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农村义务教育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城乡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城乡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城乡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GDP、人均GNP、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卫生支出,等等。
与城乡差距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距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除了“对平等的关怀”之外,还因为它在理论上和现实中的双重重要性。从理论上看,中国的案例可以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转轨经济学等提供自然实验案例,并且有助于我们认识造成不同经济体间经济绩效差异的原因。从现实角度看,准确度量差异并找出造成差距的真正原因,透彻理解各种因素对城乡差距形成的作用机制是客观评价改革成果与问题的必要内容,也是选择并实施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文关注的核心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对城乡差距产生的影响,即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但是中国的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横向的比较来看,中国的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纵向的发展来看,尽管中国各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取得了快速的提高,但在大多数省份农村义务教育还比较落后。
在城镇和乡村,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有所不同,受教育年限与城乡差异存在交互作用。在城市中,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更大,即城镇就业人员教育的经济回报率高于农村就业人员。有研究表明,在农业科技推广、水利、道路交通、教育、电力、通讯等六项投资中,投资于教育对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位列第二,仅次于农业科技推广,但是投资于教育对减贫的影响则位列第一,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各项投资。(注:樊胜根,等.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根据罗默(P.Romer)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经济增长主要受内生技术进步变量的影响,而技术进步是知识积累的结果,因此,可以说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差距”。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早已测算提出:一个小学毕业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毕业生提高108%,大学毕业生提高300%;大、中、小学毕业生智力活动能量比为25∶7∶1。世界银行的研究也表明,劳动力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9%。中科院《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称:体能、技能、智能投入比为1∶3∶9;而收益比为1∶10∶100。
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长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由于受经济政策的综合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也可能对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效果不明显,因此其净效应就必须通过相应的计量方法来进行估计。
二、农村义务教育与城乡收入差距
(一)经济与教育发展中的库兹涅茨效应
根据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收入分配状况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倒U型”曲线,即所谓的库兹涅茨效应。库兹涅茨根据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的普鲁士(1854年—1875年)和处于经济发展后期阶段的美国、英国以及德国萨克森地区(1880年—1950年)收入差距的统计资料,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注:KUZNETS.Economic Growth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1):18.)在库兹涅茨效应的框架下,收入差距可能存在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或者工业部门内部。首先,在农业向工业转型的时期,工农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会加大。工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例如外部的市场环境或者内部的规模效应。因此,为了使更多的生产要素集中到工业部门,就需要支付一个高于农业的工资溢价。其次,由于工业部门内部的生产率差异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当生产要素从收入分配更平均的农业部门向收入分配更具差异性的工业部门转移时,整体经济的收入差距会拉大。不过,随着要素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充分流动,这两种收入差距均会逐渐缩小并逐步消失。
在库兹涅茨效应的基础上,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会影响收入分配。如果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农村劳动力转入现代产业部门的门槛降低,现代产业部门比重就会上升,收入分配差距就会拉大,其结果是在现代产业部门比重更高、教育发展程度也更高的经济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要高于那些不同时具备“两高”比例的经济。这被称之为教育发展的库兹涅茨扩展效应。
(二)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若干特征
与国际经验相比,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在时间序列上和地区截面上表现出了相反的变化趋势。
从时间序列上看,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在所有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并且许多省份90年代后期的城乡收入差距甚至超过了70年代末经济改革开始时的水平。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在1984年降到最低点,这主要得益于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之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直到1995年政府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城乡收入差距才有所缩小。但1997年以后,随着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到2000年,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率已经达到2.46,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注: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从横截面上看,城乡收入差距则随人均收入水平上升而下降,即越发达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越小,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反而越大,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状况有不断强化的趋势。(注:章奇,等.中国的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EB/OL].http://jlin,ccer.edu.cn/article/article,asp? id=235.)
(三)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回顾
1.绝对量的提高
从总体上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呈波动式上升。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由1986年的1.86增长到2002年的3.11,增长了1.25。同时,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整体上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在1986年仅为36.42%,在1987年—1990年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比较平稳,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持续保持在41%左右。1991年以后,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呈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43.53%上升到2000年的63.56%,上升了近10%,2001年又下降到58.22%,2002年回升到61.03%。(见图1)
附图
图1 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量
2.增长率的波动
城乡收入差距的增长率在1986年至2002年期间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且波动幅度很大。从1986年—1988年,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14.19%下降到0.07%,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增长率增长到5.35%,到1990年出现了负增长,其增长率为-3.66%,下降了9个多百分点,1991年城乡收入差距增长率回升了12.72个百分点,达到9.06%,此后的5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97年再次出现了负增长,其增长率为-1.73%,1998年以后到2002年呈持续上升趋势,到2002年达到7.34%。增长了近8个百分点。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的增长率则相对基本稳定,1986年为11.28%,此后几年间持续下降,到1990年出现负增长,其增长率为-0.21%,1992年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的增率回升到7.71%,增长了近8个百分点,此后的几年间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的增长率比较稳定,持续在3%左右,而1999年—2002年这4年间,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的增长率出现大的波动,1999年为12.38%,到2001年出现了负增长,其增长率为-8.40%,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2002年又回升到4.82%。(见图2)
附图
图2 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城乡收入差距增长率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中国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在城镇地区进行的,相关经济政策也不可避免地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本文试图从财政政策、产业结构变化、工农业产品综合比较等几个方面来研究这一段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并分析这些因素可能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
第一,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资源配置,通过财政支农,政府可以将资源由城市、工业转向农业、农村。但是,尽管中央财政支农总量有所提高,但相对份额却在波动中呈现下降态势,农业投入特别是农业公共物品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潜力。因此,由于对农业的公共财政支出不足,可能增大城乡收入差距。
第二,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这些增长主要集中于快速发展的部门,这些部门的人均收入快速提高,从而使收入差距扩大。随着人们更多地从低收入的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部门的转移,产业部门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会逐渐缩小。
第三,农产品价格和贸易条件不仅影响农业的获利性,也影响农业收入的购买能力,因此工农产品价格可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有显著影响。
为了分析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及各项经济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笔者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模型:
d[,t]=c+β[,1]·edu[,t]+∑α[,tj]·D[,tj]+μ[,t]
在方程中,下标t代表年份(t=1986,…,2002),μ是残差项。d[,t]是代表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这个变量的值越大,表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edu代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是度量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指标,教育产生作用具有后滞性,因此通过试错法测算,这里采用滞后一期作为变量。β[,1]是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变量的系数,根据上文所述,β[,1]的符号难以从理论上加以确定,只能通过实证结果来判断。D[,tj]包括了一系列在计量分析中控制的其他变量,α[,tj]是这些变量的系数。在本研究中的其他变量包括:fan,是1986年以来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此变量的选取是考虑财政支农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增长速度的影响;gdpl,是衡量工业化的指标即第一产业GDP占总GDP的比例,经济增长发展阶段的推进影响城乡收入差距;price,是工农业产品综合比较,是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与农业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之比,1994年以后的工农产品比价是农村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与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之比;W,是虚拟变量,反映乡镇企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乡镇企业发展停滞,并且还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迹象,以1994年为转折点,该年取值1,乡镇企业的发展可能加剧城乡收入差距。(数据来源见下表)
各项主要指标列表
城乡收入差距(y) 农村义务教育 农业支出占财政 第一产业GDP工农业产品综 W
普及率%(edu) 支出的比重(fan)占的比重(gdpl) 合比价(price)
1986 2.12269938736.427048.4 27.1 1.030009681
0
1987 2.16645049740.001658.7 26.8 1.067683508
0
1988 2.16810423941.510138.6 25.7 1.080843585
0
1989 2.28412302641.422959.42 250.975402884
0
1990 2.20049541 41.680499.98 27.1 0.945631068
0
1991 2.39994355143.5257410.2624.5 0.952380952
0
1992 2.58494898 46.8836210.0521.8 1.003883495
0
1993 2.79665798647.824969.49 19.9 1.043238270
1994 2.86339066349.5186 29.2 20.2 1.030427632
1
1995 2.71471128951.350578.43 20.5 0.928571429
0
1996 2.51227869853.197368.82 20.4 1.005535055
0
1997 2.46892493254.567418.3 19.1 1.030150754
0
1998 2.50929694756.1036910.6918.6 1.057142857
0
1999 2.64851830163.047198.23 17.6 0.997912317
0
2000 2.78689979663.5618 7.75 16.4 0.982845610
2001 2.89874915558.2169 7.71 15.8 1.032290616
0
2002 3.11148812461.025197.17 15.3 0.988059701
0
(1)本文拟用农村初中毛毕业率来描述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初中毛毕业率是指16周岁学龄人口中的初中毕业生数所占百分比,这一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实际初中普及程度的核心指标;
(2)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3)工农业产品综合比较,是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与农业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之比,1994年以后的工农产品比价是农村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与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之比;
(4)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
代入数据,得到如下方程:
Y=7.980741-0.026510×edu(-1)-0.033628×fan-0.112691×gdp1-1.449876×price+0.230236×w
该方程的R[2]的值为0.911952,的值为0.867928,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F值为20.71495,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055,反映变量间呈线形,回归方程显著,根据判定法则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通过对1986年—2002年间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其相关系数为0.026510,即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减小2.65%。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估计系数上看,财政支农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显著。同时,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表示的工业化、产业结构变化,从估计系数来看,模型结果显著,说明在所考察阶段上产业结构的调整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工农产品贸易条件来看,工农产品综合比价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影响显著。虚拟变量w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乡镇企业发展停滞并且还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迹象,这加剧了城乡收入的不平等,使城乡收入差距增大。
四、简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简要结论
通过对1986年—2002年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简要结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改善,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财政支农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反思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和各项经济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虽然呈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在某一时期甚至出现负增长,究其根源是农村义务教育本身所遇到的困境。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在教学、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存在缺失,虽然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但是由于其普及程度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也没有发挥出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实力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此同时,改革所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城乡收入差距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个别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不显著,从长期来看,这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明确基本的任务和目标,更要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充分的估计与准备,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建议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可以先实现我国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第二阶段,普及范围扩展到整个中西部地区,实现我国整个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只有切实实现这一目标,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增添内在的动力,进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有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尚处于不断的变革中,义务教育的经费分担与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比较短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推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被明确纳入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经费来源从以农民为主转向以财政为主。财政部门应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运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先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家庭的资金投入,然后是扩大资金的投入范围,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积极推行各项配套经济政策的实施,建立完备的调控体系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各项配套措施同时推进不仅可以共同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还可以有效抑制城乡收入差距。如在中国稳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对农村经济的改革,包括继续推广农村税费改革、改善工农产品贸易条件和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战略将会增加农民收入,最终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同时,通过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增加的人力资本存量也将在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发挥实效作用。另外,实施促进人力资本在农村和城镇流动的相关政策,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或者加大对农村的基建投入,大力兴建农村水利设施和交通业,以及扩大农村市场流通等政策,也将有利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在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
标签:收入差距论文; 农村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