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及其生存论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2)02-0025-07
一
我们把人学看成是一种奠基于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之上、确证属人世界并以解放和弘 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的思想方式及其理论学说。作为一场深刻、持续而全面地影响着现 当代人类文化并具体渗透到诸多人文知识学科领域的思想运动,人学显然不是指某个具 体的哲学学说或学科。按具体的哲学学说与学科来看,人学往往是难以确定其位置的。 但是,人学的更根本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不是必须具有哲学的学科归属或学说体系,而 在于人的问题这一本来恒定但却被遮蔽了的现实性现在变成了哲学理论必须直面的理论 现实性。人的问题的意义显然要大于人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可能定位,至于人学的学说化 及体系化,则不妨看成是一种开放性的和不断创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而言,人学的合 法性是毋庸质疑的。事实上,所谓学科及学说体系本身不过只是人们便于思考和研究问 题而人为设定的,这种设定造就了一种学术传统,但同时也可能与学问本身所应该关注 的对象阈与问题阈分离,进而造成“学术”与现实根本性的、且往往又是自身难以觉察 到的疏离。比如,传统的哲学学说一般来说只是在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 逻辑学)三个总体学说下展开的,传统的哲学学科则大体上区分为基于不同传统之下的 哲学样态(如西方哲学样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样态、非西方哲学样态),以及伦理学、逻 辑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哲学等所谓二级学科。但是,按照上述分类,现在我 们所展开的诸多包括人学在内的具有确定研究论阈及内涵的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社会 哲学、环境哲学、女性哲学等等,则或者由于它们的“跨学科”性,或者由于它们对传 统哲学学说的超越,或者由于它们的论阈与传统的学科或学说范式根本不同,从而难以 归类。
如果说,传统哲学的学科或学说区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种相对的和人为的区分并 且这种区分也未必“科学”的话,那么,由此指责当代的诸多领域性哲学的合法性本身 就是不公平和不合法的。要理解这些新的哲学样态,就应当优先进入并理解人学。从很 大程度上说,人学是承载着上述其它诸多新的哲学样态的主题性的和总体性的哲学样态 ,这些新的哲学样态与传统哲学学科及学说的超越及批判性关联都需要通过人学的确立 及理解体现出来。
人学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所涉及到的范围似乎已经超过了“哲学”,并具体地 渗透到诸多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与技术科学中,这或许是正在实现马克思当年的宏愿 ,即使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融为“一门科学”。人学对传统哲学学科及学说在形式上的 超越同时就是对哲学本身的改造,它并不意味着哲学与现时代诸多人文与知识学科的分 离,而是意味着更具有渗透和引导意义的融合。人学作为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所体现 的正是这样一种学科与学说综合性。
不过,正像并不存在一种所谓哲学与人文知识的当代分化一样,人学所体现出的学科 与学说综合性并不意味着人学已经等同于人文知识而不再属于“哲学”。当代哲学之成 为人学,意味着哲学应当承担起对当代诸多人文知识及科学知识的整合与反省功能。因 此,人学当然还是哲学,并且,如果人们所赋予哲学的还是爱智慧的那种原初意义上的 理解,而不仅仅只是抽象的形上学建构或者是外在的知性图式,那么,人学未必一定要 从名誉上“取代”哲学,哲学就是人学。但是,如果我们需要反省并有助于缓解某种“ 哲学”与诸知识或知识化的人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的紧张对峙的分裂状况的话,那么人 学作为强调当代哲学主旨的称谓就绝不只是出于某种权宜,更不是出于所谓策略考虑。 人学所彰显的意味正是当代哲学尚未充分意识到的,或者说是刚刚意识到却又被迅速消 解掉的人的总体性与历史性。人学的创构与阐解与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走着同一条路。
二
所谓人学,不外乎就是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而诸多以人的问题为中心的领域性哲学 ,都可以直接看成是人学的具体运用。在诸多当代的领域性哲学中,人学确乎同于一个 总体的领域,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人学本身在强调其人本旨向时必须介入和渗透到 具体的研究领域。我们说人学是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恰恰是因为当代哲学具体地介入 和渗透到人的诸多具体问题领域,使哲学与人的现实的生存活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联系 ,进而实现了哲学主题的当代转换。因而,人学研究要走向深入,就必须考虑到自身范 式的转换问题,真正深入到诸多问题哲学或领域性哲学中,在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中贯彻 哲学。这对于人学的进一步研究实际上提供了某种设想。坦率地说,人学研究的现状并 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它所表现出来的状况与它应当蕴含的内容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研究 者那里,人学往往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人学研究的话语表达也显得空疏,缺 乏思想张力,好像人学除了说大话语,做思想启导,就无法谈论具体问题。另一方面, 在涉及一些根本的理论问题时,往往暴露出一些研究者视阈偏狭、力度与功夫都欠缺等 问题,事实上,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总是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和回避掉了。这样一种 上不上去也下不下来的情形基本上是目前人学研究的状况,当然,上不上去与下不下来 这二者之间又是互为因果的。理论上上不去,也就缺乏深入研究具体问题的能力,因而 在理论上也就难以取得大的创建与收获。
人学研究的理论困境在于,当它致力于弘扬和阐发人的主体性这一思想主旨时,既凸 显了当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也强化了当代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断裂,这实际上 又忽略了传统哲学的形上学形态及认识论哲学形态与哲学的爱智本性的内在关联。实际 上,人学对于主体实践活动的当下性崇拜所显示的就是某种爱智本性的匮乏。传统哲学 所构建的那些论阈不应该全面地推广到当代生活领域,但它在现实上的无效并不意味着 可以抹杀其关联于现实思想的深刻的潜在性。本来,是否能够通过人学揭示蕴含于传统 哲学中的深刻的思想性,本身就决定着人学是否可以存在于传统之中,也确定着由它所 主导着的当代哲学的历史底蕴。但是,一旦与传统的割裂反过来使得人学从形式上获得 了某种当代的自足,人学就可能一味地强调与传统的断裂,甚至于干脆抹去历史。
这种情形直接制约着人学研究的深度。人学以确立主体性为己任,这是一种借助于实 践观从而成功地解除了对认识论模式过分依赖的主体性,主体性从而成为主观性的实践 样式。但实践样式本身就把自己看成是一种单向性的和自明性的主体结构。主体性的解 放与弘扬似乎一直就停留于要么个体要么类的两极模式,至于二者如何现实地、有差别 地统一于一体的社会历史结构,似乎一直就在主体性的视野之外,以至于主体性本身就 已经颓变为一种新的话语乌托邦。总体性意识一旦成为某种强制性的话语系统,也可能 成为抹杀现实个体差异的“恶”的总体性。当高唱着主体解放的赞歌时,“主体”或许 并没有意识到“他者”(other ego)与“主体间性”的存在,甚至于在严重的情况下, 连自我启蒙的意识也在这种主体性的自我炫示中丧失了。主体性的凯旋与主体性的黄昏 不过是同一个主体性话语的不同呈现形式,至于它所现实关联的人的生存活动,恰恰又 在这种话语的频繁操作中被掩遮了。
人学理论的这种研究状况,可以看成是主体间性以及相应的交往意识的缺乏,从理论 结构上看,在于实践主体的自我批判机制的匮乏。而最深层的理论症结则在于人学在关 涉着当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批判性关联的本体论问题上缺乏建设性的理论创构。
三
无疑,人学的本体论问题,必须要融入整个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问题中考虑,人学 的本体论就是当代哲学本体论的表现形式,人学研究的本体论困境也就是当代哲学本体 论转换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当代哲学本体论转换的理论起点是明确的,就是要反叛并废 黜传统哲学超验性的与实体性的本体论,通过这一工作,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已经和正 在实现从抽象的形上学向关怀现实生活世界的人学的转换。但是,当代哲学本体论转换 的目标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确认。就时下思想文化界浓郁的后现代氛围看,当代哲 学仍然难以进入本体论的自觉理解与建构。然而,要真正实现当代哲学及人学的自我理 解,就必须让当代哲学本体论转换的目标彻底浮出界面并得到可靠确立。
要实现当代哲学形态及其范式的根本转换,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结构及其形态就必须有 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众所周知,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含义就是指由柏拉图所开创, 且由亚里士多德直接确立起来的研究存在何以在的学说,它以纯存在的确立为出发点, 通过一系列抽象的、实体性的概念范畴的演绎构成一种纯粹原理体系,而它所确证起来 的则是一个绝对地超越并否定着现存世界存在意义的超验的理念世界,这样一种立足于 超验意识与实体性思维方式的本体论范式在后来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不断巩固和加强 。因此,从严格的学术与哲学史的意义上看,超验性与实体性乃本体论的固有特征,而 本体论的抽象的、外在的思维方式与本体论的理论形式是直接融为一体的,因而,当代 哲学反叛本体论的超验性及实体性,同时也就势必否定传统本体论在当代哲学中的存在 意义,反叛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必须同时否定本体论的理论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 必须在本体论的本来意义上去定位本体论,那么可以肯定,作为当代哲学主题形态的人 学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本体论。
然而,说人学不存在本来意义上的本体论,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能够阐释并反省人学 形态的理论基础。如果说传统哲学的抽象的形上学形态是直接建立在超验的、实体性的 本体论之上的,那么,当代哲学同样也存在着自身具有本体论意蕴的理论基础,这一基 础就是生存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曾经明确提出并阐释过,却因种种原因并没有理性地 确立起来的生存论本体论。从传统的、超验的、实体性的本体论转向感性的生存论本体 论,也即当代哲学本体论转换的内涵,这是整个哲学基础、的尚未完成但从其内在理路 上却又是必然要实现的根本性的转换。因此,当代哲学及人学的具有本体论意蕴的理论 基础就是生存论本体论。所谓生存论,即对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理论阐释与自 我批判活动,是关于人生存的根本理论,它要求把经验的、感性的生活作为哲学活动的 直接出发点,要求超越对人生存的流俗性的和实存性理解,自觉地把人的生存看成是一 种既超越于一般存在物,又与周围世界关联着的意义性存在。生存论既强调个体生命存 在的意义,同时这种理解本身就内含着对于人生存的整体性的和历史性的理解,生存论 本身就表达着一种关于人的应然生活的追求、理解与引导。作为对应然生活的构想,生 存论也应当是某种类型的形而上学,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仅仅只是漠视生活世界的抽象形 而上学,而生存论本体论则直接就是由生活世界所承蕴起来的、并内在地超越于生活世 界之上的形而上学,是通过倾听和阐解自身生存实践活动从而开垦出的生存论形而上学 。反过来说,生存论形而上学不过就是人自身生存实践活动的深层意蕴与结构。
当然,这倒不是说,本体论的话语权力仅仅只是属于传统哲学。我们当然也可以把生 存论径直看成是本体论,其实,我们接受本体论这一话语恰恰是希望它能够表达一种生 存论的根本关怀,本体如果首先不是生命本体,它会是什么东西呢?一些中国哲学家们 总是愿意把“本体论”(Ontology)译为“万有论”(陈康)、“至有论”(张君劢)、“存 有论”、“存有学”(唐君毅)、“有根论”(张岱年),是很有道理的。而且,在希腊先 哲们自觉地建构存在论时,原本就是将其建基于生存论关怀上的,追问存在何以在的根 本目的就是要揭示并诠释“生存之道”,这是本体论应有的理论意蕴。但是,本体论的 超验的、实体性的理论形式却逐渐疏离了其理论意蕴。可见,一旦把本体论的理论意蕴 与其理论表现形式区分开,本体论这一话语仍然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从生存论的意义上 去理解本体论,也是对本体论应有的理论意蕴的还原,这就是当代生存哲学之理论基础 被称为生存论本体论的缘由。尽管是一种语义的重复,却也极有意味,蕴示着对形而上 学的根源性理解。这种根源性理解同时意味着对于本体论应有的生存论意蕴的揭示与还 原。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由生存哲学所开启的本体论转换之所以尚未完成,或许并不 在于所谓生存论的本体论意味尚未被人们所广泛认同,而在于传统本体论所蕴含的生存 论蕴含在形式上的生存论转向中被无视了,但这一蕴含仍然作为一种深切的惦念留存于 文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因而,就像传统在流变中已稍然地获得了某种可传性一样, 滞着于传统本体论的生存论蕴含,往往就在人们轻率地宣称形而上学终结时就已经获得 了新生。从这个意义上,本体论与生存论的疏离;并不像人们一眼看上去那样明显。只 不过,如果真的能够通过生存论而理解本体论,我们也许就会自觉地把当代哲学及人学 的理论基础直接确立在生存论之上了。
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还须弄清:既然西方生存哲学已经明确地提出了生存论本体论,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种生存论本体论却没有能够成为人学的理论基础?
西方生存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真实生存及其根源,不过在作为一种思潮的生 存主义哲学中,这种努力仅仅呈现为感性个体生存论。应当说,这种生存论本身就根源 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人的生存境况。超验传统日渐式微、社会向度趋向技术化、特 别是法西斯主义肆虐迫使个体生存陷入了孤独、压抑、焦虑与被抛的境况,而这种境况 在生存主义哲学家看来恰恰是理性主义传统在当代西方社会强势推进的结果,因而,强 调感性个体生存的意义,就必须诉诸于非理性主义以清除理性主义传统。但是,用非理 性的方式所支撑起来的感性个体恐怕只是清除传统理性主义的一种可能的方式,而且, 仅仅通过非理性的方式所支撑起来的感性个体恐怕也只是一种并不健全的个体生存,对 传统的抽象理性的克服终究取决于哲学理性的自我超越。由此看来,如果生存论尚没有 得到一种理性的阐释,那也就难以成为当代哲学人学的自觉的理论基础。应当说,人的 问题的提出直接就是生存哲学的思想贡献,但生存哲学仅仅在非理性意义上强调的感性 个体又直接削弱了人学在整个当代哲学中的总体地位。
当然,强调感性个体并没有错,个人的独立性仍然是当今社会与文化所面临的主要问 题,也是人学研究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这里的感性个体绝不只是与超验性相关 联的、与人的社会性生存样态故意对立起来的非理性的孤独个体,在更大、也更加合理 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中,感性个体本身就是与人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及其现实的公共性 要求相统一的生存样态,本质上是一个理性问题。事实上,总是在感性与超验之间思考 感性问题并把非理性的生存与人的整体性生存对立起来的做法,本身就是没有彻底跳出 超验传统与实体性思维方式的表现。比如说,萨特对于个体本体论的确立方式就完全是 实体本体论式的,这与他有关生存自为性的理论是极不和谐的。因此,感性个体生存论 至多只是生存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学的生存论,而不足以作为整个当代哲学人学的生存 论基础。当代人学的生存论基础,必须从马克思思想资源的创造性挖掘与理解中开垦出 来。
对生存论的理性的阐释取决于理性的历史规定性及社会规定性的生成,而要完成这一 建构性的工作,就需要在对西方当代人学思想的清理批判中自觉地引入马克思的人学思 想,并建立起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的批判性的和建设性的对话关系,实现人学理 论从西方范式向人类性范式的转换。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正是这一转换进程的关键环节 ,当代中国人学的意义即寻求一种建立在自身人文传统的当代转换之上、通过借助并创 造性地诠释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从而展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的批判性 关联。在人学的世界性的舞台上,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一方面由于其时代与民族关怀从 而具有典型的非西方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它所应当纳入的世界文化视野从而具有人类性 意义。确立起人类的生存论关怀,乃当代人学的历史使命。也只有在生存论的人类性被 确立起来的前提下,人学才真正具有并显示出总体性与历史性,尽管这一任务并不是理 论的任务而是人类实践的任务,但人学作为当代“显学”,必须要充分地意识到这一历 史使命。
四
人学之所以成立,从思维方式、思想视野、精神品格以及理论构建上都是直接基于马 克思哲学之上的,马克思哲学不仅内在地参与了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演进,而且这一 哲学所具有的历史底蕴与当代性内涵也必定会启动一场与当代哲学,尤其是当代西方哲 学的建设性对话并在这种对话中进一步引导整个当代哲学的未来走向。哲学理性从形上 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换;对本体论思维方式以及认识论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理论样式的 反叛与废黜;对现代性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自觉反省以及相伴随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 理解与调整,文化精神以及审美意识的感性化取向;以及社会发展主导观念从线性式的 惟经济发展观向注重于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还有当代文化与哲学观 念的巨大变革等等。实际上都深刻而持久地渗透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巨大影响,这些影 响之所以深刻持久,正是源自于马克思实践人学中的生存论蕴含,是这一生存论蕴含的 多向度的时代性呈现。
但是,揭示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生存论蕴含本身又是亟待开展的理论任务。马克思的实 践观并不只是指一种单向的改变对象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也不只是指一种确证着主体活 动之优先性与优越性的思维方式,实践观所蕴含的是人、自然、社会、历史等等要素的 相互关联性。实践观之所以成为当代哲学的特征,在于实践观深深地贯注着对于当代人 类生存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理性的、历史的理解。实践观蕴含着人、自然、社会以及历 史在内的生存论统一体的自我认识、反省与理解活动。实践与生存是互释的,这一互释 性一方面意味着主体的实践活动必须要融入生存论的自觉与反省活动,另一方面意味着 生存论必须以当代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作为阐释活动得以展开的本体。建立起实践与生存 的“解释学循环”(同时也意味着破除关于实践与生存“谁先谁后”的或逻辑或经验的 思维取向)乃人学得以确立起来的关键环节。揭示实践观的生存论蕴含,同时也是出于 实现人的自我认识这一根本的哲学目标的需要。与传统时代人们受动性的、匮乏的生存 状况相匹配的是由传统哲学所确立起来的人的自我认识方法与理论体系,这样一种方法 与体系在当代人类生存境况下已不敷运用,但是,在寻求与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相匹 配的自我认识方面,当代文化状况从总体上看仍然是相当薄弱的。人学研究的自身状况 其实是一方面,人学研究所立身其间的外部人文状况对研究本身的制约倒往往很容易被 忽视。但正因为如此,人学研究的理论立场的确立又显得至关重要。把人学的理论基础 确立在生存论之上并赋予生存论一种本体论的意义,从人的自我认识方面就在于形成一 种自觉的生存论意识。这种生存论意识本身也是当代人类文化所追求的自我意识。生存 论当然仍属于主体性理论,但不是那种单纯的占有式的主体性理论,而是一种通过其生 存主体性承担着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之共生价值的责任主体。责任意识当然是由每一位在 世的个体承担并且也必须体现为责任的个体性,但其根据却存在于生存责任的历史性中 。历史是人生存的本质结构,人生存所形成的历史本身就是自身生存的根据,历史就是 存在本身。
马克思哲学就是人学,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也就成为生存论的自觉的理论内 涵。关于人的本质,学术界仍存在很多争论,诸如“个人”、“人本身”、“感性”、 “社会”、“实践”、“历史”、“自然”,等等,都被看成是人的本质的核心概念, 而且这些看法在马克思本人思想中也都有出处。但笔者认为,如果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 质的思考其理论旨向应当在于现实地表达人(类)解放的理论追求的话,那么上述看起来 差别很大的诸种“本质”之间就应该是相互阐释、原则同格的关系,都是人本质的具体 体规定性。当然,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绝不是上述诸规定性的杂糅,而是人生存活 动的具体现实性,作为具体规定性,人的本质又保持着一种反思性与开放性。可见,马 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既包容各种具体生存样态的差异性,又贯彻了一 种生存整全性的生存论构想,这是一种建设性的、开放性的并蕴含着自我批判意识的构 想,这样一种构想当然有理由成为以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为根本目的的当代人学的理论 基础。
收稿日期:2002-01-02
标签:哲学论文; 主体性论文; 本体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社会论文; 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