的“近”字说明灯孔接近500个,但是又不够500个,如果去掉这个“近”字,灯孔就变成了500个,而实际情况又不是这样,所以作者为了能准确地说明灯孔的个数用了一个“近”字来修饰500。
例(2)中的“最”字说明了人民大会堂宏伟的程度,而“之一”又说明了在首都北京这种建筑不止一座,如果去掉会使语言显得太绝对,失去了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准确把握语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如下: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作比较:把______和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4.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5.打比方:将_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7.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9.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10.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五、准确把握语段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六、准确掌握说明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有两大类: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又包括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和并列式(A——B式和A——A式)例如: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此段文字先分说了晋祠树的两个特点,最后“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一句赞美晋祠树的特点,所以是“分——总”关系。如果将本段中最后一句去掉的话,那本段结构就变成了并列式,说明文的纵式结构可以从说明的顺序方面去考虑。
论文作者:宗桂平 石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事理论文; 说明文论文; 事物论文; 顺序论文; 对象论文; 特征论文; 准确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