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_赵智慧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_赵智慧

(艾迈斯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摘要:商业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从事传统的贷款业务和表外业务过程中,由于借贷者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多变性以及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或商业银行实际收益小于期望收益而使商业银行承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每家银行都在寻求最优的信贷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控制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出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从个别资产信用风险评价到资产组合信用风险评价的趋势。但是在风险管理上与国外先进银行还是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因此,借鉴先进银行丰富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对于正在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的我国银行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品种越来越多,但与之配套的制度却不能跟上业务的发展没有做到内控先行,使业务在发展时没有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1、信贷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不够,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虽然商业银行现在基本上实现了审贷分离制度,但是从组织结构上看还不彻底,仍然是客户经理既做贷前调查又做贷后检查,而不是由两个部门来进行,这样很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另外管理岗位人员往往拥有一定的人、财、物、权,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重要凭证和印章,也就有更多的作案机会,因此,管理人员作案给银行造成的损失要远远超过一般操作人员,但是商业银行在赋予管理人员特殊权利的同时,并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2、内部审计部门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目前,虽然商业银行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从组织构架来看,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者和执行者是同一个部门,操作人员和考核人员是同一个人,特别是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受各行长的领导,独立性不强,查处力度不够,大大削弱了监督部门的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难以形成。同时,审计部门没有相应的处罚权,所以审计结果也不能影响经营的考核,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不强。另外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对相关业务不熟悉,专业水平不高,并且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不能适应内部审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严重制约了银行内部审计的水平,导致漏洞不能及时发现,难以履行有效的监督职能。

(二)过于重视人员控制,缺乏人员激励

商业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其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建立了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一些要求和规定很是苛刻,比如如果确定是因为员工的过失造成了不良贷款,那么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辞退,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的现象便是证明。与不断增强的控制力度对照,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是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权很有限,导致信贷人员积极性不强。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比较单调,主要是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风险事前防范意识不强,防范手段落后,信货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成熟

1、对风险的事前防范不够重视

与外国先进银行相比,商业银行把工作重心放在风险的事后化解上,对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充分重视,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只是极力的审查贷款企业是否合规,检查企业执照是否合法,是否年审,又没有违法经营记录,对企业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低到缺乏全盘考虑。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只是在贷款企业或客户申请贷款时进行,不能时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系统的完整性和量化模型分析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2、信货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成熟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也才刚刚起步且存在相当的局限性,现在还没有一套成熟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能客观地反映信贷企业的财务状况,缺乏严谨的定性、定量分析。一方面商业银行针对贷款企业或个人的财务危机预测主要集中在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预测,而不是对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特别是影响重大的企业盈利能力为预测对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针对贷款企业的财务危机预测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统计分析工具,现在仍然使用简单的财务比率分析和线性概率判断模型,以至于难以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这些都阻碍了银行对贷款企业贷前调查考核工作。

二、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进一步完善审贷分离制度,确保岗位制约

目前,商业银行要改变贷前调查、贷后督查和贷款的发放与收回由同一个客户经理全部负责的状况,彻底实现贷款各个环节的分离,达到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做到授信岗位设置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具体的办法是:一是设立审贷委员会负责审批权限内的授信,行长不能担任审贷委员会的成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审贷委员会审议表决应当遵循记名表决、多数同意通过的原则,委员会否决的贷款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再次提交审贷委员会审议。二是实行贷款业务经办过程的分离。就是把要把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督、风险预警、贷款收回和催收等环节分别设立为不同的业务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互相沟通,相互协作相互监督。三是贷前调查和贷后督查由两个人分别进行,实行双人或多人审批制度,防止一个人在经办业务时因个人能力或是其他因素出现纰漏,另外还可以通过两个人的相互竞争提高该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2、建立具有高度独立的内审机构

首先要保证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可以通过硬性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使审计部门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其次要改变同级监督同级的内部审计模式,实行独立的审计机构模式,也就是说审计部门或系统独立于各分支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根据稽核任务的轻重分为几个大的稽核地区,每个稽核地区由总部设立办事处,每个办事处负责对几个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办事处与分支机构没有隶属关系,在人、物等方面都是独立的,只受总部控制。最后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提高专业能力和执业水平,还要掌握和运用相关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以适应内部申命记工作的需要,避免出现内部审计风险。

3、建立和完善授信风险责任制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授信业务风险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风险责任和相应得处罚措施。调查人员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贷后检查人员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放款操作人员应当对操作性风险负责;高级管理层对重大贷款损失承担相应得责任。银行要对违规造成的授信业务的风险和损失逐笔进行责任认定,认真分析发生风险和损失的关键环节,追究相应得责任岗位和责任人。

(二)扭转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加强银行间信息沟通

1、依靠银行自身信贷管理扭转信息不对称局面

首先,商业银行要努力改善信息识别的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的信息软件对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和运用,使其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与贷款企业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其次,聘请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担任信贷管理的人员要能够了解金融、懂得管理、熟练掌握计算机、通晓经济市场,再与先进的信息识别技术相结合,就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商业银行在信息方面的劣势。

2、加强银行间的合作

首先银行之间应该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做到客户信用等级共享,构建银行间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建立贷款调查、执行和资金划拨的联动制约关系和权限控制。其次,积极推广银团贷款模式。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联合多家银行向同一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这样就可以由提供贷款的几家银行共同承担风险,从而减小风险,也满足企业大额融资需求,促进企业集团规模化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同业间的合作,按照风险分散化的谨慎性原则采用银团贷款模式。

(三)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制定风险的事前防范措施

1、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

一是严格期限管理。规范客户授信制度,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对于合理制定的贷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户到期归还,避免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二是贷后管理必须实现程序化。从信贷业务的发生到收回要建立严格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的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四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既要保证现场检查认真严格的同时,又要加强电子化的信贷系统建设,通过采取时时有效的在线监测手段,完善非现场检查制度。对于非现场检查不能确认的线索,可通过现场检查进一步核实。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这样就可以优势互补,扩大检查范围,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2、制定风险事前防范措施

借鉴外国先进银行在风险事前防范方面的具体做法,商业银行对风险事前防范要采取的措施有:一是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在总部设立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及支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审核,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规定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总部的审核部门要给予改善措施,并在六个月后复查,直到风险隐患消除。二是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将每家银行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管理,总部定期对分行及支行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给予一定的授权额度。三是进行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通过模拟一些宏观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损失,根据模拟测验结果一些贷款将会在五级分类中归为可疑贷款,与其相关的企业或者客户则会下调信用等级。

结论

银行信贷管理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与西方国家银行业相比,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的研究,正视这些风险,并尽快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结合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提出完善风险管理的可行性的构想和建议,从而降低不良资产率,全面降低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平,等.中国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P30

[2]张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P30

[3]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P30

[4]张晓松.西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及其借鉴[J].金融研究,2000,(12). P30

[5]李扬,刘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P30.

作者简介:赵智慧(1982.12-),女,2008年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吉林省四平市人,现居上海,在职研究生专业是金融学。

论文作者:赵智慧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_赵智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