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儿童灵魂的导师和未来的设计者--王金战访谈录_数学论文

成为儿童灵魂的导师和未来的设计者--王金战访谈录_数学论文

做孩子心灵的导师和前程的设计师——访王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程论文,导师论文,设计师论文,心灵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金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学教育示范工程”课题组成员,出版教学专著八本,有三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两次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宣读论文。历任山东沂水一中政教主任、青岛二中教导主任、山东临沂华盛实验学校校长、人大附中网校校长等职。坚守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了独到而实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2003年,把全班55名学生中的57人送进了清华和北大。

英才绝不是以考上大学来定义的

弓:您曾说: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您是怎么定义英才的概念的?

王:英才绝不是以考上大学来定义的。现在,大学生录取比例这么高,考上大学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已经非常容易了。如果用考上大学来确定一个人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滑稽的标准。我反复强调,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挑战自我,享受挫折和快乐,逐步养成坚忍不拔的耐挫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持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顽强性,冷静而理智控制自己情绪的自制力。这才是学习本身的意义。学习知识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这些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我说的英才更多的是指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心、顽强的品质的人。

我认为有了这些能力,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考上名牌大学的水平,关键是别把学习变得太功利,当成一种任务和负担。孩子考上高中和大学,这些都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单纯以此为目的,就严重歪曲了学习的意义。

弓:很多人把学习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是否用功、是否聪明。您的看法呢?

王:其实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身体状况、教师的水平、学习环境、心理状态、意志品质、责任心等。当以上因素都在发挥积极作用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会不断提高。

在学习上暂时陷入困境时,要认真分析各方面原因。只有把原因找对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如同一个人的身体,当感到浑身疲惫、很不自在时,不一定是身体出了大问题,也许一个小器官的问题就足可以把人搞得精疲力竭。只有找准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快速见成效。我发现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学习问题的判断经常出现偏差,所以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例如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马虎,理由是会做的题经常出错。其实这类问题并非马虎,而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不过关。基本技能是考试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要想提高基本技能,需要多动手。很多学生学数学不愿动手,看似会做的题抬笔就出错,是难以学好数学的。多动手既可以发现难以发现的错误,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坚持下来便能逐步把成绩提上来。

弓:有的学生家庭氛围很好,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也强,对学习也充满兴趣,但成绩始终不见起色,只能看着试卷叹气。

王:如果真如家长们所说的这样,一个孩子具备可能成为一个优秀学生的几乎所有内在和外在条件的话,那么我想,孩子的成绩没有提高,问题应该是出在学习方法上。

进入中学后,知识的学习已不再是背诵知识点的简单学习了,而是要进入串连知识点融会贯通的阶段。现在学生要学的东西那么多,如果没有好的方法,即使愿望再美好,也是一筹莫展的。但是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学习方法又不能一刀切,适合甲的未必适合乙。比如,我的学生陈子君曾获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一等奖,现就读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系,他的一种方法是:分门别类整理知识。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把知识整理成系统的体系很重要,如果能画出知识网络图,就更直观了。陈子君仗着脑筋好使,就把知识记在脑中分析整理,但对很多同学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在本子上更保险。

我教了那么多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所谓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把别人的方法中你觉得对你最有帮助的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杀手锏。

掌握数学的人,将来干什么都具备了基础

弓: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中,学的学业水平有关系吗?

王:没有必然联系。小学期间,父母单纯看分数,就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小学时,我考了98分,他考了100分。在排名上,98分大概排30名。98分的学生一定差吗?2分就能决定两个人的差距吗?绝对不可能的。当然,90分和60分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60分确实比较危险。不过,也要看60分学生的精力究竟用到哪里了。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很多能力,如果学生有别的方面比较突出的才能,也许在其他方面有所作为。

弓:学好数学,做题很重要。如何避免盲目追求数量呢?

王:好多学生没有领悟数学的特点。为了提高成绩,光去追求做题的数量,就像狗熊掰玉米,无法预料效果。这样学数学,一般学不好。一道题做错了,不管是老师批改的,还是自己对答案对出来的,你应该立即反思,这个题错在哪儿?反思不会耽误多长时间,但从此以后,遇到类似的错误就可以避免,这样才能逐步学好数学。

从这点上来讲,我反对数学搞题海战术,而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和归纳。当然,不搞题海战术并不是不做题,必须有一定题量的保证。

我经常给学生强调一个观点,这一道题,高考不考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为什么要做?就是通过做这个题训练一种速度,提炼一种方法,形成一种技能。这个题目的思想和方法,因为你做这个题,就会在你头脑中得到沉淀。将来再遇到类似的题目,类似的现象,一刺激你的大脑,大脑的沉淀被激活,当时的情景就会回想起来,就能立即搜索到一些解法和答案。做题的意义就在这里。

数学是不怎么需要记忆的一门学科,一般数学有很多公式,但是这些公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你都能理解就会用了,你用得越来越熟练,就不需要格外费劲去记忆了。所以说,有很多人把数学当成一门记忆的学科,这就错了。数学没有记忆的负担,你只要能力上去了,就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很好学的一门学科。有些同学一学数学,就顾虑胆怯,好像天生就学不了数学,这都是因为不了解数学的缘故。

数学是换脑的一门学科。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学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换脑。说得通俗一点,当你考虑不严谨的时候,通过数学的训练变得严谨了;当你计算不准确的时候,通过数学变得准确了;当你反应不灵活的时候,通过数学的刺激变得灵活了,于是这个学生整体素质就得到提高。整体素质提高了,学生将来干什么都能行,数学的特点就是在这儿。

所以,数学这门学科虽然看似没有用处,但是掌握数学的人,将来干什么都具备了基础:比如在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中,好多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他们把数学应用在经济上,就形成了一种经济理论。

小学阶段要重点培养阳光心态和良好思维

弓:作为高中老师,您认为父母在孩子的小学阶段是否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王:我觉得小学是人成长的最关键的时期,第一是智力开发的黄金阶段,第二是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孩子到了高中,基本就是顺其自然了。从我们学校看,高中招生,学校领导很轻松,很少有家长找,家长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就这样了,定型了。要是初中招生,家长就觉得我孩子能行,拼命培养孩子。人都是这种心理。

小学期间可塑性最强,第一要形成一个阳光的心态,第二要有一个好的思维。此时的父母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做那些孩子做不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其中一个就是提前设计好孩子的将来。

不同的孩子走不同的路。我帮助很多学生走向了成功之路,如果这些孩子不按照我设计的路,完全挤高考的独木桥,肯定是一塌糊涂。但是,我给他们设计了另外一条路,结果都很好。我的孩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在她上初一的时候,我就想她一定要上北京大学。当时,她的智力水平一般,在中国这种高考体制下肯定是考不上北大的。于是,我给她设计了另外一条能够上北大的路。我另辟蹊径,选了一个艺术特长。我知道,民乐的特长在哪个大学比较需要,而且全国学的人又比较少。只要我孩子全心投入地学,她的文化课是可以达到最低标准的。同时,她的艺术特长又可以达到相应水平,北大肯定是需要的。

弓:您用孩子最特长的一面,使她获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王:光有特长,文化课达不到标准也不行,只不过比较而言,标准要低一些。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上北京大学了,弹琴对她来说是一个自觉的行为,甚至到英国都要抱着琴去。她说晚上不弹一段,感觉不舒服。到这种程度,特长变成自己的爱好,而且不用承受太大压力,学习成绩反而提高了。如果我逼着孩子走高考文化课这个独木桥,她承受的压力太大了,未必能够达到现在的水平。

父母应该研究的是,中国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分了多少层次,自己的孩子适合上什么层次的大学。高考政策很多,保送生、自主招生、委托培养、定向招生、艺术特长、体育特长、小语种、国防生,这些都有大量降分的条件,为什么只逼着学生走文化课的独木桥呢?在孩子小学阶段,父母就要多方面了解这样的信息,加以设计。到了高中阶段就晚了,一切都来不及了。所以,提前设计就在小学和初中。

弓:看来父母要做的不是简单地辅导功课,要有更长远的思考。

王:是的,我给父母的定位有两点——孩子心灵的导师,孩子前程的设计师。父母做好这两点,才是真正的好父母。比如,有的孩子单科成绩比较突出,适合搞竞赛,获奖后可以保送上大学。有些综合成绩比较好,就适合参加高考。有的孩子在某方面有特长,就朝强项发展。家长要分析孩子的特点,看他适合走哪条路,而不是盲目看别人学英语,看人家学奥数,我也学。孩子累得不得了,最后一事无成。

让孩子在属于他的位置上发挥才能

弓:在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要的情况下,一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总是希望孩子上重点中学,进实验班。您觉得这种做法是否恰当?

王:经常有的朋友要我把他们的孩子调到实验班,我说:别的忙我可以帮,唯独这个忙,我不帮。当你的孩子不适合在实验班的时候,把孩子放在那里,绝对是摧残。最后的结果并不好。假如孩子在普通班,也许能达到一个10米的高度,到实验班,可能只能达到5米的高度。

我们的实验班或者重点班,不是按照老师水平来排队,是按学生水平分层次教学,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负责。有的父母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实验班的老师更好。实验班是学生好,老师的水平基本差不多。全是前50名的孩子组成一个班,你孩子排在200名,非要到那个班,严重的倒数第一。这对孩子是一个心理上的伤害。孩子在一个水平相当的人群中,才能有盼头,在团队中也有相对的优越感。这样,他的心理会健康,成绩会不断提高。盲目让孩子到实验班,就是满足家长和孩子的虚荣心。

我想,孩子关键是要有好的心态和学习态度。只要有了这两点,在适合他的平台上,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有些独生子女的心理比较脆弱,如果处在长期被压抑的状态下,肯定是一种摧残。

弓: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小学好,上了中学也应该名列前茅。

王:我觉得家长和孩子都要认清一个事实,就是要看孩子现在的成绩而不要想着他以前怎么优秀。孩子所处的环境变了,身边同学的竞争力变了,所以不可能永远处在同一个位置。如果总想着一个高高在上的目标,一个达不到的目标,那么孩子朝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就是受挫的过程。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一直没有成功的喜悦的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一败涂地。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想想孩子现在的起点,制定合理的目标,才是最合乎教育规律的。

我跟学生说:面对激烈的竞争,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不要管别人怎样,别人第一第二跟你没关系,别人倒数第一第二也跟你没关系。判断一个人的成功,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做得怎样,而是和自己的潜能比做得怎样。你根据自己现在的位置,给自己定一个实际的目标。目标不要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你的自信摔掉;也不能太低,太低会让你失去拼搏的斗志。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对你来说应该是:跳起来,够得着。

从一楼到二楼,没有楼梯谁也上不去。有了楼梯,人人都能上得去。目标确定以后,你就埋头努力。你能够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每次考试你都能享受成就感,每次考试你都有自信,你就有可能冲击更大的目标。那么,到了最后的高考,你也就会有一种自信的实力和心态了。

经过我的开导之后,学生们都明白了制定合理目标的重要性,不再苛求突出,只求每天向成功进步一点点。平和的心态造就了稳定的成绩,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遇到一些分心的事情,你觉得该怎么抵御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王:孩子本来就是好奇心很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种事物吸引,尤其是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里,电话、电视、手机、互联网的诱惑无处不在。学习确实是需要一个安静平和的心境,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首先,作为学生,你要明确的一点是,你是要做这些诱惑的主人还是奴隶?如果是主人,你就要驾御这些诱惑,控制这些诱惑,这也是提高一个人的自控力的办法。

明确了要做诱惑的主人之后,就要采取具体的方法。以手机为例,可以确定的是,手机短信确实对学习的影响很大,你想想看,当你正在集中解一道题的时候,一个手机短信就会打乱你的思路。这样你回完短信再来看题,可能又要重新理清思路,时间就在这一收一发短信的过程中浪费了,学习效率当然不会高。但是我们也明白堵是堵不住的,年轻人需要和朋友联系沟通,友情也是人生重要的部分。我从不禁止学生带手机,但我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上课谁也不能开手机。我把全班同学的号都统计上来,然后告诉他们,我有时会在上课时给他们打电话,如果他们发现一个未接电话是我的,就把手机交上来。我可以这样管理全班那么多学生,那么家长朋友你只要管住你的孩子就行,你觉得这很难吗?学生也可以给自己订下规矩,什么时间可以打电话收发短信,就当作对自己意志力的考验不好吗?实在控制不住自己,那就硬性决定在学习时关掉手机,把手机交给父母,当空闲的时候再和朋友联系。对于其他的诱惑我想大家也不妨用同样的方法试试。

弓: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标签:;  ;  ;  ;  ;  

成为儿童灵魂的导师和未来的设计者--王金战访谈录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