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存在:人类实践本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自20世纪初以来,本体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奚落。在许多哲学家那里,本体论问题被 视为形而上学的臆测和虚构,人们纷纷冷落、抛弃或“悬置”它们。然而,本体论的问 题却依然萦绕着我们。我们可以不考虑世界存在的实体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自身 的存在以及我们存在的环境。我们在实践着、生活着,所以我们必然存在着。我实践, 故我存在。马克思告诉我们:“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 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页。)我 们活动着、生活着,我们是不断进行对象性活动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显然,人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确证了本体论的合理性。正如卢卡奇说的,“本体 论的地位,是通过人类存在的存在特性自身所具体确定的”(注:卢卡奇:《社会存在 本体论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84、69、68、104~105页。),因此, 我们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本体论,但不可能将其从哲学中彻底排除掉。
本体论既是关于世界存在的承诺,也是关于存在是什么的信念。人们总是以自己能够 领悟的方式去理解纷繁复杂的现象,从而形成某种简明的世界图景,这就是关于世界是 什么的信念。与之相比,本体论的承诺是更加基本的层面,因为即使对世界的本质没有 多少把握,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可以相信: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有某种不依赖我 们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的客观东西存在着。
一般说来,人们相信有某种存在支撑着变化多端的现象世界。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 本体存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史上却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争论。唯物主义提出, 世界是由某种或多种物质性的始基、本原——例如,水、气、火、原子等等——所构成 的;唯心主义则主张,世界本质可能是精神、概念或心灵,物质不过是精神存在的某种 显现。
从传统本体论的观点看,现象世界是多样的,本体世界却是一;现象世界是变化的, 本体世界却是永恒不变的。譬如,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存在形态是多样而变化的 ,但是各种形态的现象本质上都是物质的,这点是不变的。当然,柏格森、怀特海等人 曾经试图创立某种过程性的本体论。不过,主流哲学更多地是把本体论看作是一种现象 世界背后某种永恒不变本质的形而上学承诺。
旧的本体论之所以遭到质疑,主要是由于它试图超越人的视野,甚至企图站在宇宙之 外思考世界存在的问题。这种本体论不是从实践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去看世界的存在 问题,因而落入形而上学的陷阱。
既然本体论是人们关于世界存在的看法或理论,那么它就不可能超越人类的视野。人 类的视野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成并且扩大的,人类在自己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意识 到自己就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且与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因此,本体论理论只能是 人类视野中的关于世界存在及其如何存在的理论。本体论必然带有人类实践性质。就此 ,卢卡奇指出:“实践本身最直接地提供了对社会存在本质的最重要的、直接的证明, 实践对于真正的、批判的本体论来说,也是必要的客观核心。”(注:卢卡奇:《社会 存在本体论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84、69、68、104~105页。)我基 本上同意卢卡奇的这个观点。但是,我认为,需要对这个观点作进一步的补充和明确。 实践活动不仅证明了社会和外部世界的存在,而且也生成着人性、文化和社会制度,生 成着人类与世界的新关系。人类视野中的本体论不仅具有实践性质,而且具有历史生成 的性质。正如卢卡奇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作为存在的基本特征——它的历 史性构成了正确理解全部问题的本体论的出发点。”(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 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84、69、68、104~105页。)忘记了人类存在 的历史生成性质,就无法理解哲学本体论。
二
由于本体论的实践性质,我们在思考整个世界的存在问题时,就须首先研究人类社会 的存在问题。本体论的问题不能仅仅从客体的方面去看,还应该从主体的方面去看。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作为自然物存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说“人 ”这个字眼时,往往并不是从生物学的意义上去理解人的,我们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 把人凌驾于其他自然物之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通过漫长历史的磨砺,人类 逐渐发展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从超拔的意义上理解自身并且为自然存在规定意义 的能力。人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把原本纯粹自发的生物学需要和满足,提升到经过 意志选择的和目的确立的层次。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 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构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 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 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 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 2页。)普通的动物是靠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存的,它们从没有超出自己的本性。例如, 雄鹰可以展翅高翔,它们是依赖天生的翅膀。可是,人类却通过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制 造出翱翔天空的飞机。再如,鱼可以依赖自己的禀赋在水中自由生存,人却能够制造出 潜水服到水中活动。显然,人有目的的和自觉的实践活动是其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人的实践日益变成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变成主客体关系。无 机物的演化是纯粹的自然规律,动物界的活动则受自然本性的驱使,但是人的活动却有 赖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说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那么面对压力人可能 做出多种选择:放弃,抑或坚持,这是人的有目的并且按意志活动的结果。人类有目的 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动物的活动是自然内部的演化或本能反映,因此 不产生主客体关系,动物与世界之间不存在关系问题。对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并 不作为关系而存在。人的实践活动并不能推翻自然规律,但是人的意识可以认识自然规 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自然规律。人在运用自然规律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 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使人日益生成为人。在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实践活动而日益 生成为人的过程中,人类也就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显然,动物依靠自然天性和生物机能而存在,而人却在自己的身外创造工具来满足自 己生存的需要。人不是天生为人,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生成为人。人类从来不 是完成了的存在形态,人类仍然在生成过程之中。人首先必须“做”(doing),才能“ 生成”(becoming),在“生成”中才能“存在”(being)。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 ,人做什么就是什么,人做某种事情越多、越大,他的人格、身份和同一性就越是与这 种事情联系在一起。对于人来说,不做事,就不存在。因此,一个想得到社会承认的人 ,就必须为社会做事。
人不仅必须为社会做事才能生成为人,而且人也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做事。在人类社会 之外,不存在从事实践活动的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和自觉的活动,这种目的和 自觉意识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当前的实践只有作为……过去的继续,才能够给予当前 行为以积极或消极的推动。”(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华夏出版社198 9年版,第3、23、84、69、68、104~105页。)因此,我认为,人是一种历史性存在的 动物。其他动物的生存经验伴随着它们肉体的消失而消失,但是人类的经验、知识和智 慧却能够通过社会语言、符号以及其他文化形式积累下来。如果失去与过去的文化联系 ,就不存在任何社会行为。社会的生成性质是与人自身的生成性质相一致的。
可见,在人类社会领域,本体论不能表现为对永恒不变的实体和本质的承诺。无论人 性、习俗、文化、法律、技术、制度,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抽象存在,而是动态的、演化 的和历史性的存在。人类本性和社会存在,只有作为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作为 历史性生成的过程,才是可能的。社会本体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生成的过程。这种生 成不同于自然事物按既定规律所发生的变化,而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规律。人不是天生 为人的,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创造成为人。因此,我们不能像在天然矿物中 发现金元素一样发现抽象的自然人性。人类社会不是自然现象,它是人类自身对象性活 动的产物。
三
人的生成过程伴随着自然因素的相对减少和社会性质的相对增加,而且人的自然属性 越来越受社会属性支配。即使如此,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不断得到改变,但永远不可能被 取消。
人类既是自然存在,也是社会存在。但是,我们不能二元论地理解人类存在的二重性 ,人的生成并不是人分化为肉体和精神两种存在的过程。自然是人类产生的前提,也永 远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的存在从来没有脱离过物质基础和生物性的机能,食色之性是 我们从自然界和我们的动物界前辈那里获得的,它们将永远伴随着我们。人,只要存在 ,就将永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作为自然物而存在。人的生物性存在和自然属性是 人的史前史,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前提。“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 ,才能繁荣起来。”(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7页 。)这个判断本身就是本体论的问题。
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认识,自然永远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自然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就是说,外部对象的存在形式是给定的,在存在方式(即规律)上是固定的和不可改 变的。然而,问题在于,没有人的生成和社会的生成,自然本身永远不会提出本体论问 题。自然界无言的存在是一个问题,我们关于世界本体论的讨论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社会本体论的有效在于,历史一旦发生就是不能抹杀的。卢卡奇指出:“没有任何人 能够把过去已发生的存在变成没有发生的存在。”(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导 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84、69、68、104~105页。)过去是不能改变的 ,当前人们的任何实际行动都依赖于这种不可改变的东西。
我的基本观点是:本体论只能是实践的和生成的,不仅人类社会和人性是实践活动的 产物,而且人类对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看法,也是随着人类视野的扩大而逐步展开的。
按照卢卡奇的观点,“在‘物的’静止中似乎无法解释的东西,而最终在一切个别差 别、个别对立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唯一可能的统一:每一存在方式都是由世界历 史的、由作为历史的世界的巨大不可逆过程形成的,这就表述了本体论上有差别的统一 。”(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84、69 、68、104~105页。)自然本体与人类社会本体显然是有差异的,但是研究本体存在的 本体论应该是统一的,因为离开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离开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不 仅不能理解自身,而且也无法理解外部世界。
主张实践生成的本体论,并不是认为:实践创造了物质世界;实践在先,世界在后; 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宇宙。实践生成的本体论的立场在于:没有人类社会的实践 和生成,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提出本体论问题。由 于本体论问题是通过人类视野提出的,不仅人类社会的本体是生成性的,而且一般世界 的本体论也必然带有生成的性质。否则,为什么大家自古以来就不断地谈论这个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只能是社会存在和历史生成的本体论。在超越自然存在的 意义上,既没有天生的社会存在,也没有天生的人性存在。人是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对 象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自己的人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如果我们在今天的生 活世界中重申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那么我们就必须把全部存在理解和表述为历史生成 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