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的几种发展前景及其地缘政治含义——为独联体成立十周年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联体论文,地缘论文,几种论文,发展前景论文,十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1年12月8日《别洛韦日协定》的签署、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问世和12月26日苏 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标志者在横跨欧亚大陆的疆域内一个新的国际组织——独 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正式诞生。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而言,独联体的诞生标志着在历史上存在了69年(1922年12月31日至1991 年12月26日)的苏联这一国家形态的彻底解体和在国际法意义上停止存在。同时,就国际政 治格局的意义上说,独联体的出现最终完成了从1989年东欧剧变开始的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 。独联体的出现不仅扩大了继中东欧之后“转轨国家”的地理板块,还成为冷战格局解体后 国际政治结构中既不同于西方世界,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的“灰色地区”。独联体作为当代 世界中一个新的特殊的政治地理范畴,不仅构成了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结构中的独特 部 分,而且对与其相邻的各个地区(欧洲、南亚和东亚)和具有不同国际政治取向的国家和国家 集团(北约、伊斯兰世界和中国)都有着不同的地缘政治含义。
从理论上说,独联体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可能出现三种前景:一是独联体的政治、经济和军 事安全一体化迅速发展;二是由于种种内部矛盾和西方国家的离间政策独联体迅速瓦解;三 是大体上保持目前较为松散的状态,即各成员国对独联体的政策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并且对 独联体的依赖也表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上。
在独联体成立10周年之际,本文试图对上述几种前景的可能性及其地缘政治含义作扼要的 分析。
一、第一种前景:独联体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一体化迅速发展
就第一种前景而言,它是指:在政治领域,独联体的跨国议会大会开始具有实际功能,独 联体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在处理所有成员国的国内政治改革问题上协调一致,制定 统一的方案,在对外政策上和对重大国际问题上协调立场,一致行动;在经济领域,自由贸 易 区覆盖整个独联体的疆域,各成员国切实消除了内部的贸易壁垒,所有成员国迅速加入关税 同盟机制,在对非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合作中采取一致的关税政策,所有成员国在经济联盟的 框架下,制定协调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建立内部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 效机制,并不断朝着货币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军事安全领域,所有成员国都加入《独联体 集体安全条约》,在独联体军事协调参谋部的统一策划下,向建立防御同盟方向发展,建立 起统一的情报系统、雷达预警系统、空防系统和边界共同防御系统,各成员国拨出本国的 一部分武装力量由防御同盟的相应机构进行统一指挥,按比例分担防务费用,在武器研制和 装备供应方面制定协调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独联体将成为在欧亚大陆上与北约并列的两大军事政治组织,无论是在地 区事务中还是在全球事务中都发挥巨大的影响,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俄罗斯全球 大 国的地位得以恢复,在全球事务中开始具有外交上的实际影响。波罗的海国家的对外政策将 出现“芬兰化”的特征,即在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中寻求中立和平衡。与独联体疆界以南伊斯 兰教国家的关系将会出现稳定的状况,中亚国家的政权将长期保持世俗性。在经济联盟 的框架下,独联体各成员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每个成员国在独联体内部的贸易总额在本 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出现稳定增长,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援助离间独联体内部关系的可能性大 为衰减,独联体地区具有统一的对外经济政策,对外部资本表现出更大的吸引力。
实质上,这是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所追寻的最理想状态。然而这种局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是不可能出现的。原因在于,在广袤的独联体地区,由于各成员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外 部威胁的性质和来源,保卫本国安全的政策选择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缺乏一个明确的共 同敌人的情况下,建立统一的防御同盟缺乏内在动力,而且会明显地妨碍各成员国有着很大 差异的外交重心选择。尽管扩大了的北约成员国在地理位置上也差别很大,但西欧国家力图 在北约框架下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北约成员国的资格提升了一些西欧小国的国际地 位,中东欧国家和土耳其对俄罗斯的惧怕和担心,以及维持中东欧稳定的共同利益,使北约 能够在冷战结束后得以继续存在。
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也难以出现上述的迅速发展。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基础,首先是 在原苏联的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经济联系。但这种经济联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独联 体国家之间缺乏在市场机制下经济整合所派生出的迅速和高层次一体化的内在需求。作为独 联体范围内最大经济实体,俄罗斯民用技术落后和投资能力缺乏,使处于更为严重的同 类问题中的其它独联体成员国必然寻求独联体以外的资本和技术,以谋发展,对外经济政策 的重心难以停留在独联体内部。
二、第二种前景:独联体由于种种内部矛盾和西方国家的离间政策而迅速瓦解
独联体发展的第二种前景是迅速解体,或者名存实亡,只有少数国家保留独联体成员国的 资格,其它的成员国之间的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双边关系。
这种前景导致的后果是:政治上,独联体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或者完全停止存在 ,或者出席者寥寥,演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磋商机制而缺乏实际操作功能;经济上,建立自由 贸易区的计划半途夭折,关税同盟机制的参加国迅速减少,原独联体成员国的外贸构成越来 越外向化,独联体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经济机制越来越没有约束力,甚至完全停止运转,原 独联体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加双边化,等同于两个正常的主权国家的双边关系,独联 体境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在独联体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军事安全领域,《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纷纷退出该条约,纷纷要求俄罗斯驻军撤 出境外,与俄罗斯的安全合作关系完全由一般性的睦邻双边协定和条约所维系,各种军事一 体化组织停止运转。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真正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一个地区大国,原苏联地区不再是俄罗斯 国际地位的最后依托,俄罗斯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能力进一步减弱。北约东扩不仅成功地吸收 了波罗的海三国,而且开始吸收原独联体成员国,而一些未加入北约的原成员国与北约在“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框架下建立了比与俄罗斯更紧密的军事安全合作关系,只有白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安全领域采取更加倾向俄罗斯的立场,北约在原苏联的疆域上 开始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原独联体疆域以南的伊斯兰教国家的影响。在经济上,西方国家控 制了中亚国家的能源生产,并开始更多地干预这些国家政府的经济决策,独联体国家成员国 之间、独联体各国与俄罗斯传统的经济联系进一步遭到破坏。
这是俄罗斯最不愿意看到而且要全力避免的前景。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前景实现的可能 性也极小。
原因在于,出现这种前景的必要前提之一是,西方国家在短时间内提供巨额援助或贷款帮 助俄罗斯以外独联体国家迅速发展经济,为独联体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但是,这种援助和保 障不但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而且获得的前提是独联体国家必须或不得不中断与俄罗斯在政治 、经济和安全领域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或者必须退出独联体。西方国家在客观上难以、在 主 观上也不愿意提供这种援助和保障。北约即便有能力或愿意逐步吸收俄罗斯以外的所有独联 体国家,也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且,在俄罗斯反对的情况下,与俄罗斯接壤的独联 体国家也不愿意以全面恶化与俄罗斯的关系为代价而采取这种政策。
这种前景实现的第二个必要前提是俄罗斯的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力进一步衰退,直至自顾 不暇,俄罗斯难以承受在独联体各国驻军的费用,独联体的存在变得难以维持。从目前的情 况看,这种可能性也极小。尽管俄罗斯的经济复苏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甚至有可能在2010 年仍然达不到1990年的水平,但俄罗斯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国力开始增强。这是不容否认的 客观现实。随着俄罗斯改革的进展和制度的完善,尽管不能完全防范危机(各项制度相对完 善的西方国家也做不到这一点),但199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将得到控制。国力不断 增强的俄罗斯必然给独联体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独联体对其成员国表现出更 大的吸引力。
出现第二种发展前景的第三个必要前提是,独联体成员国已不再需要传统的和由地缘经济 的规律所派生出来的相互经济联系,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等能源贫乏的 国家不再需要现有的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的能源供应。而现实情况则是,尽管独联体 各国与独联体以外国家的贸易占有绝对优势,但独联体成员国间的相互贸易联系仍然是不可 缺少的。2000年独联体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独联体各国的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开始增长。2001 年上半年,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等国在中断能源供应的压力下不得不与俄罗斯改善关系,格鲁 吉亚甚至开始放弃积极谋求加入北约的政策,转而宣布中立化的外交政策。
三、第三种前景:独联体大体上保持目前较为松散的状态
独联体发展前景的第三种可能性是,目前的现状长期持续下去,独联体各领域的一体化进 展 缓慢或出现一些波动,但俄罗斯的领导地位不会受到明显的挑战。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 前景最具有现实可能性。
独联体的组织框架能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维持下去。这首先由于,俄罗斯力图保持独联体 的存在,而独联体各国在经济合作、能源供应和安全保障等诸多领域有对俄罗斯的依赖和需 求,至少能够保证大多数成员国不至于或不敢退出独联体。
十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在经济一体化领域,独联体在短时间内发展起真正意义上的经济 联盟、跨国银行等合作机制是不现实的,今后的发展趋势只能是经济一体化的多层次结构与 总体一体化相结合,双边一体化比多边一体化更容易推进,微观一体化比宏观一体化更容易 被各成员国接受。而且,由于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力图避免本国经济利益受到大的损害,各 成员国也担心经济主权得不到保护,还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非 同步性,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性进展将相当缓慢。
在政治一体化领域,独联体也会出现大体上维持现状的态势。所谓独联体的政治一体化, 是指独联体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和独联体跨国议员大会等等独联体政治组织具有实 质性的决策和实施决策的功能,而不是将独联体建立成某种联邦或邦联,更不可能恢复苏联 。今后的发展态势是独联体政治机构的基本框架将得以保持,在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上,如 反恐怖主义、反跨国犯罪、反毒品走私、移民、保护生态安全等问题上的合作会得到加强, 也比较容易通过一些相应的决议,但在决议的实施上,特别是实施过程中需要共同分担费用 时仍然会遇到难以协调的麻烦。在协调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外交上表达共同的立场方面, 仍然会相当困难。例如,独联体元首理事会不大可能一致通过反对美国研制和部署NMD、维 护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联合声明,也不可能通过一个反对北约东扩的联合声明。这 是由于,独联体各国在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的政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独联体军事安全一体化领域,首先应该在理论上加以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多国参加的军 事联盟组织与某两个国家建立来的联盟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必须拥有超国家的一体化指挥 机构,以及能够统一指挥的、在编制、武器型号大体一致的联合武装部队,而多边或双边的 军事联盟是指在军事危机状态下的共同防御,它至多只是建立军事协调和磋商机构,而没有 常设联合部队。从这个意义上说,《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只是建立了成员国之间的军事联 盟关系,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军事联盟组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成员国的现实需要, 独 联体集体安全体系可能长期保持,甚至不排除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重新加入的可能。然而,尽 管1999年8—10月在中亚乌吉塔三国边界地区出现的大规模恐怖活动,美国因遭受恐怖袭击 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采取大规模的军事报复,使中亚安全环境出现剧烈变动,使有关国家 表现出进一步加强军事安全合作的意愿,但这一事态对独联体成员国没有普遍意义。独联体 各成员国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的多样化,使大多数国家(更谈不上所有国家)难以产生建立统 一的军事防御联盟的内在需求,经费短缺的俄罗斯军事部门在此领域也难以有大的作为。20 00年12月由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决定建立的独联体反恐怖中心到目前为止运作并不顺利。 因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一定程度的加强和扩大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由大多数独联体成员国参加的真正意义上的防御同盟则仍然相当困 难。
就独联体发展的第三种前途来看,独联体作为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和地区范围 内的影响会处于一个相对维持现状的状态。具体而言,在经济领域内,尽管俄罗斯等独联体 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恢复增长的积极现象,独联体国家在独联体内外的贸易总额也在扩大,但 独联体经济的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独联体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 响力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看不到独联体在对西方的关系上表达 共同立场的可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军事安全合作的加强,无法改变俄罗斯西部安全的总 体不利环境。独联体的集体安全机制会在维持中亚的稳定方面长时间起作用,但它也将同时 面对美国进一步卷入中亚事务、离间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和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机制影响扩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