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论文_何丽萍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论文_何丽萍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小学 211100

摘 要: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为例,深入挖掘,通过活动去拓展、增强认识,获得体验,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把好的做法、好的习惯固定住、坚持住,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的养成,可以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 实效性 体验

一、在活动体验中深化认识

思品课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的拓展才能增强认识,获得体验,深化明理,进而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

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为了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创设这样一个类似真实情况的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提问学生: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引导学生思辩,深化明理。

在教学时,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这种有意识地创设了认知冲突,营造开展辩论的环境,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风险,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

俗话说:“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通过活动去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并从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无疑对增强思品课的实效性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在习惯坚持中养成自觉意识

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可以为他们今后思想品德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依靠说教就能有收获、有成效,而是要周而复始,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向“善”,把好的做法固定住、坚持住。小学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的特点出发,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即要有“儿童化”。此外,还一定要从细节入手,并督促小学生对好的习惯加以坚持,久而久之,渐渐养成自觉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知道一些大道理更有直接效果,也显得更为重要。把习惯当作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从不起眼的小处着手,从细节入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自动翻起的椅子用手挡一挡);雨天乘车记得带个塑料袋把伞套起来,避免弄湿别人的衣服……长期坚持下去,必然逐步成为良好道德习惯的自觉实践者,让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获得实效。

事实上,一个人正确的生活态度是品想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要求,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好,通过细节发现和升华,切实改善学生的品德习惯。

三、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

对于教育者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一辈子站在教育的门外“喊教”,而鲜有做过真正与教育有关的事。教育是具体的,学习也是具体的,没有真正的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精神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儿童的教育就是对其生长的指导,它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为起点,给他一个自己能预见的奋斗目标,逐步增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使他成为生活的参与者,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情感渴望,才能让他们产生当下行动的清晰蓝图,进而慢慢地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为、生活习惯。

一个人只有专注于正在发生的事情,才会有对事物深刻、清晰、敏锐的感知,因此教育必须以生活为起点,思想品德教学也不例外。

1.要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融为一体。这实质上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性”与“开放性”的体现,即尝试将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渗入校园、走进家庭、融入社会。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变“远”为“近”。这就需要我们选取与学生生活最具关联、与他们生活最接近的载体进行教学,只有这些素材才能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还要变“大”为“小”。即要我们在教育中,要把“大而空的道理”化为“小而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小事、身边的事、容易感知的事着手,明白大道理;再要变“虚”为“实”。将书中虚有的故事结合生活中存在的故事,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为例,开展教育,不拘于教材,这种教育过程内容的“实”,必能带来教育效果的实效。

2.要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良好的沟通,获得有效的感知和体验。学习首先是一种沟通,如举手提问、缺课请假、尊敬师长、按时到课等等,这些都是良好沟通的必要准备,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礼貌与尊重,不会与人良好勾通的学生怎么会成为品德高尚,习惯优雅的人呢?当然,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和体验的过程。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是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促进学生自愿、自发的积极参与,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法,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交流互动,获得自己情感的真实体验,从而增强思品课的实效性。

论文作者:何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论文_何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