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山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高山族论文

台湾高山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高山族论文

台湾高山族研究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山族论文,台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0)02—0005—09

今天要讲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高山族的现况及一般的情形,第二部分再分成四个阶段来讲台湾高山族研究的历史过程。首先要讲一点现状跟一般的情形,让诸位比较清楚。

一、台湾高山族现况

我们在台湾讲中国民族的功课里边,有一门功课叫做“中国民族志”。最早讲“中国民族志”的是我们老一辈的民族学家芮逸夫教授。平常我们讲中国民族的时候,都说整个中国民族有三个大系、三个小系。三个大系当然是藏缅、突厥,还有Thai—kadai(就是泰壮、 泰侗)三个大系。那么三个小系呢?就是南亚、南岛以及新疆的印欧民族。高山族是留在我们国境里的唯一的南岛语系的民族,在中国民族的研究上有它特定的地位。对研究中国民族来说,南岛语系的民族是不能忽略的,不仅由于它现在留在台湾,而且在古代中国大陆南方也应该有南岛民族,这一点我想读民族史的人大致都应该知道。若从世界的观点来说,台湾的高山族代表南岛语系最北面的族群,南岛语系的分布在太平洋上面非常宽广,从印度尼西亚到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一直到太平洋最东岸的复活节岛,就是智利管的Easter Island, 都是南岛语系。南岛语系是一个擅长航海的民族,不仅仅是往东航海,而且也往西航海。在印度洋上,它航海到非洲最东边的马达加斯加岛。马达加斯加岛的人也是南岛语系的民族,所以这个南岛语系在整个世界的分布实际上非常广。台湾的高山族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唯一留下来的南岛语系民族,而且代表整个世界分布那么宽广的大洋洲的重要南岛系民族的一支。最近对南岛民族语言的理论研究中,有一些人甚至主张台湾是南岛语的发源地。是否可信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台湾代表南岛语民族很早居留的地方,这是没有问题的。最近,澳洲的考古学家彼得·贝尔伍德(Peter Bellwood)就认为台湾是南岛语系的发源地。这个理论我不认为是对的。但是南岛语系民族在台湾开始很早,这应该是对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研究台湾高山族是很有意义的。

高山族现在留在台湾还没有真正被汉化的大概有38万人左右,但是它不代表所有的台湾的南岛语的民族。这个讲起来就比较复杂一点,我们也许要稍微往前推移一点。汉族在南宋末年开始治理澎湖与台湾的时候,中国人知道往澎湖跟台湾移民或者是打渔开始接触的时候,整个台湾岛上全是这些南岛语的民族居住。台湾的地形中央是高山,四面是平地,西部的平地比较多一点,东部的平地比较少一点。在四、五百年前,整个岛都是南岛语系的民族。到了南宋、尤其是明朝末年开始,汉族开始移民过去,这中间当然也有经过外国统治的时期,如荷兰人就曾经统治台湾的南部大约40年。在平地上的这些台湾的南岛民族逐步地开始跟汉族,或者跟荷兰人接触,逐步地就“现代化”或者汉化了。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这些汉化了的民族逐渐地变成同平地的汉族一样。只有在高山上,那些南岛民族还保留着他们的文化与生活习俗,这一批人我们称之为“高山族”。那一些在平地上面被汉化的,我们称它为“平埔族”。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说是比较新鲜、生疏的。所以你们现在所知道的高山族,被分成九族,那只是代表了没有汉化的台湾南岛语系民族。但是经过四、五百年跟汉族的接触,实际上有更多的台湾南岛民族已经“平地化”或汉化了,这一些我们称作“平埔族”。在清朝的地方志里,称这些平埔族为“熟番”;那些没有被汉化的则称为“生番”。这是汉族跟高山族或南岛民族接触的整个过程。那一些“熟番”已经汉化了四、五百年,现在是完全不能辨认了。现在所指的高山族,就是清朝所说的“生番”。在日本统治台湾50年间都还用这种名词。到了台湾光复以后,才觉得用“番”字不太好,因此才改用“平埔族”、“高山族”。所谓高山族是指现在还能看见的没有被汉化的台湾南岛民族。已经汉化的那些“熟番”,现在又有很多人在研究它,我们就叫它“平埔族”。因此我刚刚所说的38万的高山族并不能够代表完整的台湾南岛系民族,它还有很多平埔族,经两代、三代已经逐步汉化了。

用学术的观点和学术研究的立场,用它的语言跟文化来分类的话,高山族现在最少在行政的立场上,跟我们研究者的立场上分成9 族(参见下表):

高山族(台湾南岛系民族)现况:

1.高山族总人口三十八万

阿美族(Ami)139,000 卑南族(Puyuma) 11,000

泰雅族(Atayal) 90,000

邹族(Tsou) 7,400

排湾族(Paiwan) 68,000

赛夏族(Saisiat)6,900

布农族(Bunun) 41,000

雅美族(Yami)

4,100

鲁凯族(Rukai) 12,000

2.平埔族

凯达加兰族(Ketagalan)

巴拍拉族(Papora)

雷朗族(Luilang) 猫雾拣族(Babuza)

噶玛兰族(Kavalan)

和安雅族(Hoanya)

道卡斯族(Taokas)西拉雅族(Siraya)

巴宰族(Pazeh)

邵族(Thao)

上表以人口多少来排序的:第一是阿美族,差不多近14万人;阿美族分布在台湾的东边,它是一个居住在平地的高山族。所以这非常的矛盾,它叫高山族,但是又住在平地。在理论上来说,阿美族是应该分成平埔族的,因为他们居住在平地,但因为是居住在台湾的东边,台湾的东边跟西边交通非常的不便,阿美族在清朝时始终没有被汉化,所以还保留着它原有的文化。在西边的平地上面,已汉化的民族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跟阿美族非常相似,阿美族是一个母系社会,所有的已经汉化的平埔族也大半是母系社会,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学术的分类跟行政的分类之间存在着差异,在学术的分类上面,阿美族应该是属于平埔族的,因为它住在平地,母系社会的程度很浓;但是,它还没有汉化,所以现在它遗留下来就变成高山族了。其他的平埔族已经汉化了,所以,学术的分类跟这种行政的分类经常不大一致。第二个人口9 万的是泰雅族,在台湾的北边。泰雅族是我的第一个田野,也是我自己最长久的田野。阿美族也是我比较长久做研究的地方,这是两个大族。第三个大族是排湾族,近7万人,在台湾的最南边。第四族是中部的布农族, 大约有4 万人。鲁凯族在排湾族的北边,人数比较少。卑南族在台湾的东部,阿美族的南边,人数只有1万多。这几个族是1万人以上的。还有3 族是少于1 万的,中间的一族叫邹族,邹族就住在有名的阿里山旁边,“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就是指这一族,的确它也很美,它是受了荷兰人的影响的,有荷兰人的血统,所以它是高鼻、深目的。台湾的北边有一个小族,就是新竹清华大学山上的那一族,叫赛夏族。现居留台湾本岛的有 8个族。台湾的东南边有一个小岛叫做“兰屿”,这个小岛的一族叫做雅美族,只有不到5千人,在文化上跟本岛很有差异, 雅美族也是我自己做过田野的地方(以上参考封三高山族的分布图)。

但是从记录上面以及一些神话传说中来看,平埔族可能能够遗留下来的还有10个族,我就不细说了。平埔族最北边的族叫做凯达格兰族,这一族是住在台北盆地附近;另有一族叫邵族,住在日月潭,潭对岸的那一个村落就叫邵族。这个名字是我跟陈奇禄先生在1952年时做研究定出来的,这一族实在很难说它是汉化的或者是未汉化的,是在汉化跟未汉化之间,既可以将它放在高山族,也可以把它放在平埔族。因此说高山族跟平埔族分开的意义,实际上是很模糊的。换而言之,假如从纯粹语言学、文化学的立场来说,台湾的高山族应该是19个族群。从我个人的立场上来说,族群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族群的分类第一大类是自我分类,即我自己认定我是什么,这是一种办法。第二种办法是他人分类,也就是族外的人分类,又可以有好几种分法:第一类是学术的分类,研究者的像我们这些人的分类。第二类是异族的分类,即别族人对它的看法。第三类是行政的分类,作为一种行政跟文化之间妥协的关系的分类。我认为我们现行的这种民族分类是一种行政分类。假若从行政分类的立场上来说,台湾高山族应该只有1族, 因为大陆上的许多族群内部还是可以分成好几个群,比方说景颇族,实际上很明显可分为景颇支跟载瓦支,这跟鲁凯族跟排湾族差不了多少。所以用大陆上的这种分类标准来说,台湾高山族是一族。但是从学术的分类上面,尤其是从语言学的分类上面,台湾高山族分成19族还不够,应该是22族。从现有能看到的文化分类来说,看要不要把日月潭的邵族算在内,不算在内就是9族,要算在内就是10族。 也许这样就比较清楚高山族整个的地位跟它的真正的类别。从学术的分类,尤其是语言的分类,它们的确差别很大,它们基本的语言相同,却不能够沟通,但却是很快的也就可以熟悉了。假若没有接触过,赛夏族和泰雅族这么接近,他们话不通。但是比手划脚说几个单字,大致也就了解了,因为他们在文法上面、词法的基本用法上面都相同。不仅仅是相同,他们跟菲律宾的人、跟印尼的人、跟很多太平洋岛上的人基本的语言是很接近的。比方说最典型的数目字“5”叫“Lima”, 几乎全太平洋的岛上对“5”都是称为“Lima”; 他们的房子,很多都叫“Lumah”。南岛语系的人基本的语言都一样, 但是话还是不能通。所以从这样的立场来说,在语言学上和学术分类上面,他们的确是很多群;但是在行政上,应该看作一个单位比较合适。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台湾高山族的行政历程,在清朝时代,“熟番”跟“生番”是很有差别的。这中间一块是山地,清朝政府在这些县上面都设立一种叫做“隘线”,就是关口的意思。每一个重要的地方都设一个“隘口”,让这些生番不能出来,把它包围起来。外边的这些“熟番”才真正纳入行政的统治,清朝的行政制度是这个样子。日本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占领台湾,开始企图进入跟“生番”接触。但是高山族在早期是一个非常凶悍的民族,他们跟大陆的佤族一样都是会猎首的民族,所以对日本人抵抗得很厉害。很有名的1930年所谓“雾社事件”,日本人用飞机大炮进攻高山族中的一个泰雅族,仗打得非常激烈,而且还用了毒气才攻下来。1930年是一个界限,日本人把那一些最凶悍的族平伏了以后,开始纳入日本行政的系统。1945年台湾光复以后,大致沿用日据时代的系统,但是跟大陆上有一点不一样。在台湾的高山族没有什么自治县和自治州,但是有所谓自治乡,而且也不用“自治”这个名词。因为他们居住的地方大都是山地,称为“山地乡”。整个台湾到现在还有30个山地乡。但是阿美族却住在平地,它不算“山地乡”,所以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制度。30个山地乡都有若干程度的自治权,乡长是自由选举,汉族不能竞选乡长,只有他们当地的少数民族——高山族可以竞选乡长,所以所有的乡长都是高山族。这一点是跟大陆上有一点点相同的,但是它又没有那样大的自治权。乡有乡民代表会,乡民代表会又选县民代表会,就混杂在一起选。县民代表会以上又有“省议会”,这些高山族也有一定选举的比例。这一些少数民族还有一些特别的优待,但是没有很明显的优待。关于生育问题,在20年前有一个口号叫“两个恰恰好”,但是没有强调说一定要两个,只是说“两个恰恰好”。现在大半都不肯生两个了。但是高山族的人口的增长还是不如平地,就是说不如汉族。

二、台湾高山族研究的历史

(一)日据时代的研究

第一个阶段是日据时代,日本人从1895年到1945年,共有50年的时间殖民台湾。日本人来了以后,开始对高山族也相当的注意。日本人的研究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895年到1920年这个阶段,日本人的研究属于那种个人式的、探险式的研究。代表性人物像大家都知道的鸟居龙藏,他在中国大陆也做过研究。鸟居做过苗族的研究,西南各地他也做了很多,所以完全是一种学者探险型的研究。比较后一点的鹿野忠雄做的也相当多,而且往南方发展,他自己就在战争当中到了新几内亚,是在那里失踪的。他有一本有名的书,就是把华南、中南半岛、台湾跟东南亚当作一个文化圈来看,来说明文化传播发展的情形。到了1920年以后,开始有学术机构支持的研究,就是台北帝国大学成立以后,移川子之藏跟代表性的人物马渊东一这些人做的研究。他们研究的情形成为光复以后我们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基础,他们实际上做得很好。像移川子之藏这个人,他受的是美国式的训练,他是哈佛大学出身的,光复以后去接移川的这个部门的李济先生正好也是哈佛大学出身的,所以这中间多少有一个连带性的关系。但是日据时代做的研究,多少还是为他们殖民政府服务的。他们把高山族跟汉族看成是一样的,都是被统治的民族,完全是一种要了解它的风俗和习惯所做的研究。所以当时他们的研究也都印成很有名的书,作为后期所研究的资料的依据,其价值是很重要的。日本人的研究除为他们的殖民政府服务之外,在学术上也很重要。我要举两个重点跟诸位讨论。第一个重点,日本人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分类。他们的分类前后也有很大差别。平埔族的分类,是他们最先开始分清楚的。高山族的分类,最早他们分成7族,后期再分成9族,到了最后期,又分成12族。我要解释给诸位听,最后期的12族,就是第二个大族即北方的泰雅族,在语言上面最少有2个方言,一个是泰雅支, 另一个是太鲁阁支。到过台湾的人大概很熟悉太鲁阁这个名字,就是在花莲附近的一个有名的山谷,风景很好。太鲁阁支的方言跟原来分布在比较西边的泰雅族不一样,所以在早期的日本人当中,有时候也把它分成2支, 就是泰雅族跟太鲁阁族。阿里山的邹族在语言的分类上面也有三个方言,一个是邹,一个是卡拉布,还有一个是沙鲁阿,卡拉布支跟沙鲁阿支是分开来的。所以在日据时代实际有三套分类,第一套是7族, 第二套是9族,第三套是12族。后来比较偏向于9族,而把底下的支有时翻译成“亚族”。这里我就要跟诸位再回到刚刚开始时候的讨论。分类的实质的部分,是我们学者研究的最主要的材料。分类的层次叫什么名字?实际上是暂时性的或者“操作性”的意义,我们可以说叫它语族、语支、语系或者方言。语族、语支、语系或者方言,并不一定要固定在那里,假若大家方便,也许就用它,假若大家觉得不方便,我们可以想办法用别的名词来代替它。那些在研究当中,并不一定是必要的,就把它当作是一种分类的参考。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并不一定要完全跟它相对应,那个名称并不一定重要,到底把泰雅族称为“族群”或者“族”,或者叫它什么,实际上是一种没有严格的界定的。要看不同的制度之下的需要。在台湾的制度下,泰雅族构成一族,并没有一定特别的意义,它说它是泰雅族,但是分成两个方言,一个是泰雅支,一个是太鲁阁支,并不因为分类使得太鲁阁支就有特别的意义。太鲁阁支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它是叫它太鲁阁支,或者叫它泰雅族,对它的意义并不大的。所以在台湾叫它太鲁阁或者叫它泰雅族,没有太大的冲突,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一般的研究就不会把它那样分得清楚。尤其是学术界,在台湾的学术界同行政之间的关系不是那样密切,所以就不太注意行政的分类。比方说东边的两个族,阿美族跟卑南族在同一个台东县。台东县可以产生省议员,比方说这个县可以产生3个省议员, 代表这几个族到省里边作议会的代表,但它没有规定说阿美族2个,卑南族1个,它是所有的台东县里边阿美族跟卑南族一起共同竞选,阿美族人口多,常常会有2 个,甚至于3个都是它占的;卑南族常常1个都没有,有时候有1个。 由于是以县为单位来竞选代表的,因此是阿美族或者是卑南族在这个时候就没有意义了。所以阿美族叫族群还是叫族,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现代主张所谓族群理论的人根本不承认族群是一个真正具体的东西,而认为族群的边缘是模糊的。族群的边缘既然是模糊的,就没有办法一刀切,但是要用的时候只好一刀切。一刀切的时候自然就有不能切的地方,这实在是没办法,这就是一种矛盾的地方。我不是属于主张族群理论的,我还是承认文化的特质很重要,差别只是在于我所说的文化特质是很深层次的,其意义已近乎所谓根基论者的层次了。但是我的学生们都是族群理论者,认为族群的边缘是模糊的,包括汉族在内都是模糊的。那样的话根本不需要族群,大家都很模糊,都是人。但是你要用的时候,就是必须要一个分类,这个分类用英文来说是arbitrary, 是任选任择的,出于某一种需要来选用的。我们这个范围里边的人来共同商量哪一种是最好的任选任择的方法,这就对了。日本人在对台湾高山族的研究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是文化的类别,语言的类别之外文化的类别。我整理出一个表,简单地说明台湾高山族的文化特征在学术的研究上面实在是很有趣(见下页):

族名

生产方法 亲族制度 社会特性

泰雅 山田烧垦兼打猎双系gaga祭团

赛夏 山田烧垦兼打猎父系ta'ai祭群

布农 山田烧垦兼打猎父系氏族制

山田烧垦兼打猎父系氏族制

鲁凯 山田烧垦兼打猎双系贵族制

排湾 山田烧垦兼打猎双系贵族制

阿美 水田稻作兼渔猎母系年龄阶级

卑南 水田稻作兼渔猎母系 贵族制年龄阶级

雅美 捕鱼兼山山烧垦双系渔团

族名

宗教祭仪物质文化特性 猎首风俗

泰雅祖灵祭 纺织,贝工

赛夏矮人祭 纺织,贝工

布农射耳祭 皮革工 ∨

播种祭 日历板

邹 粟祭皮革工 ∨

猎首祭 羽毛制品

鲁凯丰年祭 木雕艺术∨

排湾五年祭 木雕艺术∨

阿美成年祭 编辑,陶工

丰年祭

卑南猴祭织布,刺绣

大猎祭

雅美飞鱼祭 制船,银工陶工

大家觉得高山族38万人,比纳西族多不了多少,但它不仅仅是9 族,它的9族当中在社会组织方面,在亲属制度方面,在宗教仪式方面,在一般的风俗方面,的确是很有差异。给我们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室,是一个很特别的文化现象。比方说在生产方式上面,住在高山上面的大半是“山田烧垦”。前面的这六族是山田烧垦,但是在台湾东边平地的阿美族跟卑南族,是种水稻的。早期平埔族也种水稻,已经汉化了,所以它跟阿美族实际上是一样的。在兰屿岛上的雅美族,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打渔,因为它是一个小岛。打渔是他们整个生活的中心,不但是生产,而且是整个生活的中心。所以在台湾的9 族当中生产方式上就很有趣了,山田烧垦,水田耕作,打渔的,这中间的差异就很大了。在社会制度和亲属制度上面,台湾这9族当中,有3大类甚至于4大类。赛夏族、邹族跟布农族3族是父系社会,而且是典型的父系社会,尤其是布农族比我们汉族还要父系,严格的氏族甚至于偶族通婚。有两个母系(matrilineal),就是阿美族跟卑南族。其他的4个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双系,或者甚至于说它是无系。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台湾南部有两个族,一个是排湾,一个是鲁凯,这两个族是真正的双系。排湾族是一个等级制社会,跟彝族差不多,是有贵族阶序的,贵族跟平民是一种世袭的关系。但是他们的贵族制度是男女平等的,“头目”——贵族他们叫“头目”——我们用中文来说是头目,传下去的时候是传给长子或长女,不分性别。假如是长女的话就是女头目,假如是长子的话是男头目,所以这是真正的双系。排湾族只要有长女就继承为女头目,长子的话才是有男系。但是它北边一点点的一个小族鲁凯族,最初是被分成排湾族的,因为它们都有贵族制度,很相近。所以分类7族的时候, 就是鲁凯族跟排湾族放在一起的。但是鲁凯族的贵族制度跟排湾族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传男性不传女性,亲属制度是算双系的,但是头目不传给女性,不管是长还是幼,一定要等到没有儿子的时候再传给女性。因为这个文化的特征,早期的日本研究者就把鲁凯族跟排湾族分成两族,原因也就在于此。在日本人的研究里边,在这引进细节的分类里边是逐步把它们分成不同的族。也许我们这时的“族”,我建议就用英文来说是一个“group”,一个“群”,不要一定说它是一个族群。 在某一个程度上面,鲁凯族跟排湾族非常相似,都是贵族制度,中间有一点不一样,到底它该成为一族还是成为两族?就看你的标准怎么样。日本人后期把它分成两类,只是根据这种文化的标准,当然语言方面也有。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把它分成两族,实际上属于文化的意义。这个文化的意义能不能用在行政的意义上呢?就看当时的需要。你要叫它是族群,或者叫它是族,或者叫它是ethnic group, 或者叫它tribe , 那这一个tribe回到这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嘛!所以要叫它什么, 就看你理解它的程度多少,等到你理解得很清楚的话,这种分类的标准、名词,实际上对我们学者来讲,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知道它为什么分的时候,那就没有关系了,所以我们学者应该知道它为什么分?而不必去说它对不对。在某一程度上它是对的,在另一个层次来说,它也许不怎么合适。我们研究的立场应该理解这个层次,而在一定的时候,我们再来说重新考虑,这是另外一个层次。对于研究者学术讨论的立场来说,我们只是理解那一点,为什么他这样分?为什么他这样叫?这样叫的合理性到什么程度?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困境在那里?模糊的地方在哪里?那应该就合理了,应该就了解了。我之所以要特别举这个例子,其目的就在这一点。还有一个例子,阿美族跟卑南族都是母系社会。但是不晓得卑南族到底有没有受影响,日本人最早是用贵族制度来分类,所以把鲁凯、排湾跟卑南三个分成一个group,而没有把卑南族放在阿美族, 没有用kinship的办法来分类,而用贵族的办法来分类。 这一说出来就很清楚,因为它们同样有贵族制度, 所以把卑南、 排湾跟鲁凯分成一个group,就叫做排湾族。那个时代的排湾族跟今天的排湾族都叫族, 实际上意义已经不一样了。后来认为实在是很麻烦,它是母系的,跟阿美很接近,但是它又有贵族制度,这个贵族制度又是跟鲁凯一样的男系的贵族制度,所以就混淆了。亲族用母系来分,贵族用男系来分,这个实在是很麻烦,所以最后觉得它应该成为一个group, 就叫它“卑南族”。它是族群也好,它是一支也好,它是方言也好,都无所谓,因此就把它分开来了。但是实际上,经过现在长久的了解以后,觉得卑南族跟阿美族在母系的制度上面很不一样,现在的学者甚至不认为卑南族是母系。不认为卑南族是母系的意义到什么程度?只有我们学术界的人士知道,别人无所谓,它反正是一家,一、二十年前,那一家都是以妈妈作为户长的。那么它们在社会特性上面,象我们前面所说的,也有它一定的差别,特别是雅美族。雅美族的特性、社会活动上一定用打鱼的渔船来作为一个渔团,来作为它社会发展活动的重心。一条船最少是坐两个人的, 最多是十个人, 这十个人的大船成为一个真正的group , 这个group不一定是亲族,也有是朋友的,那么就不能用亲族来分了。 但是它的社会单位是以渔团为主。我研究的泰雅族有一种社群叫做“gaga”。这个是很特别的,不一定是亲族,也可以有朋友参加,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团体,在接受外来宗教的时候,他们共同祭祀,共同负责祭祀的责任,共同负责对触犯了祖先的规则者进行处罚的一个群体。后来当外来基督教、天主教传进来的时候,这个“gaga”就成为一个接受外来宗教的群体,自己盖教堂。我就称这个群体为“Neo-gaga”,原来的宗教群体接受外来新宗教的时候,作为新宗教的group, 也就变成很有趣的一个群体。在物质文化方面也如此,每一族有它特别的代表。我研究的泰雅族很有名,他们用水平腰机来织布。他们织的布当中有一种特别的叫做珠衣,早期用贝壳磨成一个小珠子,然后贯穿起来,把它绣在衣服上面,整件衣服都是珠子绣的,做仪式的时候穿。高山族很有特色,比方最后一个雅美族,台湾本岛的其他族都没有银器,雅美族有银工,他们的银器蛮有名的。雅美族是很有趣的一个民族,他们是一个打渔的民族,用一定的盘子放一定的鱼。老人吃的鱼跟女人吃的鱼,跟青年人吃的鱼,跟小孩吃的鱼都不一样。不同的鱼有不同的人吃,不同的鱼用不同的盘子来放。他们用木盘来分类自然,用自然来分类人群。这就是他们一种对宇宙的思考。他们的器用不仅仅是用的,而是用来分类的,用来思考的。这种分类跟我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分类当然不一样。不一样的分类,当然常常会产生矛盾。台湾高山族跟早期的佤族一样的有猎头的风俗,但是唯一的例外是雅美族。小岛上面没有猎头的风俗,由于人口少,假如猎头,他们就灭族了,所以他们不猎,但其他的都猎头的。一直到了1935年以前实际上还猎头的,1935年以后猎头大概就停止了。这些分类的办法,这些文化的特征,大半在日据时代就已经决定了。所以我们后期的研究,大半只是在逐步发展更细部的理解。

(二)光复后的研究

光复以后的研究,我把它分成三个时期。我们在台湾算是第二代的人类学家。第一代人类学家就是芮逸夫、凌纯声、卫惠林,这三位是从大陆上面有田野经验去台湾的,是第一代人类学家,我们算是第二代,庄英章先生应算第三代,蒋斌、何翠萍他们算第四代。用我们第二代人类学家的观点,这大概分成三个阶段:

1、光复初期的研究。 台湾光复以后的初期研究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个是光复后1945年到1965年这个年代,我们做比较现代化的民族志研究,每一族大致都有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志,主要有:(1 )卫惠林、林衡之:同胃志曹(邹)族篇,1952;(2)陈奇禄、李亦园、 唐美君:日月潭邵族调查报告,1958;(3)卫惠林、 刘斌雄:兰屿雅美族的社会组织,1962;(4)李亦园等:马太安阿美族的物质文化, 1962;(5)李亦园等:南澳的泰雅族人,1963;(6)丘其谦:布农族卡社群的社会组织,1966。以上列举的这6本书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并不是所有的,特别是象卫惠林先生、陈奇禄先生他们的研究是非常仔细的,非常的有现代化民族志意义的,作为现代化民族志参考非常重要,大致都完成了。以中国人的立场研究高山族的现代化民族志,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研究。这个阶段另外一个成就是对台湾高山族的来源、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这个文化史的研究,最主要的是我的老师凌纯声先生为主导的。后期有张光直教授,他的研究完成了对台湾高山族的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南方南岛系民族的文化史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他们的假设,就是在公元前8000年前,也就是距现在10000年前, 南岛语的民族大半住在华南跟中南半岛附近。中南半岛到华南这一带,南岛民族是最早期的居民。到了公元前8000年开始,也许是因为北方的汉藏民族往南迁徙了,推动南亚民族不断往南迁徙。南亚代表第二个族群,南亚民族更往南迁徙,就慢慢逼着那个时代住在华南沿海跟中南半岛沿海的南岛民族开始下海,往东迁徙。在新石器时代,华南的石器与华南的种种史前的文化,跟台湾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非常的相似,似乎是同一个系统。华南的史前的民族,也许可以说是南岛民族的祖先,他们大半是住在华南跟中南半岛这一带。在公元前8000年开始往东下海,南岛语系这个民族是一个很好的航海的民族,很会航海,所以他们经常用华南的竹子作成竹筏往东迁。最早迁徙的应该是台湾,然后又迁徙到马来亚、印尼、菲律宾、婆罗洲,然后逐步地往东再迁到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跟波利尼西亚去。这个迁徙大致要有10000年的时间, 迁徙的历史也是很有趣的。我们可以说,最早从华南往东迁徙的一批南岛语系的,应该是现在夏威夷人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农业了。但是那个时代的农业是比较粗放的农业,只懂得种块根植物。所以现代的夏威夷人开始迁徙过去的时候,只懂得种植块根植物,主要的是taro或者yam,但是taro and yam是由东往西迁的。10000年前,夏威夷人的祖先开始迁徙的时候,只懂得很简单的块根植物,块根植物容易种植,切一片插进去就生长了。所以他们往东移的时候,开始有农业,但是只有块根,那个时候还没有纺织,所以他们去的时候还不懂得纺织。他们用什么做衣服呢?用树皮布,也就是所谓tapa,夏威夷人的祖先都不懂得纺织的。诸位到波利尼西亚去看,都是很大块那种画图纹的布,不是织的,而是把桑树皮拿下来,用石头打成的tapa(树皮布)。在华南这一带,开始出现最多的一种石器,就是打树皮布的打棒,那是代表那个时代的新石器文化的一种,台湾也发现很多这种tapa的打棒。第一批的南岛语系民族移过去的时候,只懂得块根植物跟用树皮布。但是到了距离现在7000年的时候,在华南跟中南半岛的史前人已经有了进步,农业方面已经开始懂得有谷类植物了,就是grain crop,开始懂得种稻米或者其他的谷类植物了。台湾高山族就在那个时候,第二批开始下海往东迁,所以他们迁到台湾以后,除开种芋头以外,已经懂得种小米跟种大米、旱稻、陆稻,但还不懂得水田。所有的东南亚马来人、印尼人、菲律宾人也差不多从那个时候开始离开中国大陆南方移到东南亚。台湾的高山族是在那一代,在台湾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大概6500年前,开始移入台湾。因此台湾的高山族有稻米的种植,同时也开始懂得用植物纺成线,然后用经纬两条线来打成纺线,用水平式的织机来织布。所以台湾高山族大概是在6500年前从亚洲大陆往东迁徙的,成为那里的土著。但是, 台湾也有旧石器时代, 但遗址不多, 旧石器的年代大概存在于15000到30000年前。那个年代的人就不是现在的高山族,那个时候的人在旧石器的形态上面也还是跟大陆很接近,特别是跟广西百色和广东出土的旧石器很相近。所以我们还是相信,在旧石器时代台湾早期的人是谁?现在不知道。是不是从亚洲大陆迁徙的?但是在10000 年以前是冰河第四期,当冰河来的时候,海水的水面比现在低100公尺, 台湾海峡的海深最深的地方只有80公尺,所以那时台湾跟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是没有海峡的。那不能称为两岸,台湾是大陆的一部分,连在一起。所以那个时代,台湾的古生物都是很自由地不必护照、不必签证可以直接从福建迁徙到台湾去。发现的古动物、古植物实际上是在一起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只是郊游到台湾就定居下来,留在那里。但是那些是怎么样的人?我们现在只有一条线索称之为“左镇人”,不过那批人不是现在的高山族的祖先,这一点是肯定的,因为高山族的祖先到台湾不过6 、7000年前,在这一点上,他们不是原住民,所以在科学意义上,高山族不是台湾的原住民。他们现在自称为原住民,但是实际上他们不是原住民,所以,原住民的用法是不合适的。

2、光复中期的研究。台湾光复中期的高山族研究有两个特色, 头一个就是开始注意到高山族的适应问题了。他们在汉族影响下,经过50年的日本统治,在日据时代,每一个高山族的村落里边都有小学,所以他们都学日本话,因此年长的人都受日本教育,懂日本话。到了台湾光复后,每一个村落都有一个一定要用中国国语来教学的小学,都用汉语来做小学的课本。他们的土语完全未被注意的。到了1970年以后,30个乡的每一个乡最少有一个中文的三年制的初级中学。所以,高山族从小学到初中是强迫教育的,一定要入学的。但是,不用他们原来的语言来教学,一年级就要学汉语,因此学习的情形是很有困难的。高山族的人特别不喜欢算术这不能说他不好,而是他们觉得财富的观念、数字的观念是不值得注重的。他们认为,一些活动如歌咏、跳舞才是人生应该着重的地方。不同的价值的观念造成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很大的困难,因此高山族区域的教育在程度上面,一直都是比汉族的学校低。尤其是在平地的教育,汉族跟少数民族混在一起的时候,高山族学生的学习的程度比较缓慢,所以产生很多困难。我们曾经做过研究,他们学习的困难所产生的心理的困境,这里我就举民族学研究所的前任副所长许木柱先生在《阿美族社会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的适应》(1987年),作为一本代表性的书研究他们的适应的困难,甚至于应该进一步怎么样调适他们的教育制度。台湾2100万汉族比起38万的少数民族,不到2 %的非汉族,这中间的适应,所有的课本、所有的价值观念都是汉族的。因此他们在适应上面很困难。许木柱先生是代表性的人物,他是一个心理人类学家,用适应的办法来问这个问题。到了更后面一点,我们多少就有着重地问,整个台湾对于高山族的行政制度到底合理的程度怎么样?困境到底怎么样?因此我自己就在1980年接受台湾省政府民政厅的委托,进行有关高山族的“行政政策的评估”研究。我们费了一年的功夫对行政做一个评估,很多台湾有名的人类学家都参加那个计划。这个1983年的报告就成为后期台湾对于高山族治理行政的一个最基本的评估的报告。在这个阶段,我们觉得人类学家不仅仅只是作客观的学术研究,而应该替我们研究的对象付出一点力量,为他们碰到的困境来作出一些工作。这个时期在台湾做的研究,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但是纯学术的一面,也有它的意义。

光复中期研究的第二个特色是从事南岛系各族文化的综合研究,有关这一综合研究的趋势,我举的这两篇文章可作一个代表。我自己早在1962年就开始发现,日据时代的学者虽然说台湾的高山族类别非常的复杂,但是他们中间有没有比较更内层的系统可以对高山族文化综合在一起的架构?1985年,现在的民族学研究所的副所长黄应贵教授就继续发展,根据我前面那个分类又发展成为一个更细节的部分,作为台湾高山族研究的一个深层次的分类,可如下表(见下表):

类别 A型社会:有阶级组织与首长制社会

族群 排湾、鲁凯、邹、阿美、卑南

领袖 制度化、世袭首长或头目

宗教 化及阶层的神祗观,阶层化或世袭宗教执事

部落 聚落或阶层化部落

类别 B型社会:平权社会与强人制社会(big men)

族群 泰雅、赛夏、布农、雅美

领袖 正式领袖,个人能力的因素

宗教 未分化灵魂观,非世袭宗教执事

部落 小聚落

以上把它分成A型态的社会跟B形态的社会。A 形态的是有阶级的社会,有酋长或者有头目的社会;B形态的社会是一个平权的社会, 两类社会虽然很复杂,但是可以看出来有两类社会存在。这样的社会你可以看出来,A类的社会有5族,排湾、鲁凯、邹族、阿美族、卑南族,B 类的4族是泰雅、赛夏、布农、雅美。领袖的出现很制度化的, 且是世袭的,而且有特别阶级特权的是属于A类的。B类的社会是没有正式的领袖的,大半是推选出来以个人的能力为代表的,所以这一类叫做big men。A类的社会叫做Chief Society。这是有名的美国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Marehall Sahlins)的分类。 所谓Chief Society 跟big mensociety,这样的分类后期对于高山族有特别的影响。 宗教上面也如此,A类的社会的宗教执行人员是有阶级性质的,有高低的差别。 但是在B类的社会,它们的巫师或者祭师都是比较平等的。 实际上的差别在于A类的社会里边是大的部落,B类的是小的部落。这一类的研究成为第二期的研究当中的一个特色,对于它们社会的真正内在的一种想法发展出来的系统。这是代表第二个时期的研究的特性。

3、光复后期的研究。第三期研究即当代研究的特性有很多, 我在此提出如下三点说明:第一我要跟诸位讲很重要的“原住民”这个名词。现在台湾公事上面规定把这些人叫做“原住民”,但是假若要把它说成为一个族群或者一种文化上的意义,“原住民”不是一个学术特定的名称是很明显的。在第二个层次上,台湾高山族是后期的移民,不过比我们汉族早几千年而已。几万年前,台湾的住民实际上是另一种人,不一样的族群。这一类虽然我所知不多,但实际上是可以想得到、可以类推得到的。到10000年以前住在中国大陆, 大陆的蒙古系统的蒙古种的人,还没有往东。10000年以前, 在整个大洋洲的实际上是AustralianAborigines的祖先,那一类比较矮小的黑种人,他们不仅仅是存在于现在的澳洲,存在于现在的美拉尼西亚,在亚洲现在也存在。大家都知道,菲律宾现在还存在一种人,叫做Negrito(小黑人), 菲律宾还有一个省叫做Negrito省,那些人跟现在的菲律宾人,跟现在的Tagalog人,实际上是不一类的人。那些就是早期存在亚洲岛屿上面的小黑人。马来亚半岛到现在深山上面还有一些非马来人,那一些人早期我们叫它Semang sakai,那些人跟菲律宾的Negrito一样的,是黑而矮的人。 在台湾旧石器时代的人大半很可能是那一种人,那一种人在台湾高山族的传说中,实际上还存在的。大家回来看赛夏族,赛夏族的祭祀的最主要的一个祭祀叫做“矮人祭”,传说他们来之前已经有一种小矮人住在那里,这矮人很厉害,教给他们种种打猎的技术,种植的技术,所以他们跟矮人学得很多。但是这些矮人很坏,老是来侵犯赛夏族的妇女,来强暴他们。所以他们对矮人是又恨又爱。爱是爱他们传给很多技术,恨是他们老是欺侮赛夏族,所有有一天他们起来反抗了,就把矮人整个杀掉。但是杀了以后就有一点点后悔,西方的研究者就称他们为“恋父情结”,有一点像Oedipus Complex的情结,杀了父亲之后又怀念父亲。 其实这是西方的弗洛伊德的理论。他们对矮人又爱又恨,不过这个故事一直留到现在,现在变成“矮人祭”,是台湾一个观光的地方。每年12月就有一次“矮人祭”,很多人上山去看,一直留到现在都还如此。对于学者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根据,在台湾高山族来之前住在这里的矮人,这很可能就是早期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所以我不赞成这个“原住民”的名称,因为原来已有人住在这里了。再进一步说,人类学家研究人、研究民族,很重要的观念是平等,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早期的少数民族受到比较不公平的待遇之后,人类学家替他们讲话,认为他们应该跟汉族平等,这一点人类学家做到了。但是人类学家却不愿意看到,少数民族倒过来,地位还要比汉族更高一点,那么这是另外一种不平等,现在在台湾多少已经现出了这种情形。高山族人常常说,我是这里的原居者,所以是主人,你们汉族是外来的,不是主人,土地所有权是我们的。早期我们用“番”,是汉族歧视少数民族,而用“原住民”这样的讲法,是少数民族倒过来歧视汉族的一个开始。总之,我是站在学术的立场上来看问题,所以我一直都拒绝用“原住民”这样的名词,还是保留用“高山族”或者台湾南岛语系民族比较好。

另外一个现象,是平埔族的研究现在也热门起来了。我早期也研究平埔族,但是现在研究平埔族则是另一种趋势。研究固然侧重学术,但是促进研究的原因是很多台湾早期的移民认定他是平埔族的后代,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又开始流行起来了。这跟政治运动也密切相关。所以到了后期,学术固然有一个新的开始,但是受到政治的影响,多少已经混杂在一起了。平埔族研究现代的、特别着重于民族文化的很深层次的研究。民族所现任副所长黄应贵先生他们所代表的基本文化分类的概念的研究,逐步在台湾成为最后期、最现代的研究。我最后要用一个比较容易懂的例子来跟诸位谈谈,这种研究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刚刚谈到赛夏族主要的祭祀,最特别的祭祀是矮人祭,而排湾族重要的祭祀是五年祭,这是他们代表性的祭祀。这两个祭祀的最近的研究,在民族所的第三代人类学家当中,有一个女人类学家叫胡台丽教授,不仅仅是记录或者研究它的祭祀,而且希望能够把这些祭祀延续下去,所以她希望把这些祭祀带到都市来表演,让它重新在都市再现。能把这种特别的祭祀带到现代的社会,甚至于作为一个观光或者表演民族特色的项目。但是她在处理这两个民族的祭祀的时候,碰到很大的困难,差一点出事情。赛夏族对于这个“矮人祭”给予一种很深的心理丛结,他们认为这种祭祀是很神圣的,不可以模仿做再祭,一定要用当地的情形,不能够带出来的,因为矮人祭带有神圣性。但是排湾族的五年祭却没有这种限制,虽然这么接近的两个族,但是五年祭的神圣性比较少,一种欢迎、娱乐的活动的意义比较大。 所以排湾族的“五年祭”后来就成为非常popular,大家都可以在外表演,不产生任何困难。这两种祭祀的差别对于他们内在的宇宙观,对于他们祭祀的对象,对于他们祭祀跟生活活动的情形,都可以展现出很深层次剖析,而这也是台湾当代人类学家研究的一种趋势。 这一趋势的内在哲理就是说,文化不会是停止在那里, 而是有一种performance(展演的)意义在那里。怎么样理解它的performance的意思,怎样藉展演的行动以理解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而不是静态地观察文化?实是很值得重视的一种研究角度。

以上所讲的台湾高山族研究的大致过程,主要是要给大陆的同仁们做一个参考比较的素材,台湾与大陆在地理、生态,历史及政治制度上有所不同,有很多地方是难以作比较的。但是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两岸都是中国文化的传人,在共同的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人文活动中,必有其很强的共相,这一共相是我们要特别留心多加探讨之处。

(本文系教育部第四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研班上的讲演,由姚伟、和少英据录音整理)

[收稿日期]1999—12—09

标签:;  ;  ;  ;  ;  ;  ;  

台湾高山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高山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