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三三一医院 412000
【摘 要】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因素,研究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应用PICC的肿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时间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2例患者,总结两组患者的感染因素,研究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提出有效护理对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说明针对性能够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感染的发生。结论:肿瘤患者发生PICC感染的因素有多种,医护人员要提高操作水平,做好消毒工作,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感染因素;护理对策
PICC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为患者治疗提供了无痛性静脉治疗通路,肿瘤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化疗,而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必须的静脉通路,但增加了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1]。本研究对肿瘤患者PICC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护理对策,现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应用PICC的肿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时间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15例,年龄在45-6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8.4±1.2)岁;参照组32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14例,年龄在43-71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1±1.4)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对导管中心、尖端或接头位置进行病原菌定量培养,发现有微生物生长(>cfu);置管穿刺点2cm以内的出现红斑、硬结或触痛的情况,同时伴有发热、穿刺点溢脓等其他感染症状;触痛、红肿,插管位置沿隧道式导管皮下走行,无血流感染情况;出现菌血症,抽取外周静脉血培养结果为阳性,存在临床感染表现特征,无其他血流感染源。
1.3感染因素
1.3.1与PICC置管操作有关
在进行PICC置管操作前,操作区域内的空气、地面未经过消毒处理,操作者未按照规定穿着操作服,降低了无菌防护。在对留置管的导管进行预处理时,仅按照常规的肝素液冲管规定冲管。在选择静脉时,选择的是头静脉,由于瓣膜较多,就增加了反复送管的几率,对血管内膜造成了损伤。在固定导管时,使用的是3M透明敷料,在温度较高或出汗较多的情况时,患者穿刺点的皮肤发生潮湿的情况。
1.3.2与导管的移行有关
在患者带管期间,外露的导管在肘窝的位置,容易向血管内移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1.3.4与患者自身状态有关
肿瘤患者在化疗后,白细胞的计数低于4×109/L或者在骨髓抑制期,这降低了患者身体免疫力,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而患者缺乏对导管自我维护意识,没有掌握维护方法,也增加了感染率。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护理对策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方式,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3.1置管护理
肿瘤患者在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或处在骨髓抑制期间、易感染期间,因此,在这段时间要避免置管。选择的导管要具有防返流的作用,柔韧性好,生物相容性高,产生的不良反应小[2]。在操作前,使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20min,用消毒液对地面消毒,操作者在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实施。对导管的处理在传统的肝素液冲洗基础上,将5mg地塞米松稀释成5-10ml溶液,充分浸泡导管后进行穿刺,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起到抗过敏的作用[3]。穿刺部位首先要选择直、粗、瓣膜少的静脉,其次才能选择肘正中的静脉,穿刺位置要在肘窝上二横指的位置,从而防止肘部在运动时造成导管移位的情况,降低感染的风险。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要彻底,可以使用酒精消毒3次,碘消毒3次,消毒的范围是穿刺范围的10×10cm,在操作时,顺时针、逆时针交替进行消毒,不脱碘,自然待干,这样有利于碘离子的释放,达到消毒时间长久的目的[4]。
3.2导管的固定
在敷料的选择上,要使用透气指数高的无菌敷料,保证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降低发生局部感染的几率。同时,用施乐扣将导管外露的部分固定,避免导管的移行,降低感染的发生。
3.3封管的处理
在使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后,用肝素液封管,盐水冲洗时防止药物在附着在导管内壁,发生结晶的情况,而肝素溶液中含有抗菌活性的防腐剂,对血栓和纤维蛋白的发生沉积产生抑制的作用,这就破坏了微生物在导管中的定植场所,防止感染[5]。
3.4观察和感染的处理
在患者化疗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穿刺点及置管肢体上臂围、隧道的反应,在疑似感染时要及时进行细菌培养,明确病原学诊断。对患者在留置导管期间发生感染时,要根据感染情况,及时做细菌培养,排除感染源,使用敏感抗生素,做好观察记录工作。
4总结
PICC是一种有效的静脉输液途径,在临床治疗上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并且减少药物输注带来的不良并发症,但肿瘤患者置管时间较长,化疗药物的刺激性较大,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因此,防止相关感染成为PICC的重点。本研究针对PICC相关感染因素,选择我院收治的病例,采用不同护理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针对性护理能够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因此,医务人员要加强操作技能,加强对感染的预防处理,从而使PICC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窦启金.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3,22(15):150.
[2]陈丹.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因素分析及防控[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7):2279.
[3]陈萍,李莎莎,张庆等.质控小组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及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12,41(11):1125-1127.
[4]李浩,于静蕊,李志强等.肿瘤患者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穿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5):4110-4112.
[5]李青,陈影,樊雪茹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海南医学,2012,23(13):152-153.
论文作者:刘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1
标签:患者论文; 导管论文; 肿瘤论文; 静脉论文; 发生论文; 因素论文; 操作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