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规律的机制与实现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论历史规律的机制与实现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论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及其实现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机制论文,方式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3)01-0029-04

在我国学术界,部分学者在反思和批判所谓传统的唯物史观、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下,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原理,当作脱离人的活动的思辨 规律或无主体参与的自在规律加以否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在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宣传和研究方面,仅仅停留在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抽象概念上,缺乏对这一规律 深厚理论底蕴的透彻领会,导致了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简单化、庸俗化理解和运用的 倾向。本文就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和实现方式之问题作一探讨。

一、历史规律的生长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历史规律的生长点,也是人类历史研究的起点,只有把这个起 点确定下来,才能对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和实现方式之问题进行层层展开,生动再现 历史规律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具体运作的实际进程。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之前,旧的哲学家均未找到人类历史研究的可靠出发点。旧唯 物主义哲学家看到了人们活动方式的主动性,主张从人们活动的动机、特别是英雄人物 的动机出发,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但却把动机的作用绝对化,未能透过纷繁多样 的动机,抓住动机背后历史事变的真正动因,最终停留在历史的表现现象上,把在历史 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看成是最终原因,未曾走向历史的深处。唯心主义哲学家黑 格尔,从绝对观念出发研究历史,认为世界历史是“理性”、“精神”的展开与实现, 强调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决不是历史发展的真实原因,这些动机后面还有 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理性”、“精神”才是历史的深厚基础,“但是它不在历 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1](P2 48、249)同样未能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出发去研究人类历史,使历史之谜得以揭示。物质资料 的生产活动之所以是历史规律的生长点,原因有二:其一,从细胞形态上说,物质资料 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深刻基础,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从这个细胞形态的生长 点上发育起来的,因此,尽管它是从社会生活大量的复杂现象中概括出来的最简单、最 抽象的东西,但是,它蕴涵的内容却是最为丰富、最为复杂的。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 以萌芽的形式凝聚着人类社会领域的一切基本矛盾和主要器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以及政治、文化、艺术、科学等等复杂的社会 矛盾、规律和现象,它们都可以在这个细胞中找到其胚芽或基因,在此,剖析这个细胞 ,观察它的自我演化过程,就能够对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和实现方式作出科学的说明 。其二,从发展形态上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人 类历史要世代更迭下去,就必须每日每时地进行这种活动,这种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必要 性就如马克思所言:“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一个 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2](P621)。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 动,就必然要形成“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3](P80)。 在这两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狭隘关系,反 之,人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限制着人与自然的狭隘关系。在此,马克思强调在物质资 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 领域内两种根本的、支配性质的矛盾,它们左右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构成了社 会结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变革的最终原因,这就把以往从神的旨意、绝对观念、人 的本性出发去考察历史的各种神学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使社会 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得以科学的揭示。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孕育、生成的,是在这一基 本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脱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抽象的历史规律,在社 会历史领域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

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深入到社会结构内部,在历史研究中就进展到对历史规律起作用 的机制的详尽研究。

人类社会是一个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多维性结构,历史规律就在社会结 构诸要素的冲突和缠绕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在此,只有准确把握社会结构诸要素的功能 和地位,才能够科学地解答历史规律如何发生作用的问题,这就有必要深入到社会结构 内部,展示参与相互作用的要素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对此,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 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 原理、观念和范畴。”[3](P142)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看成是由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和 “原理、观念和范畴”组成的复杂结构,面对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的作用,他肯定地写道 :“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3](P8 3)。正是由于社会领域“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4](P17),整个社会构成一个 庞大的“有机整体”[4](P17)。在对社会复杂有机体的分析和研究中,马克思“所用的 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5](P6),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看作经济领域中最基本、最原始的层次,认为它们共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结构。在 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结构中,马克思又深入一步,“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5 ](P8),这就找到了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起“归根到底”作用的因素,确立了唯物主义 历史观一元论的基石。因此,只有具体分析某一时期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才能找到某 种生产关系存在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只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矛盾出发 ,才能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冲突的深刻根源,最终有可靠根据的“把社会形态的 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5](P8-9)。忽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特别是 抽去了生产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原则,就会在把社会历史领域中各种要素等量齐观的抽 象的相互作用中,消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走向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唯意志论。

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是仅仅承认经济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在对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结 构的研究中,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决不是如影随行、一一对应的机械关系 。相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展开是以利益为中介的。一方面,利益不是抽象 的呓语,它的存在和实现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 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为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生产关系以及由此所决定 的经济制度,直接决定了利益实现的程度和具体方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部矛盾协 调一致的条件下,不同主体集团的利益会较前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和满足,相反,当生 产关系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时,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主体集团就会同 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主体集团之间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不同主体集团之间利益的纷争 ,无疑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不同主体集团利益的满足状况,反 过来促进或阻滞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解决、新 旧社会形态的更迭,最终必须通过不同利益集团的抗争或协作才能得到实现。正是在此 意义上,恩格斯把除原始状况之外的人类以往的历史,看成是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围 绕经济利益进行斗争的历史,给人的主体能动性以高度的评价。在把握社会基本规律起 作用的机制时,固守不受生产方式制约的抽象利益,必定导致对历史规律的否定;无视 利益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的中介作用,就会把历史规律神秘化,使历史规律 变为无主体参与的自在规律。

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像俄国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所说的,荒谬到只研究生产方式 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愿考虑社会生活的全部总和”[11](P131),相反,它“是最先提 出不仅必须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分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问题”[6]( P131)的科学的历史理论。在分析了社会有机体基础结构的诸要素交互作用的作用机制 之后,恩格斯把上层建筑诸要素视为社会有机体的表层结构,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生成和演化的又一基本规律,在这一内在矛盾中,恩格斯 着重强调上层建筑诸因素对经济运动的依赖性和根源性,详细地说明了经济运动决定上 层建筑诸要素的具体机制。在恩格斯看来,经济发展对上层建筑诸要素所起的最终支配 作用不是直接的、无条件的,在这里经济运动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与其性质不同的精神 性的东西。思想、观念是精神生产的产物,精神生产是以先辈的思想资料为原材料的, 各种经济运动的影响仅仅表现在对先辈所提供的现有资料发生作用,经济运动决定着现 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正由于经济运动对上层建筑诸要素影响的间接 性和复杂性,所以恩格斯告诫道:“要给这一切原始状态的愚昧寻找经济上的原因,那 就太迂腐了”[1](P703)。

由于经济运动并不直接产生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从先辈的思想材料中产生的,况且 这些材料又是在“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 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1](P727),创造思想观念的活动就同这些材料打 交道,因此,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研究应该停留在纯粹思想范围内,让历史 事实服从思想观念,不必去研究任何其他的、不从属于思维的根源,思想的发展也不被 看作改变了的经济事实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因此,推动思想观念发展的真正机制被掩 盖了,这就形成了思想体系、观念形态依次更迭的表面的或虚假的动力。把意识的相对 独立性绝对化,否认经济运动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这就是唯心主义决定论、唯意志论 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在经济运动与上层建筑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中,机械历史决定论走向了另一极 ,这就是:“因为我们(指马克思主义者——引者注)否认在历史中起作用的各种意识形 态领域有独立的历史发展,所以我们也否认它们对历史有任何影响”[1](P728)。针对 这种荒谬的观念,恩格斯突出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与精神文化状态的失衡性 ,并从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关系诸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上层建筑诸因素 反作用于经济运动的复杂情形,强调上层建筑诸因素在历史进程中不是消极无为的,它 们都有相对自主的,都有自己发展的相对独立的规律和特点,并对经济的必然运动产生 各种影响作用,就如恩格斯所言:“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 (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 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1](P705)。

总之,在把握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时,否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无疑于取消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忽视利益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互作用中的中介环节,无视思想观念等主观因素对历史必然性的影响作用,把历史规 律对历史运动的支配过程当作与人的活动毫无关联的宿命式进展,唯物主义历史观就丧 失了革命的批判的本性,不再具有逻辑的力量和方法论的功能。

三、历史规律的实现方式

人类社会从横向结构上看,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受内在规律支配的有机整体,从纵向 发展上看,是历史主体和客体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基础上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历史领 域内历史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构成了历史规律的实现方式。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是人们活动的产物,人们考察每个时代的历史现实,考察历 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和实现方式,都不应撇开人类活动,把人看成历史的消极工具,而 应当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的人物和剧作者”[3](P147)。这是唯物辩证地 把握历史规律实现方式的基本原则。

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就是说,马克思肯定人是历史的主体,创造人类历史的既不是绝 对观念,也不是天命和神意,而是人类自己。在社会历史领域,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 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关系,哲学、艺术 、宗教等上层建筑诸要素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诸因素,是在人的活动中生成、发生作用并构成支配历史进程的基本规律的, 社会结构中其他要素之功能,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激活。正是由于人的活动,人类活动不 再是由僵死要素机械组合而成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 的机体”[2](P12)。因此,从人们活动的起源和方式上说,历史规律就是人活动的规律 ,人的活动构成了历史规律作用机制实现的重要环节,离开了人的活动,社会就无从存 在,历史规律便无所依附。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由于不理解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和实现 方式,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看成是忽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机械历史决定论、社会宿命论 ,“说什么在马克思那里历史是完全自动地形成的,丝毫没有(正是创造历史的)人的参 与,并且说什么经济关系(但是它们本身就是人创造的!)就像玩弄棋子一样地玩弄这些 人”[7](P97-98)。这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严重歪曲。

马克思从不抽象地考察历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他总是把历史主体置于一定的社 会结构中加以考察。在马克思看来,人又是剧中人物,就是说,就人类社会的方式而言 是主动的,但是活动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行为是受制约的。对此,马克思指出:“人 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 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P585) 具体地说,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某一社会形式,也不能自由地选 择构成他们全部历史基础的生产力,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任何一种 社会形式,都是一种既成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们行为的除了社会经济条件,还有由生 产方式决定的阶级结构和政治制度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借以活动的舞台,舞台是 由上一代人的创造活动搭建的,对于每一代人来说,它都不是自我设计的,而是预先给 定的,人们只能在这个舞台上进行历史活动。从人的活动受社会关系制约而言,历史规 律又是社会规律,是历史主体创造作用发挥的客观依据。

在对历史规律实现方式的考察中,只有从社会结构上升到历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才 不至于把历史规律神秘化、社会结构绝对化,视历史规律为脱离人的活动的自在规律, 陷入机械历史决定论、历史宿命论,也只有从历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深入到社会结构内 部,才能够力戒把历史规律等同于思维活动的思辨规律的错误观点,避免走向主体选择 论、唯意志论。

四、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

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和偶然趋势是历史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实际进展的两种表现形式 ,它们是在一定社会结构下历史主体和客体内在矛盾的显现。

在恩格斯看来,自然史和人类史不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全是无意识的盲目的动 力,自然规律就在这些自然力的相互冲突中表现出来,相反,人类历史是在物质生产活 动基础上历史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 具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在这里,任何事情的发生均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 有预期的目的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 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1](P7 32-733)。人们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互相干扰、彼此矛盾,造成无数的单个 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和交错,使人们所预期的目的很少如愿以偿。在这种情形下,历 史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 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 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P697)。就 是说,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表面 上看来,偶然性支配着历史,历史发展无规律可言,但是,在偶然性的东西背后,总是 受着必然性的支配,历史必然性恰恰通过相互交错、彼此冲突的表现为偶然性的单个意 志来实现。恩格斯的“合力论”借助于有意识的个人活动和无意识的群体活动,把历史 发展的偶然趋势和必然趋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总而言之,马克思历史规律的理论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基础上把历史规律的强制性与 个人活动的自主性、群体活动的无意识性和个人活动的意识性、历史运动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辩证地结合起来,超越了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和机械历史决定论、唯意志论和宿命 论的两极对立,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规律的生成、起作用的机制和实现方式等历史观领域 内重大的理论问题。

标签:;  ;  ;  ;  ;  ;  ;  ;  

论历史规律的机制与实现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