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_企业经济论文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_企业经济论文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基础论文,分配论文,财政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财政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社会再生产出发制定财政政策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财政理论应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对财政政策的要求及加速资金周转的财政对策;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财政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财政措施。

关键词 资本运动 财政分配 财政政策

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阐明了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以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我们历来也非常重视再生产理论对财政分配的指导,然而,对其理论指导意义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以致在我们的财政分配实践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

一、个别资本运动对财政分配的要求

财政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而社会产品是企业生产的。企业资金的运动与资金的循环是企业生产社会产品与创造国民收入或剩余产品的物质条件。因而,国家财政为了开辟财源,就要密切关注企业资金运行状态,从而使财政分配建立在高效率的生产秩序之上。

企业资本运动经过三个阶段,资本运动表现为三种形式,资本运动在各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各种形式的资本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而且三种形式的资本运动在时间与空间上并存,互相衔接,互为条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以往分析个别资本的运动主要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而很少揭示其经济管理规律,即使联系到经济管理也只是联系到企业经济管理,而没有把国家财政的宏观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联系起来。实际上,这正是需要加以强调的。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与财政分配的政策要求

企业的货币资本运动的顺利进行首先就要求企业有生产所必须的流动资金。没有流动资金,企业就不能实现原材料的购买,而从目前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看,企业几乎普遍缺少流动资金,这就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对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正常的流动资金,财政分配与财政管理又应该负有怎样的责任呢?任何企业进行生产与再生产所需要的正常的流动资金是企业正常生产与经营的前提条件,这种资金的取得有两种途径:一方面通过银行贷款筹借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而这种借款的取得也是有条件的,既要看银行银根的松紧程度,也要看企业所能够承担的还债能力,因而企业从银行解决其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是有限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还得依靠企业自身,也就是说增加企业流动资金主要靠企业用自己的盈利加以补充。无疑,国家的财政分配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形成起制约作用。其一,企业税负的轻重与企业利润上交比重的高低是国家的财政政策决定的,它们又决定着企业的留利水平,企业留利水平的高低自然也决定了企业补充其流动资金来源的丰裕程度。其二,国家财政通过规定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使用方向,如利润的多大比重用于发展生产,多少用于福利或者职工奖励,决定着企业补充流动资金的多少。其三,由于财政分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因而财政分配在一定时期也可以通过一定水平的财政支出去弥补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但是,这不是说财政分配必须把企业的流动资金的不足包下来,这种包下来的思想也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分配包揽一切的旧套路。其四,财政管理可以通过其信息传递,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从而避免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这一点讲的就是流动资金正常运转的条件,从大的方面讲,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治理经济环境,实质上就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也都是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重要前提条件。

企业货币资金运动的顺利进行除了其顺利地进行购买行为外,还要求其顺利完成售卖行为,而售卖行为的顺利完成就要求企业的产品符合社会需要。而且,其销售款项能够及时地收回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非常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使企业产品为社会所接受,是一个市场营销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应该在企业的生产计划中体现出来,因而我们在生产资本的循环中重点加以考察。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影响企业货币资金运动的债务链问题。

债务链一度成为国民经济中最突出的经济现象,而债务链形成了企业流动资金运动的恶性循环,一个企业不能偿债,就导致一系列的企业陷入债务“陷井”。形成企业债务链的原因何在?国家应该如何采取措施消除债务链?国家财政的宏观管理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首先,就得弄清企业债务链的形成原因,企业债务链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有一部分企业确实是经营不善,也就不能如期地按时支付货款,一个企业的拖欠形成一系列的拖欠,从而造成债务链。不可否认其中有的企业为了占用外企业的资金而有意拖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只因为拖欠一笔货款就等于无偿占用一笔资金,有便宜可占。从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来看,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法制流于形式更是主要原因。为何就没有对拖欠企业进行行之有效的处罚去有力地限制这种行为的滋长呢?当然,金融手段的不得力也是重要原因。因此,从国家财政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宏观上进行指导,促使企业摆脱生产经营的困境;另一方面,从国有资产管理的角度看,也要求摆脱主管部门对其所属企业包揽过多的局面。主管部门不顾条件地给企业谋取贷款,不适当地干涉产品生产计划与规划,不适当地干涉企业的人事管理权与劳动用工权,不适当地增加企业的额外负担等等。都不利于企业摆脱生产经营的困境。从理顺经济秩序来看,应该把企业间的资金往来纳入法制的轨道,签定经济合同,促使企业严格履行经济合同,使拖欠对方资金的企业处于经济上的明显不利地位。再者,在金融活动中,提供行之有效的结算手段也是解决债务链的重要条件。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银行取消托收承付的结算制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间的资金拖欠。可见,解决债务链问题这一货币资金运动顺利进行的课题涉及许多方面,与我们对理财思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对其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具有的重要性不可小视。

(二)生产资本循环与社会再生产对财政管理方式选择的要求

认识生产资本的循环,要看清其资本再生产的本质。为生产而生产是生产资本运动的一种假象,生产就是为了使其产品为社会所接受,从而使工人的劳动产品实现其价值,使企业能够正常的生产经营。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有力地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然而,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企业不讲效率,为追求产值而生产也是经济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生产资本循环的另一种假象,即生产可以脱离市场导向,产值越大生产的社会财富越多。这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产值观。我们搞市场经济已经许多年,这种倾向仍然很突出地表现在经济生活中,一到经济发展的疲软时期,我们的经济调整就只能在企业的限产压库上作文章。之所以要限产压库,就是因为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方向不能自行把握,盲目追求高产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一方面可能是有的企业生产经营的领导者本身能力所限,还不习惯市场条件下的生产与经营,导致企业盲目追求生产的高产值。或者是经济管理部门习惯于运用计划体制中的老方法管理与考评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值指标对衡量企业的经营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为了图表现,图成绩,需要追求产值,而追求产值也就往往不考虑经济效率。或者是企业进行粗放性的生产经营,在能耗高,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追求高的产值(如好的企业投入产出比例高达1:5而差的企业就可能只有1:1.5),这从全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仍然是一种低效率的生产与严重浪费。

这种对生产产值的盲目追求与以往的财政分配政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盲目追求产值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很直观,这里暂且不论。这里仅谈谈财政分配可能从哪些方面来校正产值追求动机。第一,从政府购买的管理而言,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企业直接供应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向企业直接供应原材料,企业就不可能注重生产与经营的效率而在依赖政府获取好处上作文章。从而导致企业无视效率高低的局面,以致企业也就在产值上表现自己。第二,从国有资产的管理来看,国家应该只是通过资产或者是资金的所有权获取它应该取得的资产占用费与资金占用费,或者是通过资产保值与升值提出自己的产权要求,而不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在管理中更不应该把产值指标的考核放在突出的地位,这也是我们转换政府职能与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之所在。第三,从政府管理经济生活的政策来看,财政应该通过税收、投资、补贴等手段来限制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产品的生产,理顺经济结构。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处理好产值与效率的关系。第四,除了利益诱导之外,还得从认识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产值观,只有真正地确立了正确的效率观,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素质提高,才有可能防止对产值的盲目追求。

(三)商品资本循环对国家财政政策的选择要求

商品资本的循环一开始就表现为全部商品的消费是商品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至少从表面上看,满足个人与社会的消费应该作为商品资本循环的目的与要求。我们也一直在强调使生产者的劳动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往往只是认识完成计划这一使命,而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只有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才充分地显示出来,我们才发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靠我们现有的条件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多么地困难,才终于认识到借鉴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忽视社会需求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因而经济调整中行政性的限产压库还一直是主要的经济管理手段。为何会形成这一局面呢?首先,因为认识市场机制的作用有一个过程,我们构建市场机制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对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有人还依恋着计划包揽的旧体制。其次,市场变化存在多种制约因素,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人们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往往造成对市场预测的不正确,因而出现一些企业的生产与社会需要不相符,形成被动的限产压库。再次由于政府经济管理的导向失误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盲目追求产值使政府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进行限产压库。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我们对计划与市场机制的关系认识不够。计划是满足社会需求的计划,应该是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的计划,以往认为只要是计划管理,就能够避免盲目生产,这是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管理上的偏差。这就要求在转换政府职能与企业经营机制方面还需要有大的改革,不然,企业经营自主权就不可能有效地落实,国家与企业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就难以理顺。

二、国家财政调控与加速企业和社会的资金周转

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企业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行业其企业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的比重不同,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周转速度也不同。其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就较快;反之,就慢。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则表现为企业生产地点的选择、生产时期的选择、生产方式的选择、管理方式的选择等等。其三,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运行的大环境。整个社会的生产走向是繁荣还是萧条决定供给与需求状况,交通的发达程度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好坏,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对资金周转也有重要的影响。

那么,为了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我们需要确立怎样的财政政策呢?从国家财政管理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规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利润分配政策等等也就可以明确产业发展导向与技术发展导向,正确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就可以防止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从而使企业避免陷入产销脱节的困境,以致保证企业资金正常的周转。从企业生产管理的微观环节着眼,它要求国家财政分配确定适当的税收上交比例与利润分配比例;要求国家建立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理顺管理秩序,以限制货款拖欠行为等的蔓延,制止不利于加速企业生产资金周转的行为;要求财政分配对企业的利润分配与基金设置有一个大致的规定,从而对企业预算约束软化达到一定程度的牵制;而且,国家财政分配在适当时机应尽其所能及时地弥补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再者,财政信用或者是财政贴息贷款的运用都要遵循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防止信用管理失误导致企业资金周转的阻滞。

社会资金的周转是企业资金周转的集中体现,从上述的论述来看,企业资金的周转既是单个企业经营水平的体现,也是企业生产经营关系的体现,而企业之间的经营关系也可以归结为政府建立市场秩序与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所以,企业资金周转与社会资金的总周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都与国家的财政政策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国家的财政政策

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中,马克思重点论述了社会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原理理解的片面性使我们在长期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生产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被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喊了多少年,当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出来以后,人们又开始怀疑它的正确性。对此,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呢?应该说,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并没有错,问题是不能忽视它的前提条件,即社会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单纯强调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就必然造成经济结构的失衡。也有人提出消费资料的优先增产长才是规律,以此来否定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这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能把重工业过重造成经济失衡后对轻工业的加快发展理解为消费资料的优先增长,这是不对的。先有轻工业不等于消费资料的优先增长,所谓优先增长是指增长的次序,而不是指原始状态条件下轻重工业的比重。以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纺织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为例,也不能说明消费资料的优先增长。工业革命是借助于蒸气动力的发明,纺织业的发展是蒸气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我们把有计划按比例规律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对不对?怀疑它是不对的。社会再生产要求各部门之间按比例的发展与西方经济学中进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同一意义的不同表达,而社会生产按比例进行,确实需要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程度制定合乎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计划,而是要怎样的计划。即我们应该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合乎供求规律的基础上。

如何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呢?首先,国家财政投资应以协调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前提,而不能为投资而投资,单纯地投资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都会导致国民经济的结构失衡,必须从片面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中解脱出来。其次,社会生产的按比例进行是需要计划的。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使我们的计划水平还不高,财政计划的执行需要充分地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切忌搞违反市场规律的形式主义的“计划”。其三,税收政策要在产业导向与技术导向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投资方向调节税的作用与防止税收减免的失控是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的条件。其四,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水平还有待提高。可以说,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对补偿财政政策的运用以及赤字财政政策的运用还没有十分清楚的套路,关于财政政策运用后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也是不清楚的。在一些场合,我们的财政调控是有缺陷的。财政政策的单方面运行存在不足,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配套运用就更欠火候,因而构建国家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尚需作出艰苦的努力。其五,财政管理还需要在建立经济秩序方面作好文章,因而需要加强财政立法,建立财政规章,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的产权制度,加速市场发育,沟通经济信息,促进经济结构的协调。

标签:;  ;  ;  ;  ;  ;  ;  ;  ;  ;  ;  ;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