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市场经济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试论论文,内在联系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实现这一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深刻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远意义,就应认真探讨市场经济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现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要首先弄清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曾多次阐述过这方面的思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却没有作出科学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指出,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后,“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②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统治、剥削无产阶级的时代,因此,无产阶级的首先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毕生精力主要探讨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对社会主义虽然作出了科学的预见,但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因而不可能用主要精力来研究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精辟的论述。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多次指出,社会主义“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③列宁虽然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他还没到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就过早的逝世了,因而对社会主义本质没有做出理论概括。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他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指出:“社会主义只有在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在产品和商品十分丰富的基础上,在文化水平急速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建成。因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要缩减个人需要,而是要竭力扩大和发展个人需要,不是要限制或拒绝满足这些需要,而是要全面地充分地满足有高度文化的劳动人民的一切需要。”④他在阐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时又指出:“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⑤斯大林的这些论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但由于他思想上的片面性,无限地夸大了苏联阶级斗争的形势,把列宁主义简单地概括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忽视甚至丢弃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劳动者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因此,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本质也没有深入探讨,做出理论概括。
我国建国后,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通过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他后来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没能进行正确的估量,错误地把阶级斗争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却没有认真地,深入地探讨,没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1985年4月他同外宾谈话中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⑥同年5月他又指出:“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⑦他一方面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多次阐明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同时,他还阐述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平均主义,应该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邓小平同志经过反复认真地探讨,1992年初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他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⑧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的途径:从生产力方面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关系方面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完善程度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的范围,公有化的程度,按劳分配的范围及实现程度都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说,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仍依赖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途径。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目的与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的辩证统一关系。因为实现一定的目的离不开一定的手段,脱离了一定手段的目的只能是幻想,是不可实现的。同样,一定的手段必须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脱离目的手段只能是盲动,不可能有好的结果。只有把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段统一起来,才具有科学性。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阐明了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又阐述了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的途径或手段,从而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重大的理论课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市场经济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有效经济形式
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探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单纯依靠政府的计划进行调节,从而造成了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缺乏生产经营上的独立性,使本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三大明确了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实践已经证明,实行计划经济的形式不利于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离开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的高度发展,也难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现代化。市场经济既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采取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又是促进生产进一步商品化、社会化的有效经济形式。因此,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10月会见美国客人时就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⑨
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误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实际上,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运行形式以及实现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都同社会经济的性质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运用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也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的形式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只有采取市场经济形式,社会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来实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的状况,使企业真正成为责、权、利相统一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信息传递快,反馈及时,对每个商品生产经营者利益直接的优点,促使每个企业依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避免社会生产同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刺激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态度,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说,要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即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就必须采取市场经济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⑩在全面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在当代社会生产的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可以运用市场经济形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由于市场经济总是同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在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中,市场经济被不同的阶级运用,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服从于不同的社会目的。所以说,市场经济是属于实现一定社会目的手段的范畴。资本主义运用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资本积累,实现了榨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社会主义也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对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作了精辟阐述,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1)正因为市场经济是实现一定社会目的的手段,所以,它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这如同货币一样,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还是姓封的问题。货币已存在于几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被不同的阶级所使用。只有当货币被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时,货币才转化资本,成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消灭后,货币就不再是资本,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需要的手段。同样,只要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起来,置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中,就会使市场经济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有效手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服从于实现社会主义目的
市场经济既然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的手段,但它又总是同一定性质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市场经济实现的社会目的不同。因此,尽管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存在着共性,但由于实现社会目的不同,也必然会使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调节方式等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即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长处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依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客观要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活动发生调节作用,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是通过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竞争机制实现的。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具有盲目性、事后性、短期性的特点,并且是以实现微观经济利益为基础进行调节的。如果社会经济活动完全依赖市场调节,往往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甚至会出现两极分化,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各种比例关系也难以顺利实现。那样,社会经济必然在剧烈震动中缓慢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难以实现。为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成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手段,就必须按照实现社会主义目的要求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目的的市场经济体制,尽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我认为,目前应十分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广大劳动人民摆脱剥削和贫困的物质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就难以巩固,劳动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的就失去了实现的物质条件。当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单一所有制形式,可以依据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分别采取不同的公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形式可以具有多样性,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正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手段。
第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培育各类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了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目的,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措施和手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通过牺牲农民和部分地区的利益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中曾出现过对农民和落后地区的残酷掠夺,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对立,经济发达地区同经济落后地区差距拉大,矛盾加深的状况。我们决不能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应该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方面,避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者之间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巩固各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加强宏观调控,决不是回到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老路上去,而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运用经济杠杆,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调控的重点应是实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
第三,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产权明晰、责任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应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理顺产权关系。既要明确国有资产的范围以及国家作为出资者享有的权益和负有的有限责任,又要明确企业对企业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实现自负盈亏。通过明确界定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使国家从对国有资产的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也为企业实现自负盈亏创造法律和物质条件;二是实行政企分开。在明确了企业对企业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的基础上,企业就可以真正实现自主经营,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主要通过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和经营体制,防止和避免今后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使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日益壮大;四是企业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目的创造物质条件。
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还是企业内部的优化组合,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暂时的失业人员;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保健也不可能仍象过去那样完全由企业负担。为了保证这部分人员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必须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既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必要条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面。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的增强就可以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产生的一些思想观念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同社会主义目的是不相容的。如拜金主义思想的滋长。一些人为了钱,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甚至丧失应有的国格、人格尊严;再如享乐主义的蔓延。一些人热衷于讲阔气,摆排场,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种思想直接危害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如果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削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走弯路,社会主义目的也难以实现。
第五,加强党的建设,搞好清政廉政,切实消除腐败现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目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只有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为人民的利益,为党的利益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是使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根本保证。目前,特别应该重视清政廉政建设,切实消除一切腐败现象,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使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从而更好地发挥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保证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服务。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2页
③《列宁全集》第6卷第37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18页
⑤《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6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149页
⑩《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第16页新华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