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反思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批判与反思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批判与反思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原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动力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谈: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编者按:社会主义在理论创新中产生,在理论创新中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正呼唤并催生着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研究方法,探讨新问题、新情况。为此我们约请了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牛先锋、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王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冯颜利、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齐卫平等学者就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进行笔谈,现刊用以飨读者。

批判与反思,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理论批判与反思的透彻程度,直接体现出理论的价值性,也决定着理论的说服力、生命力与创新力。如果一种理论既胆怯与其他理论进行争辩,又害怕受到其他理论的批判,那么这种理论就失去了创新的原动力,生命历程也行将结束。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具有批判与反思的品格。要保持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就不能失去批判与反思的特性。

一、批判与反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品格

近些年来,人们经常论及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经常论及社会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呢?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能够创新呢?对于前一个问题,理论界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论证的颇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论证的也不少,这些论证以史为据,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从以往历史中并不能合理地推论出今天和明天理论都会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为什么有的理论能够与时俱进,时间的发展并不能覆盖其真理的光芒,为什么有的理论一时登峰造极,结果昙花一现呢?这恐怕是单凭历史事实罗列就能回答了的问题。对于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有的论证干脆直接说“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创新”,这种说法有循环论证的味道,显得更为苍白无力。那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究竟在哪里?答案还得从理论本身的精神特质上去寻找。

无论是自然科学理论还是社会科学理论,其构建一般都是从批判与反思开始的。如果已有的理论没有纰漏、没有错误、没有失去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没有构建新理论社会需要。“日心说”是在对“地心说”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在反思牛顿学说基础上创立的,人本主义是在对神学的战斗中确立起来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理论也是在批判与反思“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指出已有理论的错误,批判其不合理的因素,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是理论构建的切入点与创新点。任何一种理论要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而不落后于时代,就必须具有批判与反思的精神。

批判与反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的精神气质。也正是彻底地批判与深刻的反省,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使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多世纪而始终保持生命活力。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来看,批判与反思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内在品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批判与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批判与反思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现实进行解剖的手术刀;在科学社会主义中,批判与反思是推翻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有力杠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基石,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特性,在科学社会主义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几乎所有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都把批判性(或革命性),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特性。这样的学科定性,是有道理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充分揭示出了批判与反思,是理论创新的原动力。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批判与反思中创立、创新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创新,是在批判与反思的论辩中进行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与活力,也是在批判与反思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创新发展的。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与反思中创立的。

资本主义制度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与反思的现实对象。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弊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贫困的普遍化、私人占有形式与社会化生产的对抗性矛盾、人的异化等等,这些“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1](P269-290)对于“时代声音”,马克思恩格斯的回应是“批判的武器”,毫不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些弊端,在分析弊端存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世界的思想,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资产阶级理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生长和生存合理性的辩护士,要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与资产阶级理论进行战斗。马克思恩格斯把这场战斗看作是自己毕生的事业,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唯心主义历史观、法哲学、政治学等进行了锐利的批判,以天才的透彻和鲜明的语言描述新的世界观,批驳了“资本主义制度永恒”论,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从理论上挖掉了资本主义制度生长的根基,使科学社会主义牢固矗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块基石之上。

在批判中发现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在反思中点燃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火花,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思想基础。在19世纪之前的几个世纪里,思想者们留下了一批丰厚的社会主义思想遗产。假如马克思恩格斯只是照抄照搬地继承起这笔遗产,或者只是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充其量只能是一位空想社会主义集大成者。正是由于他们张扬理论批判的性格,批判性地剔除了以住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空想成分,社会主义才由此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与反思中创新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要与资产阶级理论进行战斗,而且还要与各种思潮与流派进行争鸣、辩论、批判。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名篇章,都是以批判的姿态出现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篇章的题名就毫不隐瞒地举起批判的旗帜。在宣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几乎用一半的笔墨来对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种种表现形式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鲜明地亮出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无数的批判中实现创新、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正是在无数的批判中显示其真理的光芒、逐步为群众接受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不仅要批判其他思潮,而且要批判和反思自我,在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中推动理论前进。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对真理的认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也同其他任何社会一样,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也以批判与反思的眼光看待自己,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和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始终坚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克服自身的缺点,纠正自身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代对自己的著作写下了不少与时俱进的序言,以批判和反思的精神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不足”和“过时”,以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断从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推动自身理论的创新。

总之,马克思主义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艰苦的战斗;每前进一步,都有理论的创新与升华。

三、弘扬批判与反思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既不惧怕别人的批判,也不惧怕批判别人。

首先,要允许别人的批判、不怕别人的批判,在反思他人的批判中求得创新和新生。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国际上各种思潮和流派纷纷祭起了“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旗帜,“资本主义永恒论”、“社会主义早产儿”的声音再一次响起,甚至一些人士还筹划在美国华盛顿建立“共产政权受害者纪念碑”。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惨淡的人生,首先就是要接受命运的挑战。对于理论来说,接受批判既是检验理论的一种方式,也是创新理论的一种方式。要在别人的批判、围攻甚至恶意的污蔑之时,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积蓄力量,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其次,要挺直脊梁,亮出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之剑,勇敢回应各种批判与攻击。社会主义是科学,是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人民的意愿。面对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攻击,如果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灰溜溜地躲起来,这只能证明自己的脆弱,必然会引来到更大的打击。科学社会主义既然没有把人类引入歧途、引向灾难,所以,就要理直气壮地捍卫这面旗帜,从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演变趋势,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演变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批判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

再者,要营造理论反思与批判的宽松环境,推动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毛泽东早就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大变革的时代: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变革的时代是各种思潮激荡、观点交锋、理论创新的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是真理,真理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真理也是不怕批判的,真理越辩越明。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有一个理论争鸣与学术批判的环境。只有在这个环境中,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够高扬起批判与反思精神,在与种种理论与思潮的交锋中,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坚定自己的立场、举起自己的旗帜,用批判与反思作武器为自己开辟发展道路,实现理论的不断创新。

当然,批判和争鸣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大鸣、大放、大辩论”,更不是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这只是对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与反思精神也不是单纯的否定,不讲道理的指责,更不是以“扣帽子、打棍子”的方式排斥异己,而是既批判他人也接受他人的批判,在批判与反思、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中完善理论创新。

标签:;  ;  ;  ;  

批判与反思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