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社会主义概述_世界历史论文

现实社会主义概述_世界历史论文

现实社会主义概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观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2)03-0092-05

认识社会主义,有必要区分“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前者是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从典型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形态中推演出的、能够完 全替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高级形态,后者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和20世纪特 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形态。过去,我们 在认识上混淆了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界限,因此,在实践中导致急于求成、 超越阶段,观念僵化、改革迟缓等一系列消极后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需要科学 地认识现实社会主义的起源、特征和地位,把握现实社会主义同理想社会主义的联系与 区别。

现实社会主义的起源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作过如下经典概括:“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 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 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 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 形态而告终。”[1]但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母体”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成熟资本主 义。这种情况使一些人怀疑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要打消这种疑虑,坚定社会主 义信念,就必须从源头上认识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现实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产物。人类社会是由“地方史”走向“世 界史”的。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各个民族、各个 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首次开创了 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 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1]因此,“资产阶 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2]“过 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 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2]当落后民族的“国别史”逐步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 史”以后,不论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会程度不同地被纳入 到世界历史的总进程之中。它们的发展受到自身历史传统的制约,也不同程度地处于资 本主义的强大影响之下,受到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支配。例如,1840年以后,自身的正 常发展进程就被世界历史进程所打断,其社会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中国数千 年历史传统的惯性仍然规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给 中国社会带来新的因素,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历史前提。

其次,现实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 的。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哪里确立或产生影响,就会在哪里播下社会主义革命 的种子。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也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主 义革命积累历史条件的过程。这些条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趋于成熟:一是新阶级 关系的出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使 得这些国家也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相“类似的矛盾”。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商埠和工厂的 直接结果,便是创造了中国工人阶级,扶植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诱发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相继出现了一些现代工业,拥有一定程度的现代生产手 段,并且比较集中。虽然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经济关系很不发达,阶级关系不完全成熟 ,但毕竟造就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和客观依据。二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化。资 本主义一经产生,便具有国际意义;资本主义体系的世界性扩张,把共产主义的火种带 到了全世界各个角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培育了真正意义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共产党组织的普遍建立。落后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 变革,催生了新的阶级力量,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与落后国家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开辟了广 阔前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应运而生。

再次,现实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资本主义的扩张一方面导致经 济“全球化”,另一面又造成“全球分裂”,抑制落后国家资本主义因素的发育。落后 国家现代化起步晚,具有“后发式”特点,在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很难通 过传统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就中国而言,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民族资产阶 级,要求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 但它遇到的阻力不仅来自国内的封建势力,更来自国外的帝国主义势力。帝国主义虽然 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却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它宁愿维护一个没落的封 建制度,也不愿扶持起独立的资产阶级。中国的民族工业只能在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中国 时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多次发动独立的政治运动都被外来的帝 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联合扼杀。因此,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得相当缓慢。在鸦片战 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9年间,中国仅仅积累起17%的近代工业,而农业和手工业 仍占全部经济的83%。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一出生就遇到了强大的竞争 对手。要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必须冲破帝国主义体系,另 辟蹊径。这就是中国发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原因。因此,走自己的 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最后,现实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帝国 主义挑起的世界大战,时常激化落后国家的社会矛盾,使这些国家极易形成爆发革命的 形势。如果这些国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数量的产业工人存在,有无产 阶级的政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有英明的革命领袖,那么,这种革命就很 容易被纳入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体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往往通过偶然性为自 己开辟道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倾销、资本输出和军事侵略把其本身固有矛盾 导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转嫁给落后国家。它们以落后国家的普遍贫穷、社会动荡为 代价,换取国内矛盾的暂时缓和与政局的相对稳定,推迟了国内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在中国,帝国主义的危机则更多地转嫁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身上。于是,广大农民 揭竿而起,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因而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依靠力量。 帝国主义引发的世界大战催化了无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将落后国家纳入世界发展的总进 程。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 成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是偶然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以此为前提走上社 会主义发展道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但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却 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认识这个问题是认识现实社会主义与理想社会主义的关键。社会主 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但在什么地方首先实现这种代替,是“一国胜利”还是“共同胜 利”,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等等,这些问题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 而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存在着很大差别。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党人就开 始了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俄共(布)理论家布哈林在《过渡时期经济学》中指出,世 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是从最薄弱的、国家资本主义组织最不发达的国民经济体系开 始的。对此,列宁指出,“是从‘比较薄弱的’体系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 发展,我们是什么也办不成的。”布哈林又说,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后,容易取得这次 胜利的原因就辨证地变为产生巨大困难的原因了。列宁评论道:对。布哈林接着总结出 一条革命原理:世界革命过程是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那部分体系开始的,那里的 无产阶级比较容易取得胜利,但新关系的形成却比较困难;爆发革命的速度同资本主义 关系的成熟程度和革命类型的高低程度成反比。列宁把这句话中“最低的那部分”修改 为“不是从最高的”;“成反比”修改为“不是成正比的”[3]。列宁的这一修改,克 服了布哈林思想中的极端倾向,实际上同意了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认识的重大修正。第四 国际理论家、比利时学者曼德尔也注意到这种现象。他说,“帝国主义一方面妨碍着社 会主义客观条件在落后国家的充分发展(即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又妨碍着社 会主义的主观条件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发展(即无产阶级意识的充分发展)。正是这两个 方面相结合决定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形式。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先从俄国这样 的国家开始,但只有当革命扩展到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以后,才有可能建成社会主义 社会。”[4]这一思想包含着真理的成分,即“理想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建成。经 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只能从本国国情和所处时代出发建设“现实社会主义”。

现实社会主义的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的基本 特征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其他的特征都是这个基本特征的引 申。显然,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条件现在并不完全具备,或者说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现实社会主义带有区别于理想社会主义的鲜明个性。

(一)空间的区域性。理想社会主义具有世界性。它依赖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奋斗 ,否则就不能实现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自行消亡。现实社会主义带有地域性。资本主义 的发展刚刚经历几百年,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上升状态。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 就不容易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并取得胜利,而只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 弱环节首先突破,从而使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表现为区域性。但是,“区域性”不等于 封闭,不等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证明,“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闭关 自守的做法,只能阻碍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现实社会主义只有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从 中汲取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才能维护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特色。现实社会主义只有处 理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才能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中站稳脚跟。

(二)形式的民族性。现实社会主义还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而是和特定的“民族 ”联系在一起、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的。在政治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 其突出特征。邓小平指出:“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 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5-1]在经济上,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计划 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也主要是通过国家所有制实现的。这是现实 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共性。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最终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越来越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而社会主义 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 主权不可能消解。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上 仍然发挥主导作用。国家的职能是通过共产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实现的,并 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加以维护。

(三)过程的长期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尽管看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但在 实践中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曾有过“ 跑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经历。现在人们认识到,“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 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 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5-2]实现理 想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过程。这种长期性的实质就在于,理想社会主义的物质经济基础 需要长期建设,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地位将长期存在,因此两种社会制度的并 存是长期的。从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看,当代资本主义正在稳定发展,还没有出现不日 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先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通过调整还具有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的余地和空间;资产阶级的统治经验、比较优势及调节社会矛盾所必须的物质基础 和政治手段,还能支持它免遭社会主义革命的冲击。从社会主义的发育程度看,它与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消除,表明 社会主义必须经过一个“长程发展”。就中国而言,争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 家的发展水平,将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四)发展的跳跃性。国外学者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起始时间和存在规律,提出了资本 主义国家发展梯队的理论,认为第一梯队包括西欧和美国,俄国属于第二梯队,发展中 国家基本上属于第三梯队。原苏联科学院历史学家戈里诺夫认为,第二梯队国家通常在 发展阶段上落后于第一梯队,因此发展具有追赶和跳跃的性质,但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实 现社会现代化的阻力最大[6]。这一“阻力”的客观存在,致使许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的国家跨越了独立与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直接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落后 国家的人民要“追上别国的人民”,只能通过“跳跃式”的发展来实现。这种“跳跃” 既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也表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邓小平指出,发展太慢不是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每隔几年要上一个台阶。实现“跳跃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肯定成果。至于“跳跃”是否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列宁 在总结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时已经对此进行了哲学论证。实际上,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 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的政策与实践。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取得革命胜利、基本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及时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革命转向建设,把发展生产 力作为根本任务,以此为主题展开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跳跃式”的发展符合客观规律 ,否则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欲速不达。

(五)道路的曲折性。邓小平揭示了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反复性和实践道路的曲折 性,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 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从一 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5-3]。现实社会主义取代 资本主义的情况与从前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资本主义是从封建社 会的母体内产生的,一经问世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迅速扩张为世界体系。而现实 社会主义一经产生就面临着强大的资本主义对手,并且长期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各方面的 比较优势之下,这就预示着现实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艰辛。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演变的历 史教训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共产党人应该按照列宁提出的要求,“极其谨慎 小心”地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巩固社会主义。

现实社会主义的方位

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目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社 会的历史定位,也是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而如何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列宁所 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是在进入这个阶段之前的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一种观 点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上仍然属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并未进 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延伸 [7]。这些说法都认识到了现实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揭示现实社会 主义与理想社会主义的关联,全面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势。

(一)现实社会主义是与当代资本主义并行发展的阶段。共产党人坚信,社会主义将最 终在全世界取代资本主义,但这只能是理想的社会主义,而不能是现实的社会主义。至 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将如何取得胜利,还有待那里的社会主义力量在实践 中去探索,并用事实来回答。对于正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首先要把本国的事 情办好,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不仅与理想社会主义存在着巨大的历 史性差距,就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许多方面还有相当大的现实性距离。用邓 小平的话说,虽然也在建设社会主义,但还“不够格”。由此决定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 义要与当代的资本主义长期并行发展。这种“并行”,既包括制度的并存,也包括过程 中的对立统一。

(二)现实社会主义是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初始阶段。“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 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8]这个论述指出了现实社会主义与理想社会主义的联 系,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资本主义本身的高度 发展不断为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物质经济基础,现实社会主义的飞速进步为社会主义制度 走向成熟不断积累条件。现实社会主义并不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之外的独立社会形态, 而是理想社会主义在特定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特殊表现形式。实际上,现实社会主义 已经包含了理想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要素。

(三)现实社会主义是实现理想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准备阶段。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 纳看到了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想到,也不可能预见到, 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进行的现代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发生在工业先进的西方土地上,却发 生在农业的、基本上是前资本主义的东方土地上。但这正是20世纪的历史所走过的道路 ,没有什么能够说明(在可预见的未来),历史会反转过来。……成功地夺取政权的马克 思主义革命者……建立社会主义的愿望多次因为缺乏物质和文化的先决条件而受挫。他 们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上,而不是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身 上。这就产生了要在不放弃社会主义目标和革命精神的条件下建设现代经济的两难处境 。”[9]1992年,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一个全新的概括 ,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 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正是解决这个“两难处境”的一把钥匙。它实现了在现实社会主义条 件下,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一般与特 殊、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它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独 特规律;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是培育社会主义因素的共同途径,是实现理想社会主义的前提。而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则更多地体现了理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这样一来,便从社会 主义本质的高度搭建起沟通现实社会主义与理想社会主义的桥梁。因此,社会主义先决 条件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过程。

收稿日期:2002-05-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现实社会主义概述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