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劳动形态变迁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劳动形态变迁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劳动形态变迁

●常 瑞

摘 要: 辩证唯物主义是把现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劳动问题,首要的是立足物质资料生产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探讨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运用矛盾法分析劳动这一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历史主义出发研究劳动所处状态的变化,也就是劳动形态的变迁,持续深化对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方位的认识,从根本上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发展观。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 劳动 劳动形态 变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审视劳动问题,最基本的观点是“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在人类历史上,劳动只要与自然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就能不断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与此相关联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必然伴随着劳动形态的变迁问题,这也是认识劳动本质的一个重要基础。

一、劳动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时,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总的前提,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和物质生产力这两部分的矛盾运动,是认识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实质所在。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往往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开始。物质资料生产作为总的前提,那么,它是否还有作为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前提,也就是说,是否存在这个前提的前提。探讨这个问题,目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一步挖掘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使得人们无论对人类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都能对社会形态的实质有客观的认识。

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止于物质资料生产这个前提,而是进一步往前推,探讨支撑物质资料生产的力量,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力量或者本位力量。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更创造了数以亿万计的物质资料生产,可以说,劳动就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使人脱离动物界,进入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因此,劳动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就是研究人类历史运动规律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对劳动这个最初始的现象,必须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研究,弄清楚劳动这个统一之物的两个部分的矛盾运动是什么?这个矛盾运动推动劳动发生哪些形态变迁?这样的形态变迁是否使劳动处于本位力量的方位?等等。对此,只有从历史主义的方法出发,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对劳动作辩证分析研究,聚焦劳动的矛盾方面,找出劳动形态变迁的轨迹及规律,发现不同时期劳动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劳动的历史观和实践观,进而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形态及实践路径进行科学探讨,着力使劳动成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本质要素,这一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舒适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还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对劳动的矛盾法分析

恩格斯指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是从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或者生产资料的意义上来讲的,只有这样,劳动才有把这些材料转化为财富或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劳动创造财富必须满足两方面因素,一是劳动的存在,也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二是生产资料的存在,在原始社会表现为人们生活的大自然场所能够提供的材料,在阶级社会则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就构成了劳动这个统一体的两部分,既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同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来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是这对矛盾的重要表现,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统一。

总体而言,胡宏的哲学属于宋明理学范围,但与其他道学家相比较,他之于本体论的构建贡献了赋有个人特色的理论——性为本体,继而开拓了儒学发展新的思潮,进而使得探究宋代儒学有了三个方向:理本论、性本论、气本论,儒学至此之后迈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受到他的影响,甚至宋朝的官方哲学即为朱氏理学。胡宏心性论也影响了陆氏心学,使其在宋明理学宅术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总而言之,胡宏开辟了新的风向,他的学术思想别具一格,影响极大,是儒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笔。

奴隶社会以全部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私有制为基础,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大部分是奴隶,形成了以劳动奴隶化为主导的社会关系。原始公有制的崩溃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劳动力所能生产的东西超过了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数量,劳动力获得了价值。而这个时期的部落战争,则使战俘更多活下来为经济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奴隶制开始形成。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大量奴隶的规模化劳动和分工,很快就成了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式,同时也创造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即奴隶与生产资料完全分离,劳动者必须把劳动的身份让度给奴隶这个“中介”,才能与生产资料实现统一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原来的劳动本位逐渐演变为劳动的奴隶化为本位(此处不含奴隶主解放出来后进行脑力劳动的情况)。随着生产工具的改善、劳动者技能的累积,土地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绝对私有制开始被大土地所有制所代替,历史上的许多奴隶制国家通过一系列改革变法,产生了封建主和农民,劳动本位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发生形态变迁。

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统一,形成了简单的以劳动本位为主导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单个人无力同自然界斗争以保持生存生活所必须的资料,劳动者只有对自然界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使用石器工具开展简单协作,进行自然分工和平均分配,形成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才能在原始环境下生存下去。这一时期,劳动尽管是简单操作性质的,但无疑是整个人类的最本质的活动,劳动的本位价值也充分显现。同时,社会发展必然饱含着否定自身的因素,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劳动者能力的持续提升,出现了社会大分工,到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剩余财产越来越多,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产生,部分劳动者开始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因此,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变化过程中,原始的、简单的劳动本位也开始出现动摇。

封建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有统一、有分离,形成了以依附土地劳动为主导的社会关系。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进行剥削。这个历史时期的劳动者大多是佃农身份,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只有租种地主的土地才能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还有一部分是自耕农,本身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或者租种一部分地主的土地,以此获得支持生活的必需品。这一历史时期,劳动者就是农民,劳动方式就是自耕或租种土地,一部分劳动者通过“佃农”身份与生产资料相统一,一部分劳动者直接与生产资料相统一,获得自给自足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主导地位,使劳动必须依附在土地上才能产生价值,形成了以土地为劳动基础的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生产效益在资本生产出现后逐渐式微,资本的强大创造力推动劳动形态不断发生深刻变迁。

在劳动这个统一物的两个方面中,劳动者属性是中性的,不具有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同,使人类社会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形式。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五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社会形态。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中,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差异,劳动者地位不同,劳动形态也有不同表现。

三、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劳动形态变迁

谓体是小句的核心成分。一个句子想要表达的内容主要取决于谓体。谓体是小句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表达“动作、行为、存在、变化或意愿”[14]。因此,主要动词成分在小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例句(1)中,这一结构可以用树形图表示出来,如图5所示。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矛盾的重要方面。从生产关系构成来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着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本有两种,分别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和以私有制为基础。在公有制为基础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归人们共同占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统一,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是平等的经济关系。在私有制为基础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既有有产者也有无产者,也就是说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存在不统一的状态,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平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劳动者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劳动形态受所有制形式的影响,这种影响决定着劳动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挥的价值作用。

劳动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生产力构成来看,劳动者是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和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历史发展来看,劳动者是历史以来就存在的,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一方面,劳动支撑物质资料生产,提供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再生产的物质积累,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最终也是劳动的产物,因为这些主要是人类智力劳动带来的各方面成果。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根源就是劳动者的劳动产物,是这个最活跃、最富创造性的要素推动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对劳动这个最初始现象的分析也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代表着生产力的水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为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代表着生产关系的形态。这两者的矛盾运动影响着劳动形态的变迁,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统一时,劳动创造财富彰显得最直接、最彻底,形成的劳动本位状态就最为显著。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时,劳动需要通过某种“中介”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统一,劳动主体就得让位于“中介”力量,处于非主导地位。犹如辩证法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一样,劳动的主导与非主导地位也是变化的,也就是说,在劳动主导形态下,同时饱含着动摇主导位置的因素,在劳动非主导形态下,同样也存在改变这种非主导位置的条件。但是,劳动形态变迁的总方向应该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相适应状态,推动这两者相统一是总的历史趋势和方向。从根本上说,把劳动形态变迁作为人们的一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不断诠释劳动这个创造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

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私有制为基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形成了以劳动资本化为主导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之迅速战胜封建主义成为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资本的本性是寻求增值,前提是劳动力商品化,在生产中形成剩余价值,资本就在劳动带来的剩余价值中不断增值。而劳动者必须丧失所有生产资料,成为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商品,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产生劳动价值。劳动者是名副其实的无产者,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在这一历史时期,劳动者只有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统一。劳动者只有在资本的主导下,才能产生劳动价值,劳动必须完全让位于资本才能形成价值。同时,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表明,囿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一“顽疾”。劳动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寻求新的更高级别的形态。

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统一,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本位的社会关系。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社会革命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形态。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统一,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制度上实行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劳动者进行自主劳动、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人类历史发展与劳动这一最初始的现象集中在一点,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的结合,这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形态上就是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地看,劳动形态变迁经历了最初始的劳动本位、劳动奴隶化、劳动土地化、劳动资本化再回归到更高级别的劳动本位,这个回归不是简单重复性的,而是螺旋上升式的,社会主义的劳动本位,是在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过程中形成的,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同样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劳动形态变迁,都是对上一个历史时期劳动形态的“扬弃”。辩证地看,劳动形态变迁始终围绕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派生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而变化,总的方向应该是矛盾双方的辩证统一,也就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只有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才能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资料,无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这都是根本前提,而在这个前提下的劳动的本位或价值问题,又是这个前提的前提,这对于认识历史上的劳动形态变迁、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1 小鼠生存率的比较 所有小鼠无试验意外死亡,纳入生存率分析有意义。A组小鼠活动力强,食欲旺盛,体重渐增,14d生存率100%(15/15);B组小鼠3d出现脱毛、进食减少、蜷缩驼背、激惹、体重增加缓慢,5d上述症状加重,甚者拒食、体重不增,并出现死亡,7~10d为死亡高峰,14d生存率50.0%(10/20);C组小鼠症状较B组轻,仅表现为精神差,活动减少,进食减少,体重增长稍缓慢,7d出现死亡,14d生存率85.0%(17/20)。死亡小鼠观察心肌切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采用Kaplan-Meier分析,C组与B组比较,生存率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历史和理论层面梳理劳动形态变迁,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把握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继续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本位或价值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健全完善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并在全社会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这些都为广大劳动者发挥自身价值、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发展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联系实际发展阶段来看待劳动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挥的自身作用,既要观察暂时性的问题,也要前瞻趋势性的问题,从根本上把握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本位和价值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为推动全体劳动者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6]张存刚,王晶.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问题探讨.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7]吴欢卢,黎歌.数字劳动、数字商品价值及其价格形成机制——大数据社会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解释.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3)

[8]刘洪银.论劳动本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1)

[9]石磊.丢失劳动本位,民本就成为空壳和空谈.解放日报,2017.3.16

[10]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4.29.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0)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10-032-03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

[作者简介: 常瑞,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标签:;  ;  ;  ;  ;  ;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劳动形态变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