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统战策略揭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软论文,统战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统一战线(统战)向来是共产党术语,意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以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毛泽东以统战夺取政权;邓小平以统战改变香港政客的车盘方向。当统战落到微软主席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手上时,世界又出现什么变化?这里述说的故事,部分来自一些前微软员工,部分来自近月的记录。
2000年2月,严冬将尽,泡沫依旧饱满,在西雅图的微软总部,突然有消息漏了出来:微软已花了数月时间,研究一部叫Xbox的游戏机(微软有自行漏消息给“重要媒体”的惯例)。事隔不足半个月,盖茨在一片猜测之下,正式宣布要在18个月内,投下5亿美元在这全新项目。微软说:“从Atari(第一代游戏机)到任天堂,再到世嘉和Playstation,已证明玩家从来只对游戏忠心——而不是硬件。”暗示他们将要以“长江后浪”之势,痛击对手。
当时有人质疑,有谁会为这台定位是游戏机,但又像电脑,又似机顶盒的“三不像”开发游戏?事隔一年,微软的Xbox仍未推出,外人从不知道微软做过什么,只能从蛛丝马迹里,找到一点线索。
游戏须用微软标签
2000年年中,微软首先买下两家名不经传的游戏开发商Bungie Software和NetGames USA,加强其自家游戏开发阵容。继而主动送钱给几家公司,要他们好好开发游戏,但加上一个注脚:必须以Microsoft的标签,推出这些游戏。以后,又有几家游戏开发商,把至少五套正为其他平台开发的游戏叫停,转移靠向微软的怀抱。
微软给了他们什么甜头?说不准。但微软流动电脑部门的前产品经理(在微软内部,产品部门拥有绝对权力)李之炜说:“要叫程式员为自己开发软件,最简单莫过于给他们一些易用的开发工具。他们习惯用你那一套后,就会非常忠心。”
结果,微软Xbox的结构,完全是以x86的Intel结构,单看硬件设定,除了影像晶片是度身订造外,Xbox根本就是一台电脑。换句话说,一向为PC开发游戏的程式员,根本不存在适应问题。位于德州的Terminal Reality,其总裁Mark Randel说,从第一天起,他们已可以专心做一批强劲游戏,而不用担惊受怕,重新适应另一套开发工具。
微软的甜头还带有广泛意义。例如,微软订下“未见官先奖三十六文钱”的政策:过去你为其他平台开发游戏前,先要买一套约值一万美元的开发工具,现在微软免费送给你,当你成功发售游戏后,才向你收每套大约7元的牌照费(与业界价钱相若)。
免费送出开发工具
当“同盟者”愈来愈多后,微软为加强众人的归属感,又向程式员送了大批诸如乒乓球、恤衫的精品。有人还收到几箱营养饮品,Xbox的人员说:这是大会指定饮品。颇令人哭笑不得。
远在太平洋的日本,一直是游戏帝国的首都。去年3月当微软大搞Xbox时,有分析员质疑:日本业界一向极之保守,要是说服不了他们,你的平台顿失一个强劲开发支柱。
言犹在耳,日本的Capcom(Biohazard开发商)、Konami(跳舞机开发商)和Namco(Time Crisis开发商),已接连宣布为Xbox开发游戏。2001年2月,微软再下一城,成功伙拍日本的软库商业(由软库全资拥有)和Happinet,好作日后分销之用,详情要到数月后才公布。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Xbox的总经理J.Allard和少数人,才知道他们的合约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几家大厂与微软关系,极其密切。当时这三大游戏大厂,要求控制器的上端,加上6个按钮,微软照办如仪。
游戏界初哥 已有200开发商
一些半红不黑的游戏开发商说:“微软从来没有把我们当成二线开发员。”大概是说,微软的牌照费用绝对一视同仁。比方说,虽然新力和微软向每套游戏,同样收取大约七美元的牌照费,但业界相信,新力与大游戏开发商之间,存在“更优惠”的协议。
至今,这家游戏界初哥,在Xbox宣布近一周年之际,已声称找到200间开发商,要知道游戏界的霸主playstation2,也只有300间罢了。当然,微软从未有正式交代那200间开发商是怎样计算出来,他们又会否落实开发S计划?同样没有人知。倒值得留意是,微软在公布一件新产品前,最常用哪些花招?
在微软内部,“统战”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一切与舆论沾边的角色,均成埋手的对象。这是一场没有血肉的战争,但其攻心和细密程度,像《三国演义》一样,令人惊心动魄。
在西雅图的微软基地内,每星期均会举行一场“声讨大会”,有时身为CEO的Steve Ballmer还亲自主持。每名紧张兮兮的职员,看着主持人把一个冗长的名单展示出来,如果名单上"Loss"太多,你就死定了。
刚刚从美国回港的前微软产品经理李之炜忆述:“他们会把你(产品)的报道,全部剪辑出来。对微软有利的报道(包括分析员报告),会拨入Win类别;中立的放在Neutral。负面新闻,自然放到Loss之内。”她忆述:“这就像一张成绩表,决定产品的命运。”
把记者看成是产品
微软对舆论的重视程度,反映在整家公司的每一项细节之上。李之炜记得,在微软内部,有一套资料库,记录了大批记者的每项报道。微软会分析他们的报道手法(例如尖锐、温和)、报道频率、还要看他们的“人生观”(例如支持Linux的反霸权主义者),从而度身订造一些媒体方案。
“这岂非把记者看成一家公司?”记者问。
“不,是把他们看成一件产品。”李之炜说。
同样举足轻重的分析员,与微软的关系更为微妙。分析员就像一把两刃刀,微软要借助分析员的中肯报告,影响外界的舆论。分析员同样需要微软的“独家情报”,增加在业内的地位,作出更独道的分析。为了和分析机构打好关系,微软每年均会购入大量研究报告(往往过万美元一份),成为几家分析机构的主要客户)。
盖茨亲自接待专栏作家
微软亦会主动向记者介绍一批支持微软的二线分析员,以求让他们的曝光率提高。在访问中,还不时提点他们,要有些一针见血的说法,好让读者有深刻印象。
在整个统战群中,最难对付、而又最有影响力的,首推几家重要媒体的专栏作家(如《华尔街日报》的老伯Walt Mossberg)。他们随时能以一支笔,把你抬到天上,轻轻赞扬一件寄发电邮的小电脑,自此,那件产品竟卖出60万件,并获多间风险基金主动入股。
李之炜忆述,当这批专栏作家大驾光临时,就连盖茨也会亲身接待。对着他们,给任何甜头也没有用,又不能用太多“吹牛字眼”,一切只好实话实说。早年微软曾推出MS Money,便曾请来Walt Mossberg大给意见,再把产品一改再改。最后,他的评论属"Win"类别,被微软视为一项重要胜利。
改进产品 但求舆论支持
对微软而言,他们宁愿在产品未推出前,先给部分人士测试,若不合他们口胃,便先行修改,避免到产品推出时,舆论再有机会挑剔。李之炜说:“可以说,微软不是为顾客改善产品,而是为舆论而改进。”
一直自以为隔岸观火的程式员,在资讯流通得愈来愈密切的互联网上,也渐受微软看重。微软有产品预览活动,给他们看一些未曾推出的产品;又会提供24小时电话专线,让他们批评和提供意见。李之炜说:“总之就是要让他们觉得受到重视。间中在讨论区上,你会看到有些程式员,对微软份外支持。”
为曝光作宣布 为宣传签合约
她从不讳言,微软的公关统战,已达致走火入魔的阶段。有时是纯粹为了曝光,而作出一系列无谓的宣布;有时甚至是为宣传,而刻意与一些公司签合约。每名管理人员均要绞尽脑汁,务求争取最正面的报道,甚至把公关工作与本身职务,本末完全倒转。
统战工作始终不得不做,尤其是在一些拥有庞大潜力、但人民信念与微软相违背的新兴市场上。这方面微软如何做的呢?
时值1998年,美国的反微软势力已跳上政治舞台,至少19个州郡决定向微软兴讼;其霸权形象早已充斥全球。在太平洋彼岸的北京——比尔盖茨刚刚在这里作了一场愉快的演讲,并获在场学生,报以英雄式的欢迎。但在整场愉快的旅程中,一场严峻的反微软运动,却已暗埋伏线。
1998年11月,即盖茨到访中国约1年后,决定正式成立首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并承诺在6年之内,投资8,000万美元,把研究人员数目增至100人。按照往常惯例,这本应被视为外资势力对中国科学界的肯定,但历史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微软来华 被指掠夺人才
在这公布后两星期内,舆论对微软的举动,抱着强烈的怀疑态度。他们说:“微软要在中国干什么?”、“数字化的背后是美国化”、“太可怕了”。大陆媒体指摘,这是微软在中国掠夺人才的阴谋。
这是微软公关危机的开端,但当时微软的公关轻松地说:“98%的评价,都是盛誉。”就在事件后5个月即99年4月,一场漫天遍野的风暴,终于爆发。当回顾时,也不禁让人惊讶,为什么如此一件小事,会演变出如此铺天盖地的风波。
那时候,微软决定起诉北京一间民营企业亚都,盗用微软的软件(一般称作《亚都案》)。在此事之前,微软已有这些案件的经验,还成功获得近100万元人民币的赔偿金。不同的是,前者均赔钱了事,北京亚都却要高调应战。
一个月后,亚都暗示微软以狮子大口,抢夺中国人的金钱。案情发展下去,又发现“亚都科技集团”及“亚都科技股份”是两家独立法人,微软明显告错了对象。巧合的是,整场风雨正好赶在美国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随即引起全国舆论讨诛笔伐。当时微软的代表律师,甚至要以生病为由,要求案件延后审理。
维纳斯计划 引来痛斥
在连番批评之下,盖茨与股神巴菲特的一番对话,突然被人重新找了出来示众。盖茨过去谈到中国盗版问题时说:“总有一天,他们(中国人)要付钱的。只要他们想偷,我希望他们偷我们的,他们会上瘾。”自此以后,一连串的疑惑和愤怒,竟毫无休止地与微软纠缠下去。
在这期间,盖茨再度高调访问中国,进一步展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西雅图总部内流传,盖茨由于急于找一些重要宣布,结果他们在流动产品部门内,草草找来一套未成熟的作品发布。这正是“维纳斯计划”的前身(一套主攻落后市场的机顶盒计划)。
这套现已证实失败的计划,在当时引来的风雨,是空前绝后的。先有清华大学博士生方兴东撰写了一本名为《起来——挑战微软知识霸权》的书,以民族主义、反帝国主义等口号,激烈痛斥微软,引来全国轰动。
与香港人骂微软不同,内地舆论对微软的声讨,本身有着强烈的使命豪情,凝聚力较一般抨击为大。字里行间亦往往带着浓烈的民族色彩、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
微软面对一连串冲击下,它的反击行动,全系于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内。它的前任院长李开复(后调任为微软副总裁)和现任院长张亚勤,会仔细到把庆典活动,搞得比其他机构还中国化;又常常把中国人挂在口边,显示对中国的投入程度。
欲显示为中国留人才
他们会亲身到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这批顶尖学府,找寻合适的研究员。更重要的是,一批早已出外留学的博士回国,包括张亚勤本身,也因为微软中国研究院,而回国效力。连串举动是要显示微软中国研究院,不是掠夺人才,而是为中国留着人才。
今年8月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张亚勤,12岁就上大学,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23岁考获博士;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Fellow of IEEE)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来首名获此荣誉的年青科学家。由他担任院长,进一步显示微软对中国的重视程度。
邀《人民日报》记者 访微软三月
下一步,微软又邀请了《人民日报》名记者凌志军,到西雅图的微软总部走访3个月,开出的条件是:“任你采访,你想采访谁也可以。”这本以第一手资料写成的“微软日记”(《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主要是正面赞扬中国研究院的功绩,和以表达对内地舆论的不满。即使远在香港,这本书依然成为业内话题。
整场反微软运动的代表人物方兴东批评,微软中国研究院,至今并没有真正的创新,只有宣传而已,但他也承认,中国的年轻人是对微软有所改观了。担任统战角色的中国研究院,在满布地雷的大陆市场,算是打开了成功的第一步,但成效如何,还有待观察。
撰文:尤弘毅
(林子编自《香港经济日报》)
标签:美国科技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