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评价与社会发展关系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评价论文,价值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价值评价,是价值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作为一种观念性活动无所不在。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它几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理性的,亦或是非理性的, 任何人都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同时又被评价着。并且,由于评价者所掌握的评价标准 不同,在实际的评价活动中,不同的评价者或不同条件下的同一评价者,面对同一评价 客体,会作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评价。可见,价值评价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 难题;不仅是理论层面的课题,更是社会实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值得人们进一步探讨 的事实。本文通过对评价含义的描述及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论阐释,进一步探究了价值评 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旨在对评价在社会实践层面的意义的探讨作一个初步的尝试。
一、价值评价的含义
价值评价属于价值论研究的问题,但评价作为一种认识价值的观念性活动,无疑也是 认识论探讨的课题。在现实中,人的认识活动实际包括两种取向,即人不仅要认识外在 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且要认识世界对人的意义。因此,从完整意义上看,认识应该 包括两种基本形式:知识性认识(揭示世界是什么的认识)和评价性认识(揭示世界应如 何的认识)。只有这样,认识才是全面的;也只有这样,人才不仅能科学地“解释世界 ”,更能有效地“改变世界”。
价值评价亦称评价性认识或价值认识,是评价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认识 。即是评价主体在对评价客体的属性、本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价值客体能否满足 并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反映和建构。
价值关系作为主客体关系的一种基本形式,不同于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它是由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组成的需要和满足的关系或索取和被索取的关系。在价值 关系系统内,价值主体是具有一定需要和创价能力的人。他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 体。价值主体的需要和能力是生成价值的内在动因,并在价值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 着主导作用。价值客体是主体需求的对象,是事物本身的属性、结构和功能。它是生成 价值的必要条件。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作为价值关系的两极,通过创价活动(主要是实 践创价活动)联结起来,从而相互作用,生成一定的价值关系系统。评价就是对这样的 一个动态活动系统的反映和建构。
评价作为一种认识,首先是评价者对价值关系系统的能动反映,即在占有和选择有关 评价客体信息的基础上,以价值关系为原型,在意识中再现价值关系的观念性活动。如 果没有对评价客体的这种反映,主体的评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 生的东西。
评价不仅是对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而且是对它的观念性建构,即评价主体在思维中 对评价客体信息的重组。评价者凭借大脑中社会化形成的认识结构,对所选取的信息, 按照正确反映评价客体的要求,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为观念信息系统。这是 评价主体再造评价客体的活动。它突现了评价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没有 评价主体的建构,评价性认识就不能产生和发展,它在评价性认识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价值就其表层而言是客体满足了主体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效应,是一种可以直接感知的客 观效果。而就其深层而言,价值关系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当客体满足了主体需要时 ,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有价值的;当客体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便无价值;当 客体损害了主体利益时,客体对于主体则具有负价值;当客体尚未满足或损害主体利益 ,但却具有满足或损害主体利益的可能性时,客体对主体则具有潜在的正价值或负价值 。评价不只是对已经产生效应的情形的反映,更重要的是运用思维的能动性、创造性揭 示现象背后深层的价值关系,去建构未来的价值世界。
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中价值主体的关系,二者既可 能完全重合,即评价者所判定的是价值客体对自己的意义;也可能完全不重合,即评价 者是一个价值关系的旁观者,他是代表他人或其他群体,判断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价 值的;还可能部分重合,即评价者是群体价值主体中的一员。但无论是哪种情形,评价 者的主要职责都是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尺度衡量客体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评价并不象知识性认识那样以客体尺度为尺度,而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 。这使得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和能动性的发挥都远远大于知识性认识中的认识 主体。在知识性认识中,认识主体只要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把握客体“是什么”, 获得“真”,便实现了认知的要求。而在评价性认识中,评价主体不仅要把握价值客体 “是什么”,还要认识价值主体的需要,进而把两者结合起来,确认价值客体对价值主 体的意义,才能实现评价性认识“应如何”的要求。由于人的需要是极其复杂的,价值 主体和价值客体统一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评价主体比认知主体要发挥更 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作出正确评价。而只有正确评价才能对人们的创价活动具有 积极作用。
二、社会发展的价值内涵
社会是人们历史活动赖以进行的必然形式。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遵循 着一定的交往方式,与自然相互作用,才能使自己的活动成为历史活动,而历史活动过 程的本质是人类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过程则是价值创造过程。
价值表明的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而实践活动的本质是主体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 的需要对客体进行改造,使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活动。实践活动一旦停止,人也将因为 其最起码的生存需要获得不了满足而随之从地球上消失。因而,从本质上讲,实践活动 就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
在人出现以前的世界只是一种自在的存在物,既没有主体,因而也就没有与主体相对 应的客体,更没有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价值关系的存在了。只有当人经过漫 长的生物进化历程出现在地球上,并通过其实践活动,物质世界才分化出主体和客体, 主、客体之间才形成价值关系。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对客观对象施加 影响。当人将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对象加以改造时,就已经把自己置于主体的地位,而 周围世界则成了满足人们需要的客体。
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人不是单纯地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而是能通过改 造自然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并且,随着生存需要的满足,人们又产生了各种 各样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因而,人正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满足着自己的需要,同时又 产生着新的需要。凡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人可以利用;而对人生 存和发展不利的东西则是有负价值的,人应尽量避免;现存的暂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东 西,人们可以通过对它们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对人有价值。 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追求和创造价值,而在这个创造价值的过程 中,人的自身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提升,从而创造着自身的价值。可见,人的一切活动的 最终目的就在于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某种程度 的增强。因此,从本质上说,人类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就是价值创造过程。
然而,在实践创价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创造的都是正价值,都对人类有益 。人们在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表面上取得了 正效应,但同时,这种正效应往往抵不过自然界反主体的负效应。人们在创造价值的同 时,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破坏了人类的利益 和需要。事实上,只有那些符合历史进步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能推动人类 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价值哲学的视域内,社会发展作为前进上升的历史过程,本质上 是主体人正向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积累过程,即正向价值生成的历史活动才是社会 发展。而人类创造价值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据此,社会发展就其 实质而言,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因而,人是否得到发展及发展的程度也就成为 衡量社会是否发展及发展程度的最高尺度。
社会发展无论是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财富的 创造,离开人的价值追求,离开满足人类的需要都是毫无意义的,也毫无目的可言。“ 没有人类,这整个创造就只能是浪费,徒劳没有最后目的。”[1](P109)作为社会主体 的人,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和需要出发,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种社会变化现象进行评 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把符合人类需要和利益的社会变化视为社会发展,把 不符合人类需要和利益的社会变化仅仅看作是社会变迁。按照马克思的历史观点,社会 发展本质上虽然是个自然历史过程,但它并不象自然界的发生一样外在于人,而恰恰是 依赖于人的,并且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社会发展不仅仅是“合规律”的自然历史过 程,同时也是人通过价值选择使之“应当如此”的合目的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的统一。
三、价值评价与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正向价值生成过程,而要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一刻也离不开 评价。评价是人类发现、创造、实现价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它在社会发展 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评价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评价的判断功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评价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判断,评价失去判断作用,就无所谓评价了。因此,评价判断 功能是评价的最基本的功能。评价判断是指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已有的客体 作出价值判断,揭示出客体能否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客体实质上已经和人构成了价值关系,但这并不等于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了这种 价值关系。例如:大片森林的存在使人们免遭风沙的侵扰,但人们在享受森林带来的益 处时并不都是自知的。有人大肆地砍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只有当滥砍滥伐的灾难性 后果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才忆起大片森林的益处。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 许多现存客体的价值并不十分了解。可想而知,人们对未来可能的客体的价值的了解就 更是有限的了。因此,人们必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对价值客体的认识,而拓展对价 值客体的认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评价。通过评价,使我们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应该 追求;什么是无价值的,应该避免。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实现对价值的追求和创造。 若没有对价值的追求,人将与动物没有区别,将不成为人,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一种需要的满 足总是不断地引起新的需要,当主体需要发生变化时,主体在评价意识的指引下,主动 地、积极地寻找新的价值客体,开始新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活动,以使价值不断地生 成。主体需要不断地获得满足,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主体人在不断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使人自身的价值不断地得以展现,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2.评价的预测功能——使社会发展更合目的性
评价预测功能是评价的非常重要的功能。评价不仅针对过去和现在,而且还指向未来 。对未来客体的评价就属于评价预测的范围。所谓评价预测是指主体通过评价,对将要 形成的价值客体的价值作出概率判断。评价预测的对象是未来的价值客体。这种预测得 出的概率判断是评价主体在思维中对未来客体价值的观念建构,是对未来客体的价值有 无及其大小程度作出的概率分析。
未来客体可能是现有客体将导致的客体,也可能是新创造的客体。无论是哪一种情况 ,为了提高创价活动的自觉性,评价主体都必须对其可能价值作出事先的预测。评价预 测象其他预测一样,也具有不精确性特征。所以,评价预测的结果可能与实际的价值结 果有一定的差别,但这不能成为否定评价预测作用的理由。评价预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 对价值目标的设立、创价方案的选择以及价值结果的生成都具有独特的作用,是评价的 其他功能所不能替代的。人们的创价活动,通过评价预测为准确设立价值目标,选取优 化创价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价值目标正确,创价方案翔实,就可确保创价活动沿 着正确方向前进,使社会沿着主体选择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讲, 正是评价的预测功能,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使社会发展更合目的性。
首先,就创价活动的过程而言,评价预测为价值目标的设定和创价方案的选择奠定坚 实的基础,从而使社会发展更加合目的。
恩格斯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 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2](P517)价值创造活动作为人类的 高层次实践活动,第一步就是设立价值目标。价值目标作为主体的一种价值追求,是目 前尚未实现,将来才能实现的东西,是主体对创价活动未来结果的超前反映。价值目标 这一特征规定,要正确设立价值目标,必须以大量的未来信息为基础。只有过去和现实 信息,缺少未来信息,不能实现价值目标科学化的要求。而价值预测恰恰是指向未来, 是“时间上的望远镜”。它可以预见价值客体发展的基本趋势,对创价活动中出现的各 种可能性大小作出分析,对其未来结果作出概率判断,等等。通过价值预测所获得的未 来信息,为设立价值目标提供直接前提。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人们才能围绕目标判定 和选择具体的创价方案,优化创价方案的选取,为主体创价活动规定了具体道路,使从 事创价活动的人明确怎样进行创价活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正确的评价预测,人 们将无法正确确立价值目标,无从选择优化的创价方案,创价活动将失去明确的方向, 人们也不知如何进行创价活动,其价值创造的结果将不会给人们带来预期的利益,社会 也不会向前发展。
其次,就价值创造活动的结果而言,评价预测起着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作用。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当受工业文明价值观支配的人们还在肆无忌惮地掠 夺、摧残自然界时,有识之士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警示:“我们今天的文明的目的和行动 只能使明天的问题恶化。”[3](P229)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面对自然界的报复,人们开 始审视过去。过去,人们认为发展是天然合理的,只要是发展就比不发展好,发展得快 总比发展得慢好,而从不考虑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真正合理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人们只 知道运用规律,却不知道合理地运用规律;人们只知道改造客体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需要,却不知道还要保护自然,以期获得人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一切,究其实 质,就是人们只知道创造价值,却不知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造成这种短期行为的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目光短浅,没有用战略眼光审视一切。要克服人们的不当行为,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发挥评价预测作用。通过评价预测,使人们不仅看到实践活动的 短期效益如何,更能看到实践活动的长远效益怎样;不仅要看到实践活动的直接结果能 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更要看到实践活动的间接结果会不会损害人的利益,否定人的本 质力量,甚至使主体失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如此等等。只有这样,才能 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创价活动合理化,使社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3.评价的选择功能——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
评价的选择功能是在评价的预测和判断功能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功能。评价选择的实 质是一种价值选择,具体是指主体通过价值评价,在多元的价值关系中选择出最理想的 价值客体,从而使主体的需要得到最佳状态的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同一需要往往可以被不同的客体予以满足。这样,人就会常常面 临着选择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主体总是在对诸多的价值关系进行预测和判断后(无 论主体是否自觉意识到),在它们的相互比较中,选择出将会最佳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客 体。这是人的行为的目的性的突出表现。在选择中,人们可能会面临三种情况。第一种 情况是,人们在有利的事物与有害的事物之间进行选择。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趋利 避害,选择前者;第二种情况是,在几个都是有利的对象中进行选择,即在鱼和熊掌不 可兼得的情况下进行选择。这时,人们往往会遵循“两利相权取其大”的原则,选择最 有利的对象作为价值客体;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形势所迫,必须在几种有害的对象中进 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则会遵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选择害处最小的事 物作为价值客体。无论哪种情况,人们的选择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使是 在“两害相权”的情况下,人们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损失降到最 小程度。有时,暂时利益的损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主体在客观必然性所约束的可能性范围内 ,通过主体的价值选择实现的。主体通过评价能够确定什么对人最有利,什么对人最无 害,使人有意识地趋利避害,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主体要作出正确的选 择实现其价值追求,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素质,提高评价能 力。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的需要就越能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而越能使人的本质力量 不断地增强。而人的内在素质越提高,则社会越能快速向前发展。正是评价的选择功能 使社会能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前进。既使社会获得更高程度的发展,又使人获得全面自 由的发展。
评价在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它们相互协同,形成一股合 力,共同推动社会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持续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收稿日期:2001-12-30
标签:客体关系理论论文;