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加强论文,德育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根据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意见的要求,针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德育规律,提高德育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拟就如何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必需提高德育认识
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德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在1989年政治风波平息之后,邓小平同志又说,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反思,大家对高校德育重要性又有了重新认识。特别是中央德育意见颁布后,一般说来,大家对高校教育,德育首位的原则是认同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德育首位原则仅仅是一般性的认同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较深层面上理解和把握德育首位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高校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仍然存在要进一步提高德育认识的问题。
1.要把认识真正统一到德育首位原则上来。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要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在培养人,在于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这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兴衰,是具有战略全局性的大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德育首位的原则应坚定不移,丝毫不能马虎。
2.要努力摒弃德育只软不硬,只虚不实的思想观念。一个时期中,高等教育中淡化思想政治教育,重才不重德的偏颇的价值取向使高校德育工作处于虚幻说教,软弱无力的状态,积弊甚多。要改变这一状态,就要澄清模糊认识,变空洞的说教为活生生的教育内容;变单调呆板的形式为生动活泼、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硬化德育指标,借助德育载体,将德育真正落到实处。
3.要切实改变德育不需要投入或需较少投入的观念,根据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加大德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建立完善德育机制
贯彻德育首位原则,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面对不断变化的德育工作新形势,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德育工作机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只能是实事求是。一般说来,这个德育机制主要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运转灵活、保障有力的管理体制,为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党中央德育意见明确指出,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这就改变了过去往往认为德育是党务工作,行政系统不管,致使德育工作空对空,很难落到实处的弊端,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提供了组织保证。
2.建立系统、规范、科学的德育工作制度,为德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根据中央德育意见的要求,结合高校德育工作实际,针对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考核评估、德育组织管理等,制订出一套既规范科学,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整个德育工作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对保障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制度作保障,德育工作永远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3.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德育工作队伍,为德育工作提供干部保障。体制理顺了,制度健全了,德育工作的成败得失,决定性的因素在干部,在于有没有一支素质好、能力强,团结战斗的德育工作干部队伍。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德育工作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之更好地承担起高校德育工作的历史重任。
三、大力拓宽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的选定,要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充足而全面的道德“营养”。党中央德育意见要求,要在进行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坚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美育和心理卫生教育,这些都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德育内容的各个层面,我们应该全面把握并真正将这些教育内容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着重明确以下几点:
1.高校教育中,成才教育是核心。高校教育归根结底是成才教育,因此,高校德育必须紧紧围绕成才教育这一核心,将成才教育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当代大学生,大都有着强烈的成才愿望,渴望成才,报效社会,报效祖国,我们的成才教育力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广大大学生的成才愿望之间,寻找结合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努力造就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校德育中,政治教育是重点。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强调政治教育,就是要保证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是要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既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是更重要的,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有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中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需要。
3.高校德育中,品德教育是基础。由于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中、小学德育衔结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基本道德水准普遍不够高,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法纪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偏颇。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学生基础文明和基本道德教育,才能使政治教育建筑在一个比较牢固的基础之上,也才能使学校德育真正奏效。
四、丰富强化德育载体
党中央德育意见要求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育人作用,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学科、课程与德育的有机结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管齐下的德育格局,使学校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教育性,都具有德育功能,利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德育载体,进一步强化德育效果。
1.课堂教学是德育主渠道。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课堂教学,各科教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都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因此,要充分重视并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加强“两课”教学改革,切实实现“两课”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其次,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增加人文学科选修课程,并力求按照各学科的不同特点,促进各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强化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2.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作为课堂教学有益补充的第二课堂活动,既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它以学生自愿组织参加的各类社团(协会)为依托,采用书法、绘画、摄影、演讲、论辩、舞蹈、演唱、集邮等各类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同时,也使学生在接受到各类技能训练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完善了人格,提高了思想觉悟。因此,在加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的同时,要积极扶持、帮助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巩固并逐步扩大第二课堂活动的德育成果。
3.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接受工农群众的再教育,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对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和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的巨大力量,从而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和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因此,我们要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办实事、做贡献,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
五、不断优化德育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决定人。一个学校的德育环境状况如何,对于德育效能的发挥,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从各个方面,不断优化德育环境。
1.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严谨求实、积极进取的良好校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浓厚学风,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这是育人的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因此,我们要下大气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使整个学校师生员工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使学校学习风气、学术空气、道德状况、工作作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能处于一个较理想的状态或较高的水准,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2.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党中央德育意见要求,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要坚持让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坚决抵制任何腐朽、消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为学生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互助友爱,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身心愉快,更富进取精神,这既是有效实施德育的必要条件,也是德育的享用功能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大力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新风,通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正确对待、合理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珍惜友谊,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4.加大物质投入,改善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活动场所、生活休息场所、校园环境、各类设施、配备情况等各个方面。它作为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直接的影响。我们要努力改变过去的德育不需要物质投入或只需较少的物质投入的思想观念,适当加大德育的物质投入,不断改善德育物质条件。
5.立足校园,影响和优化社会环境。高校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不可避免地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大环境产生着独特的影响作用。正如党中央德育意见中所指出的,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校独特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不断优化校内育人环境,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